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晨
心理解讀:
方舟子的一個論據便是韓寒對其成名作《三重門》在寫作時間、寫作方式等細節上的記憶存在矛盾。為此,方舟子這樣表示:“一個作家對自己成名作品的記性如此之差,這不是很奇怪嗎?”心理學研究卻告訴你,我們的記憶并不完全是對客觀信息的重現,而是經過了一定的重組和加工。所以,由于記憶過程本身的特點,用人們記憶的細節偏差作為判定“謊言”的證據是不太靠譜的。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巴特萊特就曾經研究過人們的記憶。他認為,他從《北美印第安民間故事》中選了一個叫做“鬼魂的戰爭”的故事,讓一些英國學生閱讀,然后回憶這個故事的內容,結果發現寫下來的內容與原文有很大差別。寫下來的故事比原文更合乎邏輯,更加前后一致,并且精煉得多。從這點來看,回憶出現錯誤是理所當然的,而回憶與初始事件毫厘不差反而是不正常的。韓寒在一些細節問題上出現記憶偏差其實很“正?!薄?/p>
另一方面,巴特萊特的實驗材料“鬼魂的戰爭”是一個講述美國印第安的故事,對它的文化背景英國參與者并不熟悉,再加上故事情節也比較離奇,所以在識記過程中,大家趨于對識記的內容更傾向于進行心理重建,使之合理化、更符合文化背景、個人習慣。也就是說,原始識記材料越模糊,記憶重建就越明顯。韓寒對其個人經歷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延,“模糊”程度也逐漸上升,這就不排除“記憶重建”已經使得記憶內容更加符合“現在”韓寒眼中“當時”的自己。
可見,一個小小的“種子”就能引發出我們深信不疑的“回憶”,你還敢相信自己的記憶嗎?那么我們對韓寒的記憶“錯誤”之處又豈能妄下判斷?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僅從心理學角度介紹“記憶”的相關知識,不為支持方韓之爭中的任何人,同時希望網絡上質疑也好、爭論也好,都能更加文明地進行。(本資料由“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