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立
最近,溫總理在聽取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報告的意見建議時向世人宣告:本屆政府最后一年,“各項工作都要善始敬終”。這是一個莊嚴的政治承諾。然而相較之下,從陜西“周老虎”到云南“躲貓貓”,從某些地方對礦難的掩蓋到各種“臨時工”說辭,老百姓已被有些地方政府的“不誠信”搞得“很受傷”,有人說從此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我們太需要溫總理這樣的政治承諾了。
去年11月,《學習時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政治承諾:深化任期制的一種思路》的文章,建議把政治承諾作為干部選拔的重要標尺,干部任職前向人民公開承諾施政計劃,接受人民監督,并將競職承諾與任職承諾相結合,從而深化和完善干部選拔制度和任期制。
什么是政治承諾?通俗地理解,就是為政者向老百姓許下的諾言。中國人向來就重諾守信,古有“得黃金百,不如季布一諾”,也有“商鞅立木樹信”。當前,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是一項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而構建一個“說話算話”、具有公信力的政府顯得尤為重要。
政治承諾制度體現的是“由民作主”的現代民主要義。沒有民眾監督和參與的、封閉式的干部任免,體現的是“為民作主”的傳統行政倫理。本屆中央高層領導多次強調“權為民所賦”。“由民作主”要求領導干部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俞正聲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常懷敬畏之心,在群眾和輿情面前不要有“駝鳥心態”。政治承諾就是要求領導干部直面群眾、接受群眾監督。
自2011年初起至2012年,全國省市縣鄉四級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進行新一輪換屆選舉工作。老百姓關心的是選出來或者任命的干部是否能真正踐行為民服務?準備如何為民服務?引入政治承諾制度未嘗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引入政治承諾制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從老百姓角度看,有利于實現領導干部只對上負責向對下負責的轉變。民眾對“烏紗帽”的去留有決定性或重要影響,可“糾偏”施政者行為。從政府的角度看,有利于樹立政府權威,從而引領社會誠信建設。從執政的角度看,將進一步提高執政合法性。2006年始,在《求是》旗下《小康》雜志的調查中,政府官員連續幾年被評為信用最差的群體。這為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引入政治承諾制能有效改變當今社會上彌漫著的對政府或者公務員缺乏信任的現狀,從而能切實提高公權力的認同度。
衡量政治承諾,首要看其是否合乎憲法和法律,根本地要看其是否合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既要衡量其短期承諾更要側重長期承諾,避免“拍腦袋”決策、大搞“政績工程”等短期效應;既要衡量其具體承諾更要側重宏觀承諾,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限;既要衡量可定量承諾更要側重可定性承諾,避免宥于實現個別具體指標的績效主義。
政治承諾制度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誰來承諾,向誰承諾,如何承諾,違背承諾怎么辦等問題。從長遠來看,最美好的藍圖當然是所有參加選舉任免的領導干部都能公開向公眾進行競職承諾,由公眾評判并決定其去留。從目前來看,可先從各級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由人大及其常委會任免的官員做起,作出任職承諾。一是任前公開承諾機制。任職人員要依法在人大及其常委會上報告工作設想和計劃,再通過媒介向社會公開。二是任后監督機制。由人大有關部門對這些承諾開展定期測評,可通過聽取其報告、人民群眾和組織部門等各方意見,以及暗訪、調查問卷等進行綜合考評。與組織部門考察不同,應側重對依法辦事情況的監督,當前特別要對其推動轉型發展、社會管理、為民服務的措施等情況進行重點監督。三是監督后的問責機制??剂科涫欠衤男挟敵醭兄Z,做得好的可以肯定,不好的、甚至有違當初承諾的,則應實事求是地提出,必要時應“動真格”,人大及其常委會應及時啟動引咎辭職、責令辭職乃至罷免等相關問責機制。
實施政治承諾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必然是一個信守承諾的政府,一位負責任的官員必然是一位信守承諾的官員,這樣自然能夠真正得到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