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昀
[摘 要]中國《糧食法》即將頒布實施,在國內外法學界掀起研究熱潮。我國《糧食法》的學術研究,必須厘清相關研究方法,才能達到較好的研究效果,從而有助于《糧食法》的頒布實施。我國《糧食法》的學術研究方法包括社會調查、比較分析、系統分析、法經濟學分析、案例分析等諸多方面。這些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關鍵詞]《糧食法》 社會調查 比較分析 系統分析 法經濟學分析 案例分析
中國《糧食法》即將頒布實施,必須厘清相關研究方法,才能達到較好的研究效果,從而有助于《糧食法》的頒布實施。筆者認為,我國《糧食法》的學術研究方法應當包括社會調查、比較分析、系統分析、法經濟學分析、案例分析等諸多方面。
一、社會調查
近代以來,學術研究方法一直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徘徊。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調查是一種基本的學術研究方法,在經濟法學中尤甚。筆者在探討中國《糧食法》相關問題時就運用了社會調查的研究方法,對省級糧食局、省級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國有糧食企業、民營企業等作過幾個月的調查,也曾深入粵東、粵西和珠三角農村進行實地考察,參加了某些高校的食品安全調查項目考察,取得第一手資料。筆者的調查,主要針對以下內容展開: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如何?中國糧食安全保障存在哪些現實問題?中國糧食安全立法的現狀如何?是否有必要制定《糧食法》?我國是否已經具備制定《糧食法》的主客觀條件?我國亟需解決糧食安全保障領域的哪些法律問題?對這些法律問題,我們能夠提出怎樣的解決措施?在實地調查中,筆者深刻地體會到自己對我國糧食安全現狀的了解還遠遠不夠,這與年齡、知識積累、人生經驗有關,而且糧食安全的不少數據、報告、規定、草案等屬于內部資料,相關人員也不便對筆者透露。中國《糧食法》的頒布實施是一個全新的探索。筆者將繼續關注《糧食法》的實施情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
二、比較分析
“任何比較法研究作為出發點的問題必須從純粹功能的角度提出,應探討的問題在表述時必須不受本國法律制度體系上的各種概念所拘束。”比較分析法的內容豐富,如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其中,橫向比較主要是從空間角度出發,對某一問題或制度在不同國家(地區)的相關表現進行比較,縱向比較主要是從時間角度出發,對某一問題或制度在同一國家(地區)的歷史演進進行比較。狹義的比較分析多指橫向比較,即“對不同國家(或特定地區)的法律制度的比較研究”。“法學方法論的特征即在于:以詮釋學的眼光對法學作自我反省。”中國《糧食法》的比較分析需要探討該問題、制度的根源、歷史演進、存在問題,從而達到更好的論證效果。
第一,國內外比較。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極不平衡,其糧食安全現狀迥異,在糧食供給保障、質量保障、價格保障等各個方面有很多共性,也存在諸多差異,尤其是法律保障水平的差異。我們需要比較聯合國糧農組織和WTO等國際組織、美國等發達國家、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相關法律制度。通過比較分析有助于促進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借鑒立法的成功經驗,探尋立法的失敗教訓,促進我國《糧食法》的審慎制定和有效實施。當然,我國《糧食法》的某些規定還可能站在國際前列,同樣可以對國際社會有所啟迪。糧食安全法律保障應當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
第二,我國糧食“軟法”的借鑒。筆者致力于在糧食安全保障領域引入“軟法”概念。糧食安全制度保障包括“硬法”與“軟法”兩個層面。其中,糧食“軟法”為中國《糧食法》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諸多參考,尤其是糧食政策在糧食安全制度保障中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三,我國中央層面與地方層面的比較。我國地廣人多,全國各地具體情況區別很大。廣東省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主銷區,糧食安全形勢相當嚴峻,但廣東省在糧食地方立法方面有一定的開拓(如《廣東省糧食安全保障條例》(2009)),對制定和實施《糧食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第四,我國歷史上糧食安全制度保障的比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歷代政權十分重視糧食問題,提出一系列解決糧食問題的措施,值得總結。
三、系統分析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而且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將系統分析思想引入法學領域,就是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系統工程。我國《糧食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引入系統分析思想。
第一,糧食安全保障受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很大,需要技術、經濟、制度等多個層面的保障手段。糧食安全保障首先需要自然條件,其次才是技術增進,在此基礎上再加強國家經濟手段、政策支持等。糧食安全保障發展到一定程度、逐步完善后,法律保障才會越來越重要。
第二,糧食安全制度保障方面。中國糧食安全法律保障尤其是《糧食法》應當借鑒包括糧食政策在內的“軟法”制度,促使法與政策并進,實現“硬法”與“軟法”的有機統一。
