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達 譚小屏
2011年11月5日至10日,玉林市玉林高中部分教師赴上海市考察學習,上海市大同中學(以下簡稱大同中學)是主要的一站。
大同中學創建于1912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校,辦學100年中共培養了40位院士,錢其琛、錢正英、丁關根、嚴濟慈、曾培炎等國家領導人及曾任浙江省省長的呂祖善都是該校校友。該校先后與10余個國家20多所知名學校結成友好學校,每年國際交流不斷,學校的開放程度、現代化程度、辦學知名度不斷提升。
大同中學是上海市首批實驗性示范性高級中學。從1987年起,作為上海市課程改革實驗基地的大同中學就積極參與上海市課改,并一直堅持到現在,在學校課程改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是一所理念領先、特色鮮明的學校。走訪大同中學期間,他們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為我們廣西全面鋪開高中新課改提供借鑒。
大同中學主管教學的郭金華副校長給我們作了報告《我校課程改革的品牌如何形成》,他在報告中回顧了20多年來學校課程改革的歷程。
從1987年起的頭十年,大同中學的改革主要是解放學生個性,關注學生的興趣、能力與發展方向,其中包括單科課程改革、“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加強活動課”的實驗、學分制課程管理與學業評價制度的探索、特長認定制度與“五免制度”的探索。
第二個十年,大同中學的改革集中在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養成研究能力,其中包括研究型課程的探索與實踐、課程的探索與實踐、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上海市二期教材改革實驗。
最近幾年,大同中學的改革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滿足每個學生成長的需要,其中包括加強學校課程領導力的實踐研究、學校課程統整的深化研究。
在這20多年里,大同中學始終以課程改革與建設作為學校工作的核心,不斷地將該項工作引向深入。他們的經驗使我們認識到做好新課改工作需要有以下幾種意識。
1.特色意識
校本課程的建設不能光追求數量,而應當根據學校文化的需求,走“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精品化”之路,重點開發支撐學校辦學特色、體現學校文化內涵的課程科目。
大同中學將培養學生的目標定位為:培養走向未來的大同人,應該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扎實的科學素養、追求超越的創新意識和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基礎;應該是“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學有特長”“既懷民族情感,又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人。同時,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提煉出八個方面的教育內容:全球意識與民族自尊、合作與競爭、民主與法制、網絡意識與網絡道德、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創業與風險意識、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往與慎獨。校本課程的建設立足八個學習領域,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學習內容。
大同中學在工作中處處強調特色:比如教師要形成自己某方面的特色、特長;各學科應做到“一科一特色”;課改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培養的人才要打上大同烙印,具有鮮明的大同特色。特色就是個性,就是品牌。有了特色,就有了自信,有了特色,就能在競爭中立穩腳跟。
2.平衡意識
“保住底線”“發展差異”“鼓勵冒尖”是大同中學在課程實施中堅持的原則。“保住底線”,就是通過必修課程的設置,為學生提供共同修習的課程(是國家課程的一部分),落實學科課程標準的共性要求,打牢學生共同發展的基礎;“發展差異”,就是通過限定選修課程的設置(是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一部分),落實學科課程標準對不同發展方向不同基礎的要求,發展學生不同的基礎;“鼓勵冒尖”,就是通過自主選修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部分內容和學校開發的課程)的設置,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適應未來多樣化的生活奠定基礎。
課程實施兼顧學生發展的基礎要求與學生的個性特長,這體現了一種平衡意識。在報告中,郭副校長還對這種平衡作了另一種解讀:課改要注意“應試”與“素質”之間的平衡,所謂“保住底線”,還有保住學校長期以來高考升學率的平均值這一底線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兼顧學生差異,鼓勵學生冒尖。大同中學2011年高考達線率100%,本科率達99.62%,一本率達82%,各項指標均居全市前列。課改要注意基礎與特長、應試與素質之間的平衡,這對即將全面開展高中課改的我們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3.規劃意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做好一件復雜的事情必須預先做好規劃,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同中學的課改是有規劃的,有一期規劃、二期規劃、三期規劃,這樣一期期地做下去。不僅是課改,大同中學的全盤工作都是有規劃的,而且是短、中、長期相結合。比如他們的2007—2010年工作計劃中就有學期計劃、年度計劃、三年規劃、五年規劃。中長期規劃要經過嚴格的論證,最后交付職代會審議通過。有了規劃,工作就有了目標,有了條理性、連續性。
