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曉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 全球化得到迅速發展,作為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文化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現象。認識文化全球化,必須從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內容,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
一、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的發展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更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變遷過程,是從經濟領域開始,不斷擴展到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發展過程。所以,全球化的具體內容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主要是指生產體系的國際化,也就是說,隨著市場和貿易開放程度及規模的日益擴大,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人力財力物力和技術資源正日益被納入到國際化的生產體系之中加以配置和利用,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全球化完整生產體系;大量國際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高速流動;統一的世界大市場的形成,當代世界市場的主要標志是世界市場規模的急劇擴大、市場規則的全球統一、市場組織的全球調節、市場結構的全球包容和市場交易的全球化擴展。可見,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全球化的基礎、動力、主導方面和主要標志。
第二,文化融合全球化。隨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交流發展,不同文化的沖突碰撞越來越多,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人們所處地文化環境很難再是一成不變的的同質文化,或者保持純粹的傳統文化。文化的新陳代謝與霸權行為會加劇,其結果必然是在對立中走向統一,經過沖突達到融合,實現多元化的和諧共處及平衡。所以,文化融合作為全球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化的融合,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共處與整體和諧。
第三,人類認同全球化。這主要是指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之間的相互認知與理解程度的提高和在價值觀與思維方式上的良性互動的增加。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一是人們交流規模和速度的增加;二是信息傳播技術的日益發展;三是信息輸入的日益巨量增加,人們對世界的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之間的溝通也在不斷加深;人類活動方式的相互借鑒和趨同;人類在價值觀方面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這些都促進了人們認識程度的加深和了解。
第四,生態共生共榮全球化。它主要是指全體人類與地球生態的共生共榮化,是指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生態環境質量,而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也越來越取決于全體人類的主體意識覺醒和共同行動。其主要表現是,全球生態空間人類共居;全球生態環境人類共用;全球資源的人類共享;全球生態災難的人類共蒙;全球生態責任的人類共擔。
二、文化全球化的含義
對于文化的全球性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為,應當舍棄一切去尋求文化上的全球同一性;另一種則認為,應當以自己的傳統的文化特色去抵御全球的文化趨同傾向。
這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文化全球化。一是,文化全球化應是存異求同的過程。有些人對全球化進程有一種恐懼,認為文化全球化好像是洋槍洋炮夾著西方的強勢對本民族文明的入侵。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首先,文化“全球化”的概念不是“一體化”,或“一致化”。根據我的粗淺理解,文化全球化并不是要消滅各種異質的多種不同的文化,不是要建立一種全球同一的單質的“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首先是思維模式的現代化。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接觸、交流過程中,在各種異質的不同的多元文化中,尋找共同的普遍的相關性,某些行為模式日漸趨同了,從而建立一種具有普遍相關性的文化,而又不是外力強加的結果。這就是“文化全球化”。這種現象并不能否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每一片綠葉都不同,每一朵鮮花也不同。各個國家、地區、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點,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為,各種文化存在的根源和條件仍然存在。所以文化全球化是兼同和存異的過程和現象。
二是,文化的全球化以文化的同質化為基礎。文化的主體是人類整體,面對生態、環境、資源、人口、毒品、艾滋病等日趨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人們認識到其載體絕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國家,而是整個人類社會。解決這些問題,單靠各國孤軍奮戰是不可能解決的,它關系到人類的共同利益,從而要求整體的認同與行動。于是,全球意識、全球觀念應運而生,這種體現人類共同意愿的新觀念和新意識無疑體現出文化的同質性。這些同質化的新觀念和新意識或者植根于全球化、網絡化浪潮,或者產生于全球性問題的客觀推動,或者本身就是現代化進程中的產物??傊?,這些問題、現象是全球性的,引起各民族、國家的關注與共鳴,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的同質性。
三是,全球化帶來了民族文化的危機,也帶來了民族文化的機遇;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弱勢文化發展所需要的沖突,認為是強勢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入侵。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化”、“美國化”是不正確的。目前美國文化在全世界處于強勢,我們應該正視這一現實。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和抗拒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利用強勢推行“文化霸權主義”,但是沒有必要因為警惕和抗拒西方霸權主義,就想在“民族化”的旗幟下,像六、七十年代那樣閉關自守。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化”如與過于狹隘的民族主義相結合,甚至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招搖過市,它必然阻礙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的接軌,導致民族發展的滯緩,甚至帶來民族內外矛盾沖突的加劇,那將是危險的。從長遠看,全球化有助于加速這種強弱不戰態勢的平衡。因此,關于文化全球化我們完全應該以樂觀的心態對待之。在“全球化”環境的今天,我們要建立一種開放的文化觀念,不僅認同民族、更要認同世界,努力將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潮流,又在世界潮流中保持民族的個性。只有這樣做,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永葆青春和活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極力保護自己不受侵害這樣的心態對待世界文化。
