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新機遇、新現象、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出現,職工的利益訴求、精神需求及維權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工會作為廣大職工的群眾組織,如何充分發揮“維護者”、“代言人”作用,如何有效參與維護職工隊伍穩定,是擺在工會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以工作形式多樣化適應職工隊伍需求的多種變化
當前,電力企業職工隊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職工隊伍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面對變化的工作客體,電力企業工會的工作思路、內容、方法、途徑、手段也須相應改變,以適應不同職工隊伍需求的多種變化。
1.工作原則應由全面出擊向確保重點過度。工會工作的內容必須由面面俱到向有進有退轉化,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思想,確保不同職工群體的不同需求,促進勞動關系的協調和穩定發展。
2.工作領域應由體內循環向體外輻射拓展。工會不能脫離企業實際搞就事論事的單純維權,必須使管理的“自我循環”融入企業生產經營的大局之中,工會要積極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QC發布、勞動競賽、崗位練兵等活動,并把這些活動滲透到企業各個管理領域,滿足不同職工群體的需求。同時,工會還要立足于建立開放式職工幫困救助體系、法律保障體系以及素質教育體系等等,努力實現職工群眾需求的利益最大化。
3.工作對象由弱勢群體向優勢群體延伸。由于各種原因,困難職工群眾已經客觀存在,工會對這個群體予以特別的關注是十分必要的。要繼續深入開展困難職工救助、送溫暖、金秋助學等活動。
4.工作內容由被動適應向主動應對轉化。職工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經過這些年的普法教育,已普遍得到增強。因此,工會必須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深入宣傳各種法律法規知識,主動解決職工法律難點問題,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律咨詢援助活動,依法維護不同職工群體的權益。
二、以維權方式多樣化適應職工隊伍需求的多層次化
職工由于經濟地位、所處環境、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年齡層次不同,其需求也必然不同。因此,工會必須運用多種方法、形式和途徑解決職工群體需求的多層次問題。
1.重視源頭維護。職代會是工會堅持這一維護的主渠道,注重源頭參與,要把著力點放在落實職代會職權和講求實效上,企業中凡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方案和企業集體合同草案,應提交職代會討論通過,并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表決,以最大限度地體現真實民意。
2.強化根本維護。工會組織必須從“第一要務”高度,以推進“職工素質工程”為契機,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群體的需求,制定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的目標。
3.推進整體維護。工會必須認真落實《工會法》賦予工會的權利,維護職工整體利益,重點依法堅持和發展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和完善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逐步形成推進這兩個制度的監督制約和保障機制。工會要把勞動關系中最要害的、也是不同職工群體最關心的問題。
4.突出具體維護。工會應當從微觀上加強對職工具體利益維護,及時向黨政反映職工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確保有關問題的妥善解決,尤其要加強對企業中困難職工群體的維護。要做好職工轉崗分流、勞動合同終止過程中的勞動關系各種工作;要著力提高一線工人群體的技術素質和文化水平;要盡可能為企業中優勢職工群體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機遇。
三、以目標定位實現適應化職工隊伍需求的差異化
為適應不同職工群體的需求,工會必須從實際出發,健全完善包括職工源頭參與機制、職工民主監督和權利制衡的運行機制、健全勞動關系的預警和協調機制、職工經濟利益保障機制等在內的完整工作體系,并在確立工作體系所涉及的目標時,注重其定位的現實化。
1.強調正對性。工會要經常調查研究、分析不同職工群體的思想動態,摸清職工需求熱點,有真對性地設計管理內容、途徑與目標,還要關注觸及深層次問題,如職工群眾思想教育中的自我價值實現與信仰問題,民主管理中的廣度與深度問題,工會組織體制的適應性與改革問題等。
2.突出時效性。工會必須充分利用自身的網絡、載體、隊伍優勢,切實摒棄“重建制、輕落實”的弊端,注重各項工作機制的長效與于實效,確保工會共享工作目標的實現。
3.加強法制化。工會要依照《工會法》,切實維護職工和工會組織的權益,依法規范工會和工會工作者的自身行為,增強工會工作者的法律知識功底,并努力減少、消除工會管理的經驗型、指令性,加強工會管理的法制化。
四、以自身建設深入化適應職工隊伍需求的漸進化
不同職工群體的需求由于其所處的企業地位、個人經濟地位等因素的變化,還會相應地呈現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狀態。因此,工會必須首先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才能更好地適應不同職工群體需求的漸進化。
1.強化工會的維護者地位。工會要積極爭取企業黨委的領導,行政的支持,穩定基層工會干部隊伍。要抓好工會干部的選拔、培養、使用等各項工作。要努力避免兼職工會干部無足夠的時間從事工會工作。
2.強化工會的維權信心。工會要認真從自身尋找不能適應不同職工群體需求的原因,不斷強化維權信心,既不能夜郎自大,更不能妄自菲薄。要勇敢地走出“無作為論”、“無權論”等模糊認識的誤區,通過創造性的工作,開創新時期企業工會工作的新局面。
3.加強工會的形象塑造。工會要深入基層和職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及時了解、掌握不同職工群體的真實需求。要實行工作的民主和公開,簡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發動會員群眾評議工會工作。工會干部應自覺鍛煉成為能說善做,并具有廣泛法律知識的復合型干部,增強維權的能力和底氣,塑造職工利益代表著和維護者的新形象。
4.不斷強化工會的影響。工會要加強對工會基本職能和工作成效的宣傳,使廣大職工群眾更多地了解工會,信任工會。要把職工群眾最大限度地吸引到工會組織周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他們推進改革發展的主力軍作用,從而不斷強化工會組織不可替代的獨特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