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子
“十二五”期間,國際政治經濟金融環境將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國經濟社會也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突圍”時期,銀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在這樣變化莫測的時代,中型商業銀行必須準確認識和把握全球政治經濟金融發展大趨勢,加強科學的戰略布局,化挑戰為動力,化機遇為實力,力爭從優秀走向卓越,跨入全球一流現代商業銀行之列。
經濟社會進入加速轉型期
宏觀經濟在不平衡中持續增長
未來三到五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將進一步增加。從經濟運行本身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在不斷深化,多米諾骨牌效應不斷顯現,未來三到五年將難以平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欲振乏力,失業率和財政赤字高企,負債率屢創新高,內部矛盾在明顯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將愈演愈烈。新興市場受到發達國家過度寬松貨幣政策的影響,通貨膨脹風險陰霾不散,并加速從新興市場向發達經濟體蔓延,同時長期高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國際銀行業的根本風險仍未消退,金融體系功能修復將經歷一個較長過程。
總的看,未來三到五年世界經濟難以再現過去十年的輝煌,增長速度下行是必然趨勢。預計世界經濟整體將從前幾年的4%~5%下降到3%~4%。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2%~3%左右,日本經濟增長速度在2%左右,歐洲總體增長速度將在2%以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新的領軍者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平均增長速度也將從前幾年的7%以上下降到6%左右,“金磚五國”(BRICS)將實現6%~7%的增長速度,中國增長速度將保持8%~9%。與西方發達經濟體相比,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三大經濟體的帶動下,亞洲經濟將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以巴西為代表的拉丁美洲國家政治環境基本穩定,將保持較快增長。中東、非洲由于政治局勢動蕩,主要大國的戰略角逐,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
經濟結構調整將明顯加快
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發展歷史顯示,經濟增長過程既是不同層次周期疊加變動的過程,也是經濟結構持續調整變化的過程。從國際來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方面在大力發展以低碳、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醞釀重大突破。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也在加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鼓勵本國企業和資金回流,加快基礎設施、交通、制造業的更新改造和升級。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也將提速,巴西加速“另一種崛起”,印度加快“不顧諸神的崛起”,在這樣的一個大的崛起競爭環境下,圍繞發達國家市場和各自新興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從國內看,居民消費增長,工業化加速、產業升級、城鎮化加快、技術創新提速、服務業快速增長、人口紅利持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等諸多因素將支撐中國經濟保持10~15年的較高增長。但與前30年經濟增長模式不同的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將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驅動方向轉變。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可達每年15%左右,但進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地區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高技術及出口比例將提升,圍繞人民幣國際化路線圖,我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占比將進一步提高;在中國這樣的人口總規模超過現有56個高收入國家的全部人口之和還要多出3億多人的國度進行現代化,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將逐步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長模式,向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模式轉變。
區域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在國際方面,國際貿易分工體系、貿易格局、產業結構、區域合作方式將加快轉型,世界經濟中傳統的“金融—消費板塊”、“制造業—出口板塊”、“資源—輸出板塊”格局將發生重大重組。中國與美國、歐洲、日本的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與“金磚王國”和G20國家間的合作將不斷深入,中國—東盟“10+1”、中日韓—東盟“10+3”的貿易自由化將上新臺階,中國與拉美、非洲、中東主要資源產地的經濟技術和貿易關系將邁入新階段。在國內方面,珠三角、長三角經濟區仍處于快速成長期,環渤海經濟區的發展正在提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區域的主導優勢將進一步強化,先進制造業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將迅速發展,仍然是國內各類銀行的重兵投入地區。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海峽西岸和環北部灣經濟區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在2011年23個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元的省份中,中西部已占有一半席位以上,未來五年,中西部的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領跑全國,中國經濟增長重心進一步西移。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基礎將不斷夯實,來自國外和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現代農業、能源原材料、綠色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在中西部地區將具有很大發展空間。
產業結構調整將明顯加速。三大產業發展將更為協調,到2015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占比預計將從2010年的10.2%,46.8%,43%調整優化為7%,45%,48%。工業增長將從高消耗、高排放型向節能環保型轉變。金融、保險、咨詢、物流等知識型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將得到較快發展。電子信息、鋼鐵、汽車、紡織、船舶、石化、裝備制造、有色金屬、輕工業、物流業等為代表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大行業將得到快速發展。
金融業將在動蕩中持續發展
世界金融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變化,全球金融重心東移大勢所趨,亞洲國家將處于歷史性的轉型機遇中,全球將形成美國、歐洲、亞洲三足鼎立的金融市場;中國金融市場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將加速提升,并對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全球金融市場將在動蕩中盤升,主要匯率將發生結構性調整,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基本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主要貨幣利率將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以防止通貨膨脹卷土重來。
