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君
人們常說,時間能撫平一切創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做夢也有助于撫平記憶中的傷痛。
研究人員發現,在做夢期間,也就是快速眼動睡眠期間,使人們產生壓力的化學物質會停止分泌,大腦在這樣的環境中再次處理情緒體驗,會讓不愉快記憶造成的痛苦減輕。這一研究結果也解釋了那些傷后壓力處理失調患者,如戰后退伍軍人等,為何常發生夢魘,并且要經過一個較長時期才能從痛苦經歷中恢復。
研究人員將35位健康的青年志愿者分為兩組,每組觀看150張情緒圖畫,隔12小時后再看一次,然后用磁共振成像儀(MRI)檢測他們的腦部活動。其中一組是早晚各看一次,兩次之間保持清醒;另一組是晚上看一次,經一夜睡眠后第二天早上再看一次。
在兩次看圖畫之間經歷了睡眠的小組匯報說他們對圖畫的情緒反應明顯下降,MRI掃描也顯示了他們的杏仁核腦區(負責處理情緒記憶,讓大腦中前額葉皮質能控制情緒反應)的活動性大大降低。腦電圖記錄也顯示,在快速眼動睡眠中有某種電活動降低了,這表明腦中壓力神經化學物質水平的降低讓志愿者在過往經歷中的情緒反應變得平和。論文主要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生埃爾斯·范德海姆說:“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記憶被重新激活,呈現與過往相關的整體畫面,但這種狀態與經歷它們的當時不同,此時的壓力神經化學物質被良好地抑制了。”
“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與壓力有關的神經化學物質會明顯降低,大腦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下,重新處理以前的情緒經歷。我們在第二天清醒后,那些經歷導致的情緒會減弱,我們會對過往的經歷感覺好些,能夠承受它們。”論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與神經科學副教授馬修·沃克解釋說,“做夢階段的特殊神經化學物質組成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夜晚治療,以減輕過往經歷中的痛苦。”
維生素D過量會“傷心”
李穎
很多研究表明,缺乏維生素D的人易患心臟庠病和腦卒中。但日前,姜國一項新研究表明,維生素D含量高于正常值時,會加快心臟跳動節律,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生率。
“傷心”還是“補心”,有爭議
早在2009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維生素D水平過低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和死亡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維持維生素D的正常水平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并發癥。
然而,2011年,美國心臟協會年會上提出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D過剩未必對心臟有利,反而會給心臟帶來傷害。
參與該項研究的患者多達132000位。研究人員發現,當這些患者血液中維生素D的水平過高時,房顫出現的概率增加了2.5倍。
專家提醒:服用維生素一定要在安全范圍內
針對兩種說法,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主任張澍教授說:“消費者普遍認為營養保健品是安全的,他們意識不到攝入過多的維生素D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張澍補充說,一個人體內維生素D的正常范圍在41-80微克/分升,而參與該項研究的患者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達到了100微克/分升以上。“對人體而言,任何種類的維生素、替代品均存在利弊。我們的目的是確定一個安全的劑量范圍,這樣患者能明確多大劑量有益于健康,多大劑量具有一定的毒性。”
哪些人易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體內鈣、磷代謝,維持血鈣和血磷的水平,從而維持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發育。人體內維生素D主要有兩個來源: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合成和飲食(食物和補充劑)。
維生素D缺乏的高危險人群主要包括:缺乏陽光或者在陽光下遮蓋皮膚者、深色皮膚者、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老年人、過度肥胖者、兒童(兒童缺乏維生素D,易發生佝僂病),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房顫,有何危害
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房顫患者常有心慌、氣短、胸悶、眩暈、呼吸不暢等癥狀。
房顫最大的危害是在心房內形成血栓,發生腦栓塞,從而導致腦卒中與癡呆,嚴重者危及生命。張澍教授強調,對老年人而言,房顫也是一種“三高”疾病,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房顫患者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