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把握教育和教學過程,實現教育和教學目的的關鍵,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重教又重學,讓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最佳結合,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廣、更活。
關鍵詞:教師 主導 學生 主體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c)-0213-01
在教育理論發展過程中曾有過“教學主體論”的討論,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主張“教師主體論”,也有些主張“學生主體論”。實踐證明,這些傳統的教法確確實實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一個是教師不厭其煩地串講串問,不得要領地“灌”與“填”,學生圍著教師轉,未能成為學習上的主人,自己讀得少、練得少、自己揣摩少、思考少、獨立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則更少,故而學生所得知識也必然少,知識上缺漏多,知識面狹窄、陳舊、過死,教學出現少、慢、差、費的現象,耗費了師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個是放棄教師了教師的主導和責任,實行“大放手、大撒手”的“放羊式”教學。對于傳統教育,良莠不分,或一概接受或全盤否定,這都是不恰當的。
社會在前進,科學知識更新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呼喚著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率先對教學上的這種狀況加以改革,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們的學生們的,不是現成的高樓大廈,而是教他建筑。”這就是既肯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教又重學,讓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最佳結合,讓學生學得更多、更廣、更活。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信奉這一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實現既定的目標。
1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
所謂“主導”,是指教導與輔導,可視情況不同,有時以教導為主,有時以輔導為主,有時則兩者兼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把握教育和教學過程,實現教育和教學目的的關鍵,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在教師適當的教導和輔導下,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也只有教師適當的啟發、引導,學生才能學有所循,得有所循。
(1)教師的導首先應表現在備課中,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點就是明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是十分復雜的藝術工作,能否上好一節課取決于教師的備課。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反復認真地鉆研教材,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備課時,即要把握教學內容的要點、難點,又要對教學進行高度的組織計劃。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進行妥善的安排,使師生都能有效地利用上課時間,不浪費一分一秒,以保證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
(2)教師的導還應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了嚴密的備課之后,進入課堂向學生講解相應內容,傳授各種知識,教師應隨時注意進行教學的組織工作,特別是對課堂上的偶發事件靈活、機智地處理,使課堂井井有條、秩序良好。教師的導還應該包括教師以積極飽滿的情感、準確、生動的語言,有聲有色的描繪,積極置力于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入親臨其境的環境中去,以此拔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參與,并能學得有滋有味。
(3)教師的主導更應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知學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學生善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育者必須對這個“學習主體”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確的態度。只有如此,他們的主動、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才能得以發揚。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從備課、上課到課后工作以及研究教學、總結教學經驗時,都應“目中有人”“以人為本”,將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如上課時,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自覺地發現知識、運用知識,引導學生由疑到思到悟,將學習的主動權真真正正地還給學生;將著眼點放在學生的“學”上,讓教為學生的學服務,讓學生的學在教師的主導下得以落實的措施。
2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
所謂“主體”,哲學上原指“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在教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即教師“以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中學生熱衷于參與,主動學習是學生處于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標志,這也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我們教師應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的機會,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為其發揮主體作用創造條件。
2.1 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于“做主”
在教學實踐中,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想說敢說、善說。就必須營造一種民主氣氛和和諧環境。這樣,學生才能在開放、民主、自立,喜悅的氣氛中積極思維, 感悟知識,共同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評價,對營造和諧愉快的氣氛就有主要意義。在不同層次上,使每個人都有成功感,使課堂度過得愉悅。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思想上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學習上的主人。
2.2 激勵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只有樂學、想學才能學好,也只有樂學、想學,學生才有可能成為學習上的小主人。故而“教師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來把教學工作由學生沉重負擔變成歡樂鼓舞和全面發展的源泉”。即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會自發產生,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時時處處重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的成功,并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3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也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獨立思考、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而且這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善于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于學生受經歷的局限,又受好奇心、求知欲、自我表現欲、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的驅使,難免提出一些我們教師認為“幼稚無知”問題。教師要以實事求是、循循善誘的態度面對各種問題,認真的解答,并且引導和訓練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總之,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師的教是學生學好的外因,而學生自己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是他們學習好的內部動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教又重學,樹立新的教學思想,讓教為學服務,樹立新的學生觀,了解并愛護學生,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為學生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創造條件,才能更為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具有高素質水平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袁維新.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J].教育理論與實踐,中科學,2002,22(增刊):2-3.
[2] 鄭曉霖,張永華,張志華.論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S2).
[3] 王玉糅.論主體性的基本內涵和特點[J].天府新論,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