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菲
[摘 要]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第48條將“電子數據”首次納入法定證據種類之一,與視聽資料同列為第八種刑事訴訟證據,第一次在法律層面上賦予“電子數據”獨立于傳統證據之外的法律地位。至此,電子數據證據的法律地位從立法上得到確認。本文將以新刑事訴訟法證據規定修改為契機,深入探討電子數據證據的內涵及特征,以期對我國未來的電子數據證據法律規范建構有所裨益。
[關鍵詞]電子數據證據 依賴性 隱蔽性 法律歸屬
一、電子數據證據的內涵
對電子數據證據的研究,只有在準確理解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基礎上,才能避免發生認識上的混亂,才能對電子證據有科學的認識。
1.電子數據證據的概念。電子數據證據(electronic evidence)一詞自被使用以來,在全球范圍就是一個被賦予多種意義,顯得有些混亂的術語。在傳統的證據法中,電子數據證據包括傳真機和電報源代碼、電話錄音、錄音錄像等電子通信和電子記錄手段生成的證據。其核心是用電子手段記錄或再現某種事實。在國際上,對“電子數據證據”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上的電子數據證據,它僅指借助計算機手段生成和讀取的電子信息(Computer - related Evidence),又可稱為數字化證據(digitalizedevidence)。一種是廣義上的,各種經由電子學手段、光學手段或其他類似手段生成、發送、接受或存儲的各種數據信息,均屬于電子數據證據。
2.電子數據證據的特點。(1)依賴性。電子數據證據的依賴性是指電子數據證據必須依賴于一定的電子設備才能產生、存儲、復制、轉移、讀取等等。而傳統的證據則不同,這些證據形式依靠一定的自然或者人工的材料得以存在,可以直接讀取其中包含的內容。但是電子數據證據的產生、存儲、復制、轉移、讀取則不能直接進行,必須依賴于某種中介設備。例如QQ,如果人們想用QQ進行實時聊天,則必須通過電腦上網登錄自己的賬號,才能通過電腦獲知其中包含的信息。如果沒有一定的硬件設備,人們是無法獲知其中的內容的,因此電子數據證據和傳統證據相比,具有依賴性。
(2)客觀真實性。電子數據證據比一般傳統證據更能表達客觀真實性。在通常的情況下,電子數據證據能更為準確地儲存并反映有關案件的真實情況,電子數據證據一經形成便始終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狀態,并且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原始面貌。正是以計算機這種高技術為依托,使它很少受到主觀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精確性決定了電子數據證據具有較強的證明力。電子數據證據不會像傳統證據物證那樣會因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某種屬性,不會像書證一樣容易損毀和出現筆誤,也不像證人證言一樣容易被誤傳、誤導、誤記或帶有主觀色彩。
(3)隱蔽性。書證、物證等傳統證據往往表現為一定的物質實體,如紙張、棍棒、石面等,易被人發現且能被人直接感知、提取。電子數據證據實質上只是一堆按編碼規則處理成的0和1的數據,需要借助計算機的輔助程序來查看,同時,沒有相當IT 知識的人也很難理解電子數據證據的信息。例如存儲在硬盤、光盤中的電子信息等。而證據必須是可見的,電子證據表現給人們的具體形式:文本以及圖形、動畫、音頻、圖像、視頻等多媒體形式,便是其可見性的充分體現。
(4)脆弱性。電子數據證據的物質存在方式十分脆弱: 一方面,數據本身容易損壞。在證據的保存過程中,操作人員的失誤作或電力系統、通信網絡故障等環境和技術方面的原因都會造成數據的不完整性。在提取證據的過程中,錯誤操作也可能會對原始數據造成嚴重的修改或刪除,并難以恢復。另一方面,電子數據存儲在磁性介質上,其數據的內容易被刪除、修改、復制,且不易被發現。即使被發現,鑒定的過程也較為困難。
二、電子數據證據的法律歸屬
從證據學的角度觀察,電子數據證據屬于何種證據形式,目前理論界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電子數據證據屬于書證。1.普通的書證是將某一內容以文字符號等方式記錄在紙張上,而電子數據則只是以電磁、光等物理等方式將內容記錄在非紙式的存儲介質上,兩者的記錄方式不同、記錄內容的介質也不同,但卻具有相同的功能,即均能記錄完全相同的內容;2.電子數據通常也是以其代表的內容來說明案件中的某一問題,且必須輸出、打印到紙上或顯示在屏幕上,形成計算機打印材料之類的書面材料之后,才能被人們所看見、利用,因而具有書證的特點。
此種觀點在我國相關立法上亦有體現,例如我國合同法第11條規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和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據此也可以推斷出電子數據證據系書證的一種”。
第二種觀點認為,電子數據證據屬于視聽資料。將電子數據證據定位為視聽資料是目前較為普遍的觀點。1.視聽資料是指可視、可聽的錄音帶、錄像帶之類的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可顯示為“可讀形式”,因而也是“可視的”;2.視聽資料與電子數據證據在存在形式上有相似之處,都是以電磁或其他形式而非文字符號形式儲存在非紙質的介質上;3.存儲的視聽資料及電子數據均需借助一定的工具或以一定的手段轉化為其他形式后才能被人們直接感知;4.兩者的正本和復本均沒有區別。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2條規定:“調查人員調查收集計算機數據或者錄音、錄像等視聽資料的應當要求被調查人員提供有關資料的原始載體”,既是把電子證據歸于視聽資料一類。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電子數據證據既不是書證,也不是視聽資料,而是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后,出現的一種新的證據形式,且在的立法中予以明確。新刑事訴訟法第48條將“電子數據”首次納入法定證據種類之一,與視聽資料同列為第八種刑事訴訟證據,第一次在法律層面上賦予“電子數據”獨立于傳統證據之外的法律地位。電子數據證據在司法活動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而且其種類繁多,將其歸于任何一種傳統證據都不合適,因此我們可以依照過去將視聽資料新增列為證據種類的做法,將電子證據也單列為一種獨立的證據類型。
參考文獻:
[1]劉品新.中國電子證據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
[2]蔣平,楊莉莉.電子證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蔣平,黃淑華,楊莉莉.數字取證[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潘亞奇.電子證據證明力問題之法律思考[J].前沿,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