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鋆
1月31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六次全體會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時強調,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批評政府,充分聽取和吸收人民群眾的意見”。這已是溫家寶一年來第四次重申這一要求。
事實上,關于“讓人民監督政府”,早在1945年,毛澤東主席和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就有一段頗有歷史意義的談話。黃炎培問如何打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毛澤東答道:要跳出歷史興亡周期率,必須走民主的新路,“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段著名的“窯洞對”重新讀來,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時至今日,中國社會依舊矛盾重重,腐敗問題久治不愈,民主之路漫漫,民眾對于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對于公平公正的訴求日益強烈,。
為什么毛澤東指出的民主之路、監督之路在“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實踐中如此難行?這其中,既有歷史、文化的消極影響,也有制度、法律支撐不足的現實因素。從歷史、文化上看,中國千百年的皇權專制社會,強調的是“君父”對他統治下子民、臣民的絕對權力,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從制度建設上看,在現行管理體制中監督是自上而下的,上級監督下級,干部管理群眾,掌握公共權力的人長期處于監督的真空之中,人民的監督權難以落實;從法制保障上看,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的民主權利在實踐中缺乏強制力的支撐,特別是缺乏對批評者的保護和有效的問責機制。這些都導致我們的監督還不能形成有效的約束力。
“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首先需要的是一種對批評和監督的開放精神和勇氣膽識?!耙磺袡嗔儆谌嗣瘛边@是我國的憲法基礎,政府的權力來自于人民,必須受到人民的監督,對人民負責。然而在現實中,政府官員往往被動應對民眾批評和監督,一些政府官員還習慣于以“不容百姓質疑”的權威者自居,才會說“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雷人話語,更有甚者,為了一句話、一篇文章、一部小說,就對言論者展開“跨省追捕”。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近期,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發布2011年度公民社會十大事件,烏坎事件、郭美美風波、溫州動車事件等榜上有名,這些事件集中反映出,中國公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公民熱忱和權利自覺,認真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建設之中。面對逐漸覺醒的公民意識和民主需求,政府要想獲得廣泛的支持和信任,必須轉變思想和作風,樹立“權力要接受監督和制約”的政治自覺,以開放的姿態接受批評,創造條件,拓寬渠道,主動接受人民的充分監督,真正做到聞過則喜。
監督的條件該如何“創造”?最根本的,是要為監督提供制度環境和法制支持。
推動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監督的基本前提。正如列寧所說的:“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制是可笑的。”只有使權力運行公開透明,才能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政府運行,更廣泛地參與政府管理,更直接地監督政府行為。
拓寬訴求表達渠道,引導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監督的實現路徑。我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實現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為人民搭建監督平臺方面,很多地方人大創造了許多好的做法,比如,浙江溫州樂清人大的人民聽證制度等。通過人大更廣泛地吸收人民參與,將公眾的政治參與熱情納入到現有的民主制度軌道;通過人大的履職更加公開透明,更直接地接受選民和代表的監督,使人大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更能體現民意。此外,政協的民主監督、行政訴訟、信訪接待,以及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等,也都是落實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重要渠道,應該不斷疏通和拓寬。
健全制度和法律,對掌權者問責,使監督者免責,是監督有效進行的根本保障。要充分保護監督者的言論自由,使人民敢于監督,敢于講真話;要逐步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剛性制度,讓“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讓人民群眾更直接地影響、選擇政府官員的仕途命運,才能使人民的監督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