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飛
我的家鄉在滬寧線中段的丹陽。
解放那年我13歲,當時中國人民正豪情滿懷、意氣風發地歡慶勝利,故這段時期的春節充滿活力,絢麗多姿。
那時,一進入臘月,農村的剩余勞力大部分就轉入忙年了。
先說集體要操辦的事,集體祭祀活動是由各姓的祠堂操辦,雖各個姓的祠堂規定不一,但基本都要在除夕前完成集體祭祀。一些鄉鎮或寺廟結合過年要組織新年廟會。好多鄉鎮的戲劇愛好者組織的臨時戲班,像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這些戲班道具、服裝都很簡陋,演員全是業余的,但他們的熱情都非常高。戲都在晚上唱,唱的戲種以錫劇和越劇為主,還有我們丹陽的丹劇。劇目大都是愛國、仁孝的題材。為配合時事宣傳,也有一些學校穿插一些時事活報劇。戲班活躍在農村或小集鎮,一般從冬至開始到正月十五落燈結束,臨時戲班演到哪里,哪里基本都是萬人空巷。
過年,家家戶戶放小風箏,集體扎大風箏,一般都要一二十人才能拉上天。拉風箏上天的繩有小手指粗,春節后,風箏不放了,麻繩再分配給各戶作為農忙時的捆扎之用。大風箏還配有專用的五顏六色的小燈籠,夜晚點上蠟燭一段一段地扣在拉繩上放上夜空,美麗極了,這種燈我們稱之為“鷂燈”。放這種燈一般都在春節期間的除夕,初一、初五或十三到十五掛,目的是求財、求子、還愿、祈求吉祥。這樣的風箏上還可帶焰火罐上天,讓焰火徐徐落下,絢麗繽紛,當地稱天女散花。這樣的大風箏每個自然村都有一兩個。
那時我們有些年輕人,還要制作“天燈”,也稱孔明燈。在燈上寫上詩詞求和、寫上謎語求猜、寫上楹聯求對,更有人寫上自己的年庚八字征婚。天燈飄落下來,如有人撿到送來了和詩、謎底或下聯,燈主一定會熱情款待結緣成友,也有天燈招親成婚的。
至于各家各戶,一般會請裁縫上門每人做件把新衣,釀一點黃酒,有條件的還在家制作封缸酒。這些酒除作春節飲用招待客人外,基本夠一年用的。我們丹陽為黃酒、封缸酒之鄉,是全國聞名的。
春聯全都是買了紅紙請書法高手或文化人書寫的,內容有“春回大地、福滿人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門框上七字聯內容就更豐富了。春聯房門要貼,庫房門、養畜的圈門也要貼。特別經典的是每戶灶臺上都砌著一個很小的灶王龕,過年灶王爺的對聯也要換新的,但內容千篇一律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廿四上天去,三十下界來”的小對聯。除大門外其他所有的門扉上多數都貼的是“福”字,是正方形紙上對角書寫,貼“福”字,上下一定要貼正。今天,我們有人將福字倒貼,那時是絕不允許的。
春節前的四五天各家都蒸制好過年的饅頭、包子和米糕,還有除夕夜包餛飩。饅頭、米糕春節祭祀要用,如果量多吃不了那么多,提酒上門參拜岳父母。初五姨表親互拜。以后就不受限制了。
在我們故鄉,在過年期間,如有些人因有矛盾相互不講話,過年碰到一起,相互要打招呼互拜,不能不理睬人家,否則會遭到眾人的批評和譴責,會說你氣量狹隘不大度。過年也不允許看不起窮人,包括乞丐和殘疾,或者有別的難處的。過年期間還不允許討債,過去有不少欠債的人,實在還不起只好出去躲債,到正月初一才現身。
正月十三這天開始,各家都要把標了自家姓氏的燈籠掛在門前,歡樂的孩子們地上拖的是兔子燈,手上舉的是鯉魚燈,這些燈籠絕大部分是自制的。上燈這天,各村和鄉鎮的龍燈、獅燈、馬燈、猴燈、蚌燈、蕩舞船等等都會到中心城鎮或寺廟集中,后安排指定路線巡游,這是相互拜年巡游。
廟會巡游的高潮是三十六人抬的菩薩大轎的到來,一停下來當地人立即獻上祭品,跪拜磕頭,這樣的巡游隊伍一般都有上萬人。
燈節的夜晚,特別是元宵這天,縣城或鄉鎮都會有各種各樣彩燈展示,集中放焰火,各家放鞭炮,還有搭臺唱大戲,大把戲(雜技)演出,馭道情(評話)聽書,當然也少不了熱鬧的夜市,豐富極了。
在農村的節日之夜也是美輪美奐的。前面提到的各戶的門燈,小孩玩的彩燈外,最讓人心儀的是我們這里的大風箏了,這天各村莊都會把大風箏放上天,在牽繩上一段一段掛上彩色的鷂燈,還有的在放風箏的同時在風箏上安個焰火罐,加之風箏上原有的弓弦,發出嗚嗚哇哇的聲響。這時我們環顧四方,仰望夜空可以看到十里八村的風箏掛著的彩色燈籠,排在成千萬條弧線上,像晶瑩剔透的彩色星星,四面八方,風箏上的焰火罐上落下的彩色焰火,像是仙女散花落英繽紛美麗極了。不時還能看到天燈在高天上像螢火一樣飄忽而過……
燈節過了,一年一度的春節結束了,人們也就立即投入到新的學習、創業和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