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薈
驚聞噩耗,我尊敬的陸潮洪先生不幸因病去世!消息來得太突然,太意外,驚愕之余,我立即打電話給兩個朋友,證實消息屬實,但我從心底還是不能接受。在鎮江文化界,我既是晚輩,更是新人。翻開工作日記,與先生相識于2010年2月22日,那時,虎年春節剛過,上班伊始,集團領導考慮到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計劃想出書一本,書名《趙伯先》,約請先生來執筆。我和伯先公園的龐偉、王兵兩位主任負責資料的收集、提供,以及后期的整合、出版工作。很快的,先生拿計劃,我們收集各種資料:實物、圖片、文言文、白話文、學術論文,各式各樣,不止百余種。先生對資料的收集表示滿意,我很欣慰。但這么多的史料,特別是民國年間多部名人所寫《趙聲傳》,各人寫的趙聲生平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別很大,從熟悉到整合到形成自己的再創作,時間有限,我暗暗地替先生捏了一把汗。但很快的,先生發來了他的寫作計劃:“以趙伯先一生時段為序,從幼年到青年;以目前所留資料所載史實為主,在大事不虛前提下,小事不拘,對具體事情進行適度想象,豐富傳主生平,力求人物真實、飽滿、生動;寫作時,釆取敘述與描寫適當結合方法,對重要實事適度展開描寫,寫場景與場景中人物,反映、豐富人物形象,增強可讀性;因其各類傳記對其記述不一,在寫作中考證、對照、研究不同說法后,取其一種,進行表現。”我不禁驚嘆于先生的整合能力。時光在忙碌中飛逝,2010年9月,先生拿出了書稿全文草稿,并且要我為全書初校、配圖。于是我有幸成為拜讀作品的第一人。《趙伯先》全書,我一口氣讀了幾遍,讀罷,我不禁感嘆于先生做事之勤、視野之闊、筆頭之快、串聯故事之妙和駕馭文字之才。也就是從那時起,從心底,先生成為了我的老師。因為是草稿,在征得先生同意的前提下,我對書中明顯的文字和格式錯誤進行了修改,并根據故事情節之需,在合適的位置配以相關的圖片。每每在有分歧的地方,先生總是征求我的意見,最后得出一致認可的解決方法,對此,我受寵若驚。在和先生的接觸中,我第一次熟悉了趙伯先,熟悉了辛亥革命那段歷史風云,也得以窺見了以趙伯先為代表的辛亥群英風采。之后的《趙伯先》出版、發行、發布會,以及另外兩本書《西津渡史料匯編》和《不能忘卻的日子》校編、出版事宜,我和先生之間也多有聯系,每每有不懂,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人情禮節、不管是否與工作直接相關,我都會請教先生,先生也總是不厭其煩,給予盡可能詳盡的幫助。我知道,他那是沒有任何私心的熱情,他想把更多他知道的東西告訴作為晚輩的我們,讓鎮江的文化通過我們,代代薪火相傳。為此,我心存感激。我以為,這樣的日子還有很久很久,我以為,先生會一直在那里,在我遇到不懂的、不清楚的東西的時候,只要一個電話,先生就在那里,然后滔滔不絕。我以為,經常地,上班打開電腦,就會有先生的郵件發來,告訴我新的發現和進展,我一直以為,這樣的日子還有很久很久!可是,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甚至沒有給我們一個與您道別的機會。傷逝!愿先生安息,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