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映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缺少實驗器材,不利于開展實驗教學。為了充分挖掘更多更加適用的科學課程資源,近年來,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 利用校外自然環境優勢開展實驗教學
農村自然環境優美,山清水秀,在實驗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實驗、感知,能使學生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如教學《雨水對土地的侵蝕》這一內容時,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到田野里各挖幾塊有草皮覆蓋著的泥片和沒有草皮覆蓋的泥片,放在傾斜的木板上做淋水實驗,觀察水流的速度和流下來的水的清濁情況。通過對比實驗,學生直接感知到了植被對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從而明確了植樹種草可以防風固沙、控制水土流失、促進生態平衡等。利用好自然資源開發校外實驗活動,能使學生明白平時司空見慣的這些事物的科學來源。
二、 利用家鄉動植物資源優勢開展實驗教學
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動植物物產豐饒,各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或種子隨處可見,伸手可取;形形色色的小動物應有盡有,天上的飛鳥、地上的昆蟲、水中的魚蝦等學生均可接觸到。這些動植物資源便是科學實驗的好“材料”。如,在教學《有生命的物體》這一章有關植物的部分時,為了使學生清晰地觀察到植物是怎樣通過體內“導管”將水分輸送到全身各部的具體情形,我先讓學生到山野上采集肉質較肥厚、葉子較寬大的植物,然后把它們清洗干凈,分別把根浸泡在盛有紅色墨水和藍色墨水的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學生就能夠清楚地觀察到植物通過“導管”將紅色液體和藍色液體吸收到莖和葉片上,從而了解到植物“喝水”的過程。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研究科學的興趣,又為學生全面認識動植物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 利用家庭的“材料”優勢開展實驗教學
有句話說得好:“瓶瓶罐罐做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農村家庭也有充足的“材料”資源,如家庭中常用的塑料杯、勺子、量杯、易拉罐、飲料瓶等等。只要教師善于利用,這些被人們忽視的東西恰恰是科學課進行實驗用的好材料。如上《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時,我將多條長15厘米的尼龍繩扎緊,然后用梳子將繩子梳細,讓學生一手拿尼龍繩,一手用梳子梳理繩子,觀察因為梳子和尼龍繩摩擦產生靜電,繩子會分開且變得蓬松。又如,家庭中的電池、小燈泡、細電線、金屬片等多余材料,可以做成簡單電路,用臉盆或大鐵碗代替水槽;普通玻璃杯或其他水杯代替非加熱用的燒杯,老花鏡代替放大鏡等。利用家庭中隨手可找的這些材料開展各種實驗活動,探究科學知識,不但可以解決科學課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還為學校充實了大量的教具、學具,同時也推動了科學課教學器材的更新換代,極大地提升實驗教學的開設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科學就在身邊”的道理。
四、 利用農村家長的種養經驗優勢開展實驗教學
在農村,家家有田種,戶戶有養殖,家長對農作物種植和對動物飼養的方法與經驗,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這為我們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進行《多種多樣的植物》一課教學,課文要求學生分清開花植物與不開花植物、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等。這些知識在課堂上是難以講清的,學生也很難分類。于是,我們利用家長的種養經驗優勢和家庭的有利條件,課前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到田野中去親自觀察各種各樣的植物,課堂上再讓學生將帶來的各種植物樣品進行分類。結果,學生不但分類正確,而且還懂得了一些簡單的植物栽培知識,如:葡萄的種植與其他植物種植不同,它是由葡萄的莖扦插的,扦插的莖至少要有1—2顆老芽,扦插時芽要向上,扦插在地下的莖會生根,地上的芽會發新芽,然后生長,兩年后才會開花、結果。這些知識都是學生從家長那里學來的。家長的種養經驗不但培養了學生初步的勞動技能和習慣,還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以及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學植物和動物一生的變化等內容時,因為種植鳳仙花、飼養蠶寶寶等需要長期觀察,而這在科學課堂上是滿足不了的,于是,我們便利用家庭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在家種植鳳仙花、飼養蠶寶寶。在日復一日的照料、觀察、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學生逐漸掌握了動植物的生長周期,從中感悟了生命的短暫和存在的意義,領悟到了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產生了珍愛生命的情感。
實踐告訴我們:科學實驗的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善于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家鄉自然環境大課堂的作用,把課內和課外、學校和家庭、書本和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搭建好實驗教學的科學舞臺,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效率,并在引導學生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態度,為農村小學更好地開展實驗教學探尋出一條新途徑。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