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推動各國金融政策呈現出一種互動的趨勢,國際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統一的金融監管標準將加速實施,金融監管范圍進一步擴大,銀行、證券和保險等行業的監管規則將更加嚴厲,標準更高,監管范圍更廣,資本定義更為嚴格。由于各國發展階段和所受金融危機沖擊的程度不同,未來幾年各國政府將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推動本國經濟增長力度,提高就業水平,保持社會穩定。
銀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并存
“十二五”期間經濟持續增長、結構調整加速、金融市場化、綜合化、國際化的發展為銀行發展帶來重要機遇,也使銀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銀行仍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銀行信貸仍將保持持續穩步增長。未來幾年,國有資產的重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小企業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個人消費和經營性融資需求、農業產業化的實現等等,都需要銀行信貸資源的大力支持。大中型企業貸款對利潤的貢獻將有所下降,小企業貸款將逐漸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個人貸款業務對利潤總額的貢獻將逐步提高。預計M2將保持在年增長13%~16%,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年信貸增長將保持在8萬億至9萬億元的水平。
銀行新興和中間業務將實現快速增長。預計到2015年,以人民幣跨境結算、貿易融資和海外直接投資為重點的新興海外市場業務將實現快速發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將達到等值1萬億美元以上;間接融資占比下降到70%,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占比將大幅上升到30%;預計新增上市公司1700多家,IPO融資2.5萬億元。“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推動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擴大境內發債的境外主體范圍,債券市場的“井噴式”發展將為銀行投資銀行、資金資本交易、同業業務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銀行在債券承銷、財務顧問、銀團貸款、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業務機會將日益增多,資金運用和流動性管理渠道將逐漸增加,信貸資產證券化將成為流動性管理、中間業務收入和資本管理的有效渠道。
銀行綜合化和國際化經營將快速推進。一方面,非銀行業金融市場將實現高速發展,為銀行綜合化經營創造巨大空間。國家“十二五”提出規劃期內要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鼓勵金融機構通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交叉銷售、相互代理等多種形式,開發跨市場、跨機構、跨產品的金融業務,發揮綜合經營的協同優勢。銀行將成為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核心,銀行基金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銀行參與證券化市場、銀行參與金融租賃、銀行參與養老金管理、銀行參與資產托管市場等各類股權投資和交叉、延伸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將成為綜合經營的重要特征,成為開發新產品、開拓非信貸資產業務、增加非利息收入的驅動力。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銀行“走出去”步伐將明顯加快。人民跨國貿易結算和跨國投資的快速增長,企業加速“走出去”步伐,倒逼人民幣匯率機制、利率機制與國際接軌,真正實現市場化、自由化和國際化??蛻粢筱y行具備本外幣業務結合的服務體系,具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能夠提供更為全面的境內外融資、支付和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
國民經濟信息化將為銀行轉型創造更好的條件?!皹嫿ㄏ乱淮畔⒒A設施”、“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和“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成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以及基于“寬帶中國”戰略的光通信投資將貫穿整個“十二五”,而物聯網、云計算也將成為重點投資領域,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面向全社會的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建設也將推動國家信息化建設。中型商業銀行可以借助先進信息技術手段,縮小在與大銀行競爭中渠道和網絡的差距,通過信息系統的升級,強化與客戶、信息技術公司深入合作,加快發展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自助銀行設施,為客戶提升方便、快捷、全天候的金融服務。
銀行必須應對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增加銀行風險管理難度。中國的商業銀行是一個高度親周期的行業,經濟運行的周期性變化將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深遠影響,商業銀行業績增長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伴隨經濟增速回落,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將呈現逐漸增大之勢,對銀行經營造成了更多的現實壓力。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行業以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信用風險,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行業信用風險,央行收縮流動性、匯率波動頻繁可能增加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經濟增長下行可能增加的假票據、假按揭、內外勾結作案等操作風險,這些外部因素都將制約和減緩銀行的發展速度。
金融監管標準的空前提高對銀行形成巨大的資本壓力?!鞍腿麪枀f議III”和美國《多德—佛蘭克法案》出臺,強化了資本數量和質量監管標準、擴大了監管范圍,對我國銀行境外機構和業務拓展產生直接影響?!吨袊y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升銀行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流動性、貸款損失準備等監管標準,要求境內銀行在過渡期結束前達標。新標準實施后,正常條件下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現系統性信貸過快增長,需計提逆周期超額資本。同時,銀行杠桿率(一級資本占調整后表內外資產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4%。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貸款撥備率不低于2.5%,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并根據經濟周期、貸款質量和盈利狀況,對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進行動態化和差異化調整。在新的監管標準下,國內銀行資本管理和轉型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金融市場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轉變銀行傳統發展模式。我國已進入一個融資結構快速調整和直接融資規模快速擴張的時期,國家將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適度降低間接融資比例,繼續鼓勵金融創新,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將呈現更高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彈性。貨幣市場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寬,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將擴大,場外交易市場和國際板市場將加快推出。債券品種創新和多樣化將明顯提速,資產證券化將穩步推進。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私募基金市場將保持持續發展態勢。資產管理、外匯、黃金市場發展空間廣闊。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逐步拓寬,必將分流銀行的優質資產,對銀行的貸款發展造成壓力。同時,居民投資渠道日漸豐富,多樣化的投資理財產品必將分流銀行的儲蓄存款。
