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臨瑞
[摘 要]西安國際港務區項目是陜西省“十一五”規劃物流龍頭項目,它是沿海國際港口多種港務功能在西安的延伸。作為大型物流產業聚集區,它需要眾多配套支持服務、行政和監管,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運行需要海關、商檢、工商、稅務、外匯、交通、環保等一系列的行政機構和監管機構的配合和管理。其中保稅物流中心的海關監管是核心管理。
[關鍵詞]西安國際港務區 保稅物流中心 海關監管
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建設中國最大的國際陸港和全球商貿物流中心”為初期發展定位,努力形成“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和人才流”的匯聚,有效改善陜西和西安的投資硬環境。該項目由“一個中心、三大組團”組成,“一個中心”即B型保稅物流中心,三大組團是:國際物流區、國內綜合物流區、物流產業集群區。項目核心工程是“B型保稅物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保稅存儲進出口貨物及其他未辦結海關手續貨物;對所存貨物開展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全球采購和國際分撥、配送;轉口貿易和國際中轉:物流信息處理和咨詢服務;經海關批準的其他國際物流業務;為中心內企業提供良好的物流作業服務。保稅物流中心的出現是由于傳統的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功能單一,保稅物流中心能夠實行二倉合一,集成口岸、商檢、稅務、外匯結算等功能。解決一般貿易退稅、保稅問題并且不受地域限制,物流與保稅相結合。
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成立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陜西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起到了大的促進作用,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發展的內生效應和即期效益發展模式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充分發揮功能作用的最佳案例。
一、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發展現狀
保稅物流顯然比物流要素要大,一般的物流基本要素包括采購、運輸、倉儲、配送、信息服務等,而保稅物流除了具有這些基本物流要素之外,還包括了海關監管、口岸、保稅、報關、報檢、退稅等多個關鍵要素。保稅物流是加工貿易企業供應物流的末端,是銷售物流的始端,其運作效率直接關系到企業正常生產與供應鏈正常運作。
2010年4月20日,作為西安綜合保稅項目起步區的保稅物流中心項目,成功通過了由海關總署、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部委組成的驗收聯合組的正式驗收,并封關運行。與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保稅物流中心的建設畢竟剛剛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完善和調整的地方還很多。雖然保稅物流中心具有多種功能,但大部分保稅物流中心還僅僅只是實現倉儲和轉運功能,離高增值的其他保稅物流功能距離還相當遠。
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成立后,同樣面臨發展模式和海關監管的問題。通過發展西安的保稅物流業,找準保稅物流海關監管區域場所定位和發展方向,對于推動相關企業的發展,滿足社會對多樣化、高質量的物流服務需求,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樣化、專業化的物流服務,使企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監管存在的問題
海關監管是指海關運用國家賦予的權力,通過一系列管理制度與管理程序,依法對進出境工具、貨物、物品的進出境活動所實施的一項行政管理。海關監管是一項國家職能,目的在于保證一切進出境活動符合國家政策和法律的規范,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海關擔負著以下五項任務:一是監管進出關境的運輸工具、貨物、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和其它物品;二是征收關稅和其它稅費;三是查緝走私;四是編制海關統計;五是辦理其它海關業務。海關監管主要通過備案、查驗、放行、后續管理等方式對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的進出境活動實施監管。在保稅區內,海關的具體監管職責主要是設置保稅區的隔離設施以及對進出保稅區的貨物、運輸工具和個人所攜帶物品實施監管,具體來講,保稅區在具體海關監管制度方面,一般包括進入環節的監管、遠離環節的監管、對保稅區中的監管和進出保稅區的海關手續等。目前西安保稅物流中心在海關監管方面同樣存在一些不足。
1. 定性的不明朗,政策相抵觸。目前我國關于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監管的法律體系還在探索當中,在實踐當中對保稅物流中心的監管就容易受國家政策影響,容易產生政出多門、多變,法規滯后的弊端,海關雖為主管部門,但各配套管理部門之間元統一的機構協調,常常會造成對政策認識和執行不到位。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的海關監管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雖然理論上的定性是“境內關外”,但是實際執行起來卻很容易導致海關和其他相關管理部門對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政策缺乏一個共同的認識,實際上只有海關監管部門執行了政策,其他相關配套管理部門如國檢、稅務、金融、財政等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境內關外”管理。這目前仍然是西安保稅物流中心甚至全國保稅區都面臨的一個大難題。
2. 信息化水平低,協調效率有待提高。為了實現快速通關,保稅物流中心搞信息化和計算機系統,重復建設,浪費嚴重。最主要的是重復建設又不在一個公共的平臺上,給企業進出口貨物、報關造成很多的不便。如何進行部門整合、職能整合、資源整合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另外在卡口查驗區對貨物進行檢查時,由海關對貨物進行監督管理,由檢驗檢疫局進行商檢、衛檢和動植物檢疫。這三大部門在一起工作,各有各的管理法規,工作中在銜接和配合時難免發生摩擦和扯皮現象,造成通關速度慢,貿易不便利。
三、對西安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監管問題的建議
1.提高海關監管效率。在保稅物流中心應盡快推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快速通關模式。在確保有效監管的前提下,整合作業流程,簡化手續,疏通保稅物流在監管區域、場所間的合理流轉渠道,構建保稅物流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監管體系及通關一體化機制,實現監管區域、場所間的整體聯動,通過優勢互補,提高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更好地適應保稅物流的發展。
2. 實行海關監管風險管理。海關監管風險管理是指,在海關監管過程中,根據所掌握的情報與信息,分析風險構成與存在的因素,做到風險識別、風險估計、風險監控和風險處理,從而提高風險防范和管理工作效益,有效打擊違法行為。海關應盡量做到在特定的時間內對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經營狀況、納稅記錄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分析和開展稽察,對企業實行全過程的監督,改變以往保稅監管只注重前期審核和后期核銷的狀況,轉變為整體的,動態的過程管理,在對風險信息分析運用的基礎上,進行有重點的監控,盡可能保證物流暢通,真正實現“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監管理念。
3. 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加大對保稅區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盡快實現企業與海關的全面聯網,通過電子聯網方式,將加工貿易、保稅倉儲、轉口貿易企業管理、物流監控等海關主要業務有效納入平臺管理,進而實施“網上報關”、“網上備案”等管理模式,使企業足不出戶便能辦理所有的申報手續,最大限度地提高通關效率、簡化辦事程序。同時應開發和建設保稅物流信息監控系統,及時了解保稅貨物進、出、轉、存等物流信息,對保稅貨物物流進行全過程、動態的監管,并建設封閉式的物流監管運行模式,例如建設和完善卡口的集裝箱號識別系統、車牌識別系統、電子地磅系統、u卡識別系統等通道式智能系統,實現自動信息數據采集、傳輸、運行、管理。建設和配套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和GPS監控系統,對監管區域、場所實施24小時監控,并對運輸海關監管貨物的車輛實施GPS全過程監控.促進貨物在不同監管區域、場所間有序地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