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華 陳汝頂 黃梅玲 蔡金鉆 張輝良
眾所周知,環割是一種促進作物生長改向的機械損傷技術;在很早以前,人們就普遍采用刀砍芒果樹干來提高其坐果率。近些年,環割技術運用于柑橘、龍眼和荔枝上,有的效果很好,有的效果一般,有的甚至更差,究其原因是環割時期和程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下面談談環割的效應機理和如何在龍眼、荔枝上正確使用環割技術。
1 環割的效應機理
根據觀察,環割可以使已展開的新葉增厚,葉色較濃綠;環割能使正在生長和剛萌動的新芽梢停止生長。根據試驗,在9—10月份,環割1圈或螺旋環割1.5圈,于第5~7天新梢停止生長,抑制生長可達15—20天,而11月底至12月環割,抑制生長可達1個月之久;而2月底至3月中旬,抑制生長可達20天左右;而且以后第1次生長的梢或花穗較正常的短小,雌花比例明顯增多。
2 環割技術在龍眼、荔枝上的應用
2.1 抑制冬梢生長,促進花芽分化
眾所周知,龍眼、荔枝是生態型果樹,它要順利通過花芽分化,冬季和早春要適當干旱和適度的低溫;龍眼、荔枝花序的形態分化是可逆的,主要取決于樹液碳/氮比的高低(內因)和環境溫濕度的高低(外因)。適當的干旱來提高樹液濃度,提高其碳/氮比,適度的低溫促進成花激素的合成,刺激花芽分化。據研究報到,龍眼和荔枝在秋梢葉片展開轉綠后,根系的生長又進入一個小高峰,吸收大量的肥水運到葉片經同化后充實新梢,多余的養分用來補充樹體因前期掛果和長梢的營養虧缺并逐步積累起來,樹液的碳/氮比逐漸升高;一旦遇到冬暖多濕,冬梢馬上長出,消耗了樹體內的大量有機養分,樹液的碳/氮比下降,就不能進行花芽分化。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經多年試驗證明,于結果母枝葉片全展開定型后,在樹干上進行螺紋環割1.5圈,螺距5~10厘米;如果樹勢較壯旺和冬季較溫暖多濕的,應在1個月后進行第2次螺紋環割1圈,促使同化產物大量積累于枝葉上(環割處以上的樹干明顯大于下部樹干),提高其碳/氮比,促進花芽分化,形成較短壯的花穗,雌花比例顯著增加。
2.2 提高坐果率
龍眼和荔枝常常在幼果期出現大量落果的現象,這是因為開花時消耗大量的養分,樹體本身營養虧缺,加上根系正處生長高峰,爭奪了大量的養分,葉片的光合產物供不應求,致使果實生長得不到足夠的養分,導致大量落果。要減少落果,可以通過修剪或疏花疏果和輕度環割來確保果實生長所需養分的供給,達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環割以選擇在直徑6~10厘米的樹干上螺紋環割1~1.2圈,螺距5厘米左右為宜。
2.3 促進果實膨大提高品質
在采收前半個月,若肥水充足,葉色較濃綠的,可采用環割來促進果實膨大,提高果實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一般在直徑6~10厘米的樹干上螺紋環割0.8~1.2圈。
環割技術的運用,可以減少因控梢、催花、保果所噴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果實和土壤的污染,大大提高其品質,是龍眼、荔枝無公害生產的一種有效的配套技術。
3 環割應注意的事項
3.1 工具的選擇
環割刀要求前端1~1.5厘米較薄(刀背寬不超0.1厘米為宜)而尖、刀面較鋒利(可用廢棄的園藝剪底片磨成先端較薄而尖,刀面鋒利并焊套鋼管作手把的自制環割刀)。若刀不尖,樹干凹處的篩管沒割斷,形成“過橋”現象,環割的效果差;若刀背不薄,環割傷口壓傷嚴重,延長愈合時間,樹勢削弱過重;若刀面不鋒利,環割較吃力,工效低,且傷口銼傷嚴重,傷口愈合時間太長,樹勢削弱太重,老葉提早黃化脫落,甚至出現爆皮現象。
3.2 環割樹的選擇
環割適宜生長勢強旺的植株,尤其是青壯年樹;生長過旺,常不開花或花而不實的,環割效果極顯著;弱株實行環割易造成枝組衰退,不可采用。
3.3 環割時間的確定
應根據環割所要達到的目的來確定,根據植株的長相,1年之內只能環割1~3次;依樹勢壯旺程度,每次應留5%~20%的葉幕枝不環割,以免樹勢削弱太重。
3.4 環割程度
深達木質部,環割刀位可交叉,兩年之內不可重疊。
3.5 配套措施
應加強肥水管理,根據植株長相結合根外追肥進行樹體營養調節。
(作者聯系電話:0595-8637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