李慧勇
7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回升
7月匯豐制造業PMI預覽值為49.5,創五個月新高。從分項指標的走勢來看,7月份的新訂單、新出口訂單以及采購庫存的萎縮速度均有所放緩,產出、積壓工作、采購數量則從萎縮區間轉至擴張區間,同時成品庫存從擴張區間跌至萎縮區間。
就7月份匯豐PMI本身而言,呈現出需求增加、生產增加、采購增加、庫存減少的特征,這正是經濟復蘇初期的特有的跡象。但從兩個方面看,這一數字能否代表趨勢,仍有待確認。一是PMI數據仍低于50的警戒線,信號意義不大。二是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匯豐PMI走勢和中采PMI走勢并不完全一致。就中采PMI來看,大概率仍是回落。中國經濟7月份回落的可能性仍大。
流動性壓力未緩解,降準仍可期
最近一段時間內,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驟起,市場對央行降準的期望再次提高。但是央行一直都在采用逆回購操作維持市場流動性,降準政策遲遲未能推出。
24日央行一共釋放流動性1250億元,其中,950億元是7天期逆回購,利率3.35%;500億元是三月期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利率3.5%;另外還有200億元規模的上周二的7天期逆回購到期。
近期流動性總體是回籠狀況,流動性緊張現象并沒有徹底的改觀。綜合未來央票到期、外匯占款增速乏力等情況,我們認為降息和降準配合將使得貨幣政策寬松的效果進一步提升。降準主要通過改善銀行間市場資金狀況、擴大貨幣乘數來保障貨幣供給、穩定經濟。
此前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作用不明顯和企業貸款需求不足有關。降準之后降息有助于提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降準和降息兩個政策并行不悖,降息不能替代降準,預計年內還會有2次降準。
6月銀行代客結售匯再現逆差,預警“熱錢”跨境流出壓力增大
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銀行代客結匯1295億美元,售匯1331億美元,結售匯逆差35億美元。同期,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105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212億美元,遠期凈售匯107億美元。
6月銀行遠期凈售匯107億美元,環比5月增加了101.9個百分點,是自今年2月以來出現的連續4個月銀行遠期代客結售匯逆差,反映了市場基于人民幣貶值的預期,為避免匯率風險引起的損失,增大了遠期購匯規模以鎖定匯兌成本,而推動了遠期結售匯逆差擴大。
雖然6月進口大幅低于預期導致當月貿易順差大幅提升,但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卻大幅降低,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再次出現逆差。這反映了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企業和個人手持外幣的意愿升高,預警了“熱錢”跨境流出的壓力增大。這無疑對未來新增外匯占款的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在國內流動性緊張局面并沒有得到徹底改觀的背景下,預計未來央行將可能通過降息和降準來改善市場對資金的需求狀況,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發展。
歐元區制造業PMI下滑至三年新低,三季度繼續探底
歐元區7月PMI綜合指數初值為46.4,與前月持平,這意味著歐元區商業活動已經連續六個月收縮。歐洲走出危機、經濟復蘇的道路漫長。
德國7月PMI綜合指數從48.1跌至47.3,為37月來最低點。更令人擔憂的是,服務業商業預期下滑至10月來最低。這反映了德國的商業環境已經顯著惡化,新工作崗位銳減;尤其是制造業因本地與出口需求不濟而大幅下滑,新出口訂單更創三年多來最大跌幅。據Markit稱,這與德國二季度GDP收縮0.1%是相匹配的。由于德國制造業是德國乃至歐元區經濟復蘇的中堅力量,此次下滑更為歐洲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另外,這與穆迪對德國的展望評級下調至負面遙相呼應,預示著德國的經濟下滑不容忽視。
法國7月綜合PMI初值由47.3升至48.0。不過,服務業信心指數卻降至40個月最低,反映隨著歐債危機擴散風險加大,企業態度悲觀,整體經濟狀況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