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晨
心理解讀:
首先,對于每一個用戶來說,微博實名制后“角色沖突”一定程度上會變小。角色沖突是當一個人同時扮演幾個不同的社會角色時而發生的矛盾和沖突,例如“丈夫”和“兒子”就是兩種可能沖突不斷的角色。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同時擁有很多個角色,毫無疑問,由于網絡的出現,我們又多了一個或多個“虛擬角色”。用戶在匿名狀態下構建虛擬角色的動機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釋放自我的不同層面;通過“角色扮演”獲得某種心理補償;緩解為保持現實生活中身份認同的刻板印象帶來的心理壓力。所以虛擬角色對于我們來說意義重大。然而,虛擬角色的力量越是“強大”、與現實角色之間的人格差異越是明顯,用戶可能體驗到的角色沖突就越大。
實名制還將帶來的一個變化可能是:在微博上“訴苦”的人將會變少。在身份隱匿的狀態下,網絡匿名傳播更多的體現出了人的“本我”個性。也就是說,在網絡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環境中,人們的表達會更直接和無所禁忌,更容易吐露個人內心的情感,報告自己的弱點,表露內心的隱私。而實名制下“自我”壓制了“本我”,人們的言論必然受到社會贊許性反應的影響;簡言之,“實名主要用來炫耀,匿名主要用來訴苦”的說法還是有道理的,以后想知道“誰昨晚夫妻又吵架了”這樣的事情還是去匿名社區吧。
另外,從社會交往的角度來看,實名制網絡下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將會更加趨向于現實生活水平。從一方面來講,實名制帶來的“真實姓名”就是一種自我暴露;從另一方面來講,實名制后用戶將更少暴露其個人性格、缺點、真實情緒等信息,也就是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間下;故兩方面綜合來看,實名制后用戶在微博上獲得社會支持、人際信任的程度將更加趨向于現實生活水平。當然了,微博對于很多用戶來說主要是獲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際溝通為主要使用動機。(本資料由“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 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