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摘 要]本文對部分有代表性的退耕還林地區進行調查與研究分析,利用經濟學中成本收益分析,論證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對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收入和消費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 農民 退耕還林 收入
退耕還林工程是林業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廣、投資額最大、政策性最強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主要解決重點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控制長江、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減輕北方地區的風沙危害,保障國土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變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是開倉濟貧、增加農民收入、拉動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大舉措;是優化國土利用結構、提高森林覆蓋率,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區大于15%坡耕地的面積為392.8×104hm2,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23.5%,其中25%以上按規定必須退耕的陡坡耕地為153.6×104hm2,占耕地總面積的9.2%,接近現有耕地的1/10,西北地區是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當地農民是退耕還林政策的直接承受者,退耕區農民的生計直接依賴于他們世代耕種的土地,而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應當給當地農村社區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的影響分析
1.退耕還林與農戶收入的關系
目前,政府補貼政策的主要內容有:(1)國家向退耕戶無償提供糧食。實施的標準以流域劃分,長江流域每畝地每年補助原糧150公斤,黃河流域每畝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每斤糧食按1.4元折算,由中央財政承擔,生態林的補貼年限為8年、經濟林為5年、草地為2年,并要求生態林與經濟林的比例要達到8:2。(2)向退耕戶提供現金補貼。在補貼年限內,現金補貼標準按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安排,用于補貼農民的醫療、教育等方面必要的開支。(3)國家向退耕戶無償提供種苗,種苗費按建設生態林標準每畝補貼50元。
2.退耕還林對農戶打工收入的影響分析
打工收入無論是對退耕戶還是非退耕戶,都已成為他們總收入中的大頭,非退耕戶的耕地數量較少,退耕前其打工收入的比重就比退耕戶高。而退耕還林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解放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戶打工的時間,打工時間的增加對農戶打工收入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分析。
(1)數量因素。數量因素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耕地的減少,導致農民投在土地上的時間縮短,打工的時間延長;二是由于耕地的較少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退耕還林工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農民呆在土地上的時間縮短,打工時間有所延長。在單位時間收入不變的情況下,由于時間的增加,農民的打工收入也有所增加。
(2)質量因素。這個因素收到前面數量因素里打工時間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打工時間的增多,不僅是時間總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打工時間的連續性增強。勞動時間連續性和總量的增加,對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使得勞資雙方的交易費用降低,二是學習效應的增強促進了規模經濟的產生。
3.退耕還林工程對農戶持久收入與消費的影響
研究的經驗性結果表明:農戶的退耕還林面積均與其持久收入呈正相關關系,隨著農戶參加退耕還林工程在時間上的推移,其持久收入也被顯著提高,受此影響,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增加了農戶消費支出。
三、政策建議
在退耕還林的第一個補助期內,農戶獲得的退耕補助基本能夠彌補其在種植業上的損失。近年來,糧食價格快速上漲、國家對種糧提高補貼,農戶參加退耕還林工程的機會成本明顯增加,加之延長補助期后,退耕補助標準下降,這些因素是否會導致退耕還林工程已經取得的成果難以鞏固?鑒于上述問題的重要意義,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1.謹慎對待退耕還林工程補助政策的調整。在進行一系列科學論證之前,不輕易調整退耕還林補助標準。即使需要做出調整,也必須考慮農戶的長期收益,保證其經濟利益不受損失,不應是生態效益的生產成本大部分由參加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承擔。
2.應對農民產業結構轉移進行長期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是在退耕還林工程后,農民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優化收入結構、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應對農民進行長期的引導以使其更加合理化,幫助參加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平穩過渡,盡可能少走彎路。
3.應為參加退耕還林工程的農戶進行集約化經營種植業提供便利條件。參加退耕還林工程后,農戶用于種植業生產的耕地減少,其在種植業上進行集約化經營的需求增加。相關部門應著力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和改善硬件設施,以為農戶進行集約化種植業提供便利條件。
4.應加大力度保障農村地區的食品供應,豐富農戶的菜籃子并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參加退耕還林工程后,農戶的食品消費由自給性消費不斷向現金性消費轉移,農村地區購買食品的消費群體日益擴大。相關部門應足夠重視該現象,加大力度保障農村地區的食品供應。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謝晨,彭道黎.退耕還林政策十年評價[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