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威
[摘 要]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形勢,讓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把農民教育培訓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努力培養一支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民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我國政府需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保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并在農村廣泛開展長、中、短期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確保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貼近農民實際。
[關鍵詞]農民 教育培訓 對策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農村經濟和社會將進一步發生深刻地變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市民化成為農村發展的趨勢,農民居住地向城鎮集中,土地經營向規模集中,工業發展向園區集中,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慣。農村經濟和社會雖然發展了,但農民問題依舊是目前農村社會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推進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就必須要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在農村體制改革環節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強化農村發展的制度性保障。
我國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發展不均衡,從我國勞動力的構成情況來看,農村勞動力一直占據著較大比重,成為支持我國勞動力密集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理念引領農業,用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農民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人力資本,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努力培養一支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農民隊伍,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國農民教育培訓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不同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上來看,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和滿足廣大農民的需求相比較,還存在認識不到位、財政投入不足、機制不健全、支撐條件薄弱和監管力度不夠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決。
我國農民教育培訓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導型、政企合作型和市場主導型這三大類型。但從我國國情出發,政府主導型是目前比較有效的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模式。江蘇省姜堰市的政府主導型模式是我國在農民培訓模式上比較成功的案例,姜堰市作為江蘇的農業大市,近年來通過由政府主導,從上而下有組織的實施農民培訓工程,利用政府的資源優勢,調動各界的積極性,使原本在農村勞動力大轉移中處于困境的農民,提升了素質,學到了技能,變成了就業的生力軍。
二、發達國家農民教育培訓的經驗
美國通過立法大力支持農民教育培訓,形成了完善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體系和種類多樣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英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工作,有相應的法規和機構,通過建立獎懲分明的考核制度,將高校科研咨詢部門和農業培訓網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多層次的農民教育培訓,以適應不同層次農民的需要;日本通過開設農業高中,建立留學制度,加強農業技術普及教育,形成了多種層次的教育培訓體系。
發達國家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有如下幾方面的共同點:1.通過立法保障農民教育培訓工作;2.建立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3.以政府為主導,多渠道籌措農民教育培訓經費;4.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培訓的實效性。
三、國外經驗對我國農民教育培訓的啟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在農民教育培訓上的成功經驗對我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具有啟示意義。我國政府需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對農民教育培訓進行保障,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民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并在農村廣泛開展長、中、短期相結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確保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貼近農民實際。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1.制定有關農民教育培訓的法律法規;2.建立健全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可通過遠程網絡教育培訓模式、專題講座培訓模式和現場技術操作培訓模式等多種形式開展教育培訓;3.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4.采取多種措施,激發鄉鎮企業和農民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并選拔出農民技術骨干,對其進行系統的培訓;5.多渠道的籌集農民教育培訓資金。
總之,農民教育培訓必須以滿足農民需要為出發點,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認識到農民的主體地位,維護好農民的切身利益,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能培訓,并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培訓,將最新的思想和技能教給農民,以培養適應現代農業需要的農村實用人才,為我國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的決定》(國發[2003]19號)2003.9.
[2]朱敏.城市化與郊區農民教育培訓發展探析[J].上海交大學報(農業科學版),2005,(2):23-26.
[3]莫鳴.新型農民培養模式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楊雄年.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回顧與展望[J] .高等農業教育,2010,(1):7-10.
[5]張亮.我國新型農民培訓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