四是,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間的高度互動化。文化互動首先意味著,不同的文化“互為主觀”,實現如哈貝馬斯所指出的符合交往理性的“話語權利的平等”。不同的文化超越各自傳統和生活方式的基本價值的局限,作為平等的對話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種和諧友好的關系中消除誤解,擯棄成見,共同探討并尋求途徑解決與人類和世界的未來相關的重大問題。羅蘭·羅伯森認為,當代文化的生成、發展與變化是在“全球場”中進行的,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又強化了“全球場”的功能。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圍的展現、碰撞,文化的全球性互動要求我們關注不同文化在全球場中的相互影響,本民族的文化為他民族所認同、接納,但更多的是相互區別的文化的自我張揚與認同,換言之,這種影響的目的是追求文化的獨特性。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對特殊的東西、對表面上越來越精致的認同展示方式的尋求具有全球普遍性”。
五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不同于“全球文化”或文化全球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的動態過程指的是文化全球化會呈現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全球化的三種特性,即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世界性、社會資源配置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展的世界性,決定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與資本強行打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使世界上大多數相對落后的民族和國家直接或間接地從屬于少數發達國家交織在一起的,從而使“文化全球化”呈現出復雜的態勢,“文化殖民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往往摻雜于其中。本文認為,文化全球化要歷經三個階段,即從工業革命開始至今,甚至至今后較長時期,是具有文化殖民色彩的文化全球化發展階段;隨資本主義的全面衰落,各民族的文化能夠在更多“正?!睏l件下交流的文化全球化階段;隨社會的更高發展,各民族文化在完全平等、長期融合基礎上的文化全球化發展階段。
六是, 文化全球化的基礎是經濟全球化,但又有其相對獨立發展的性質。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交往日益頻繁,人是交往的主體,人又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人,不同文化主體的人之間的相互交往,必然會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各民族的精神活動成果越來越成為“共同享受的東西”。但是,作為一種文化,它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對穩定的合理內核,又是不能被輕易改變的,作為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人,其具有的內在的穩定的文化因素也是不會輕易被改變的,作為一種文化,與經濟的發展速度不一定是平行的,有超前或滯后性,有其獨立發展的相對性,文化對經濟的反映只是一種能動的反映,因而,文化全球化對經濟全球化是一種能動的反映,有其相對獨立發展的性質。
三、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有機構成,它與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人類認同全球化等共同構成了全球化運動的浪潮,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共同把全球化浪潮推向前進。全球化必然伴隨著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又推動著全球化的進程。文化在空間上是流動的,在時間上不僅僅是被繼承的,更是被創造的。顯然,全球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化語境,它帶來的是一種時代的斷裂。在全球化語境中,古今中西之爭、體用之爭的傳統思維方式已經喪失了應答和解釋當代中國文化問題的效力。當代文化發展正在經歷著范式轉移。由上可見,如果從廣義文化角度看,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大而言之,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全球化。但是,從狹義文化角度來看,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與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科技全球化、人類認同全球化等共同構成了全球化運動的浪潮,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共同把全球化浪潮推向前進。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化其他內容的發展;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其他內容又推動了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雖然與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相互聯系、彼此交織,但它又與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界限分明。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構成了全球化的外在層面,而文化全球化則是全球化的內在層面。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種文化形式在“互融”與“互異”的兩維張力的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與互動,從而日益趨于同步的、共通的發展??梢钥吹?,隨著世界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各民族文化在相互溝通、互補和交流的同時,正在沖破地域限制和民族模式而走向世界文化整體。因而,文化全球化包含了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各個民族文化超越自身向世界文化趨近,從而不斷獲得文化的認同;另一方面是世界文化越來越仰仗各民族文化資源的支持,從而實現著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個性文化與共享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必須強調的是,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的一體化,文化全球化也不是世界文化的同質化。這就是說,文化的“和”與“同”并不相同。文化全球化指的是“和而不同”之“和”,是指多向文化流動和融通而產生出的多元文化組合形態,而不是各種文化趨于同一之“同”。這樣,全球化在文化領域里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使世界趨近于“同”,使世界越來越相似;另一 方面,文化全球化又使世界趨近于“異”,使文化間的差別變得越來越大。而文化的“和”就是這“同”和“異”的辯證統一??梢?,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互相區別,但又有著內在聯系,二者互相推動,互相影響,共同推動著世界發展。
參考參考:
[1]郭景萍.全球化的三重境界及其實現障礙.載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4 期
[2]于貴明.論全球化與民族文化的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3]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