4.主次意識
大同中學的課改總是在規劃中確定某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在這一階段突破重點,從而帶動全盤工作不斷前進。我們現在抓教學常規的落實是很有必要的,上課、備課、教案、作業、考試、教學資料、下班輔導等都要抓,但全面開花、平均用力就很難有突破。如果我們能分清主次,有計劃地確定某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搞專項突破,比如用一年的時間組織各學科的各級組建好一個題庫,然后完善并最終組建成學科題庫,用2—3年的時間組織編好本學科的作業或教學輔導資料,那么教學就會逐漸走上高效、規范的軌道。
5.細化意識
確定某一階段的重點工作,提出某個研究項目是容易的,難的是如何將它細化落實,并不斷地把它引向深入。
大同中學新近推出了“高中預備期課程”。為幫助高中新生建立學習目標,習得學習策略,規劃學業生涯,順利渡過初高中銜接的學習適應期,盡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大同中學在2010學年高一新生中開設了高中預備期課程。該課程在開學第一周實施,采取學生問卷、講座介紹、課堂體驗、日志記錄、分享感悟等形式展開教學,學校的校長、特級教師,還有外請專家(知名校友)均上臺授課。
該課程在2010年9月推出時由“文化導航”“學業導航”“學法導航”“學程導航”四大模塊組成:①“文化導航”,該模塊立足大同中學校史文化,通過講座、參觀校史室等形式,引導新生探究大同精神,樹立爭做新時代大同優秀學子的信念。②“學業導航”,該模塊旨在幫助學生規劃高中學業,實現心理轉型,并使學生全面了解高中課程與學程。③“學法導航”,該模塊旨在使學生了解自主學習的理念和技巧,認識和反思自己的學習能力,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課程內容包括學習總論、反思學習、時間管理技巧等。④“學程導航”,該模塊深入到每一門學科,使學生了解各學科的課程目標與學程安排,讓學生體驗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風格與學習特點,幫助他們較快地完成初高中的銜接,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2011年8月,大同中學新生的預備期課程則變成由“學情調研、文化導航、學業導航、學法導航、學程導航”五個模塊組成,增加了“學情調研”模塊。
對于高一新生的過渡適應期,大同中學將問題的解決細化,專門開發出高中預備期課程,并根據實際進行調整,進一步細化,使課程開發一步步走向深入。要將一項工作細化落實、引向深入,既需要領導有業務能力,能在更高的層面給工作以引導,也需要群眾有協作精神,能在操作層面使工作順利開展。
6.協作意識
課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參與人員具備團隊精神,加強協作。校本課程開發是“基于學校、為了學生”的課程領導行為,單純地依靠教師的特長設置和開發課程,很難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因此,學校除對教師申報的課程進行評估,對符合學校教育目標的課程支持教師開發,還必須通過老師與老師、學校與學校、學校與社會的協作來開發和建設課程。大同中學的做法是:根據學校的教育內容,由學校牽頭組織老師合作開發課程,如 “STS”課程、“大同文化”課程等;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選擇、引進兄弟學校的課程或與兄弟學校合作開發課程;借助廣泛的社會資源,利用專家、學者的專業優勢開發課程。
個人與個人、部門與部門、群眾與領導之間,因為彼此的利益、追求、性情、興趣等不同而存在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根據公平原則兼顧彼此的利益,借助目標召集各個部門,通過共同的事業凝聚分散的個人智慧,從而使大家團結協作,“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是我們領導也是我們老師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7.軟環境建設意識
大同中學著力于建設四種軟環境:寬松和諧的民主環境,溫馨的有利于激發教職工創造性思維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富有情趣的業余文化生活環境,充滿關愛的人文環境,這是大同中學學期工作計劃里的內容。在大同中學考察期間,我們也切身感受到了學校寬松和諧、溫馨關愛的氛圍。因為他們知道,教師所處的工作、生活、學習的軟環境如何,直接影響著教師們的身心健康,關系到工作的效率,自然也關系到課改的成效。所以,“寬松、和諧、溫馨、情趣、關愛、人文”應該成為我們建設學校軟環境的一個方向、一種理想。
另一位給我們作報告的大同中學的楊明華老校長在報告中引用了 一句話:“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技術而已。”這里也想借用這句話與我們的老師們共勉,真正把教育當作事業來追求,使我們廣西的教育在即將全面鋪開的高中課改中走向新的輝煌。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