第三,就廣義的法律保障而言,應當說目前我國糧食安全方面各個層次的法律制度保障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參差不齊、可操作性不強。
第四,就狹義的法律保障而言,我國現有與糧食安全保障最密切相關的法律是《農業法》,而《糧食法》將成為未來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基本法。
第五,具體制度設計方面,中國糧食安全保障包括糧食供給保障、質量保障、價格保障,必須通過具體制度設計加以落實。
四、法經濟學分析
法經濟學分析是作為交叉學科意義上的新型研究方法,其內涵和外延存在很大爭議。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成本收益分析、博弈分析、制度變遷等納入中國《糧食法》的研究方法中。
第一,成本收益分析。我國《糧食法》的“成本”可以包括立法成本、執法成本、司法成本、守法成本、法律監督成本等。以立法成本為例,《糧食法》其實醞釀已久,需要經歷立法創議、調查研究、規劃設計、組織起草、意a見征求、修改完善、提交審議、通過公布等立法過程。全國人大、相關政府機關、學界、糧食企業、糧食行業組織、公眾、輿論等都構成《糧食法》的立法合力。我國《糧食法》的頒布,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全面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各類法規、規章、政策等必須符合《糧食法》的要求,從而形成統一協調的整體。我國《糧食法》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違法者將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這必將有助于糧食行業的守法共進。
第二,博弈分析。博弈論是多年來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法學界也在積極關注其理論演進。我國《糧食法》所保障的糧食安全涉及糧食生產、收購、加工、運輸、儲備、銷售、進出口、消費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相關的利益主體。這要求我們要辯證進行博弈分析,正確處理國家利益、政府利益、公共利益、集團利益、私人利益等多重利益關系,尤其要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第三,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是指“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實行”,體現公權,多為政策和“硬法”。誘致性制度變遷則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體現私權、社會權利,多為“軟法”機制。在糧食安全保障的制度變遷中,目前最關鍵是實現強制性制度變遷與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互動,頒布實施中國《糧食法》,帶動相關法規、規章、政策的革新。這樣一來,有助于促進糧食產業的發展,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體現了法律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
五、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英美法系國家特別注重的研究方法,在大陸法系也相當流行。在我國,與糧食安全保障相關的案件不少,近年來見諸報道的日益增多。但因為我國法學界對糧食安全保障的法學研究缺乏足夠重視,對相關案例的關注相當欠缺。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糧食安全領域的案例分析將是中國法學研究的一個新視角。以轉基因糧食為例,我國近期曝光出來的湖南轉基因大米試驗案件就引起軒然大波。其實,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轉基因案例已有相關判定,可供比較。轉基因糧食的立法規制涉及轉基因糧食的風險評估、安全試驗、市場準入、強制標識、知識產權保護、責任追究、救濟途徑等法律問題。我國《糧食法》對轉基因糧食的立法規制要提升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這一高度進行考慮,不能草率定論。
通過梳理中國《糧食法》的一系列學術研究方法,目的是深入研究《糧食法》的相關法律問題,有助于《糧食法》的頒布實施,更好地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德]K·茨威格特,[德]H·克茨;潘漢典,米健,高鴻鈞,賀衛方譯.《比較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頁.
[2]沈宗靈.《比較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3][德]卡爾·拉倫茨;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21頁.
[4]錢學森,許國志,王壽云.《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載于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增訂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2頁.
[5]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載于[美]R.科斯、[美]A.阿爾欽、[美]D.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胡莊君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頁.
[6]同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