轉型突圍決定銀行發展未來
商業銀行經營環境的深刻變化,使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轉型突圍”勢必成為“十二五”期間國內商業銀行發展不變的主題,成為商業銀行追求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不二法門。
堅持走資本節約型可持續發展道路
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保持和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銀行的大力支持?!笆濉逼陂g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仍具有較大需求,新增貸款規模預計將達到40萬億元人民幣,因此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和客戶對中國銀行業的現有認知度下,商業銀行規模發展仍具有較大空間,資產規模領先對于銀行品牌和核心競爭力提升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資本的稀缺性和銀行資本監管門檻的大幅提升,客觀要求商業銀行通過科學、精細化管理的資本管理,走一條資本節約、產出高效的發展道路。社會和投資者對銀行衡量標準的改變,要求商業銀行更多地注重ROE(資本收益率)和RAROC(風險調整資本收益率)水平、資本消耗、利潤的可預期性,以及與市場的互動。商業銀行必須通過資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業務結構、客戶結構、收入結構調整的深入,與市場互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綜合經營和國際化的發展,實現市值的大幅越升。
堅持依靠專業化經營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效益、質量、規模發展迅速,但同時也明顯表現出粗放經營、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創新等現象。未來幾年,將成為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和競爭方式變化最大的時期,專業化能力成為銀行轉型制勝的關鍵。中型商業銀行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經營原則,打造專業化經營和特定領域競爭優勢,通過專業化更早地發現客戶需求、快速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價值。
專業化要領先一步。要領先一步看到競爭對手看不到的業務領域和利潤空間,并且在看到商機的瞬間就能以最佳的業務和盈利方式掌握。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強化客戶分析能力,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戶需求,強化客戶分層管理,針對目標客戶的需求,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綜合化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更多地積累客戶,努力成為優質對公對私客戶的首選銀行之一。
專業化就要高品質、高效率。雖然計劃經濟時代銀行“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已經絕跡,在隨著客戶需求的日趨復雜化和綜合化,服務品質和服務效率仍然在新的層次上成為銀行競爭焦點。商業銀行的高品質、高效率體現為將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先見力付諸實施的能力,商業銀行必須努力實現產品領先、技術領先、服務領先,適時滿足客戶需求,更好地經營客戶。
專業化就要給客戶以感動。領先一步發現客戶需求、高品質和高效率地提供產品和服務是爭取銀行競爭主動地位的基礎,但未來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更重要的是必須不斷地、適時地給客戶以驚喜和感動,能夠通過專業化、特色化的產品和服務對客戶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力,在市場上形成品牌效應。在積累和經營客戶的同時,通過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私人銀行等產品和服務更大地提升客戶價值,使銀行品牌成為最大的、無法復制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堅持依靠綜合化和國際化路徑開辟競爭的藍海
未來幾年,綜合化和國際化經營仍然是金融業大勢所趨,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綜合化和國際化發展途徑,通過與非金融機構客戶、渠道、品牌、技術等資源共享,交叉銷售等合作方式,向客戶提供綜合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尋機通過收購、設立、參股和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發展基金、保險、信托、租賃等其他金融業態,建立健全以金融控股集團為主要形式的綜合化經營體制機制。通過新設或收購境外金融機構,深化與戰略投資者合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經營平臺。
堅持依靠核心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差異化競爭能力
針對綜合化、國際化、專業化發展的需求,提升核心人才競爭能力成為實現商業銀行發展愿景的關鍵。中型商業銀行應借鑒國內外先進銀行經驗,加快解決制約銀行發展的核心人才儲備不足、人才結構不盡合理,高層次、復合創新型人才相對短缺等問題,建立健全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富有拼搏奉獻精神的差異化、綜合化和國際化人才隊伍。建立以市場化和業績評價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營造激發員工動力、開發員工潛能的良性機制,強化人才吸納配置、評價使用、培養開發、激勵保障等各種機制,為銀行發展提供強大的核心人才隊伍支撐。
堅持依托現代技術推進管理的國際化
一方面,要開發和運用現代化經營管理工具,提升銀行經營管理能力。首先,要強化全面風險管理。按照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從理念、體制和技術三個維度實現對風險的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的主動與科學的管理。其次,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樹立創新思維,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創新機制,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通過金融工程和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以體制創新和激勵機制創新為保障,實現產品、制度、技術和營銷的持續創新。再次,按照“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原則,中型商業銀行要積極探索從總分支管理模式向矩陣式模式轉變。最后,強化資源配置能力。商業銀行要從信息技術、人力資源、業務渠道、財務與資本等方面入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特別要強化資本管理和科學的業績考核能力,實現銀行價值的持續穩定增長。
另一方面,要引進和開發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系統保障能力。信息化是商業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銀行經營地理和業務范圍的擴大,競爭和創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加大信息技術投入和開發力度,加強核心業務系統、客戶服務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強化信息技術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系統保障能力。
(作者系中信銀行研究規劃部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