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塵
江南絲竹源于明代蘇州、昆山一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廣泛流傳于上海、江蘇南部、浙江西北部地區。從清末起,蘇南和上海等地業余組織起來的絲竹樂團體相當活躍。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發展,他們經常聚會,交流演出經驗,也常參加一些喜慶活動,通過演出實踐,提高了演奏技巧,豐富了演奏曲目。原有江南絲竹曲譜較簡單,長年來在眾多演奏者的相互切磋中,創造了不少獨特技法,使樂器表現能力達到一定高度,逐漸形成了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和其特殊的演奏風格。
江南絲竹所用樂器,大致由絲和竹兩大類組成?!敖z”指的是弦樂器和彈撥樂器,如二胡、中胡、揚琴、琵琶、小三弦等?!爸瘛敝傅氖枪軜菲?,如笛、簫、笙等。節奏樂器方面采用尺板、荸薺鼓等打擊樂器。江南絲竹有著它濃郁的江南鄉土氣息,它的特色是“雅致”,曲調優美動聽,清新細膩,樸素流暢,是民間婚慶和廟會活動中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樂隊規模是“小”和“輕”,組織靈活,從一竹(簫)一絲(二胡),到較大的陣容都很適宜。
回想起1954年10月,民樂界在北京的一次難得聚會,當時楊蔭瀏、查阜西、衛仲樂、孫裕德、陳永祿等大家濟濟一堂,會上邀請孫裕德和陳永祿兩位先生即興合奏一支《熏風曲》。江南絲竹的演奏具有即時性和隨意性,這就要求演奏者不但有良好的個人技術,而且還要有一經常合作的班底。兩位先生平日里雖合作機會不多,但演奏風格彼此還是清楚的。用兩位前輩話說是“湊合、湊合”,可是現場效果出奇的好,《熏風曲》清新流暢的旋律、細膩雅致的格調轟動京城。隨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專門錄音,不久又出版78轉唱片,兩位前輩的合作留下一段美談。
江南絲竹之所以優美動聽,除樂曲本身地域特色外,還有不少演奏技法上的特點。通常用“加花”,如《老六板》原曲調比較簡單,經過加花后就引申發展成《花六板》、《中花六板》等一系列樂曲,但千變萬化它的基礎樂譜還是《老六板》。又如“支聲復調”,在演奏樂曲過程中,各種樂器奏出的旋律雖其基本骨干音相同,但又根據各自樂器的性能特點加以發揮,奏出一些不盡相同的旋律,造成一種既有差異又有統一和諧的豐滿效果?!洞航ㄔ乱埂肥菑摹断﹃柡嵐摹分屑庸ぱ葑喽傻慕z竹樂合奏曲,就采用這種手法。還有“讓檔”,笛子和二胡在江南絲竹中擔任旋律的主奏部分,尤其彼此要配合得好,例如笛子在加花發揮時,二胡可適當略去一些音,用長弓浪音來襯托,這就是“讓檔”。反之笛子在吹浪音時,二胡可盡興發揮一下,疏密相間、繁簡相依。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唱片上海公司本著弘揚民族文化宗旨與上海民族樂團合作,精心選錄了一批江南絲竹代表曲目。如傳統江南絲竹“八大曲”,包括《熏風曲》(又名《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歡樂歌》、《云慶》、《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又名《橋》)。民族樂團組成以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和琵琶演奏家馬圣龍及周惠(揚琴)、周皓(二胡)兄弟為班子的最佳組合。幾十年來,他們四位在演奏上配合默契,充分發揮各自演奏特長,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陸春齡先生被音樂界譽為“神笛”、“魔笛”,他在絲竹演奏時以高超的口風控制技巧,保持笛子音色既明亮飽滿又含蓄優雅。周惠、周皓兄弟倆出生于絲竹之家,其父周俊卿先生是二三十年代滬上絲竹好手,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深得絲竹精髓。周惠先生的揚琴清麗純凈、襯托到位,周皓先生的二胡音韻流暢、功法細致。馬圣龍先生少時即學琵琶,擅長傳統文曲,對江南絲竹更有心得,他的琵琶為古老絲竹樂增添了色彩和活力。中唱上海公司為四大名家錄音時,陸春齡、周惠兩位已年逾花甲,周皓和馬圣龍先也是年過半百,他們的合作可謂珠聯璧合。
《四合如意》(又名《橋》)是“八大曲”中一首大型坐樂演奏曲。開始笛子領奏“鳳凰三點頭”饒有風味,全曲中《三六》素材占比較主要位置,樂曲后半部三次“賣頭”各樂器輪番演奏即興加花,與合奏部分傳遞進行,既突出民族樂器的音色變化,還有傳統江南絲竹演奏時相互“競賽”之意味,展現了四位大家高超的駕馭技能,聽來真是淋漓盡致、情趣盎然?!端暮先缫狻蜂浺艚Y束后,周惠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我的心愿總算落實了!因《四合如意》曲調較長,完整演繹要半小時或更長,一般絲竹樂隊很少問津,另一方面還怕壓不住場。解放前,百代、高亭、蓓開等唱片公司雖留有老藝人音響,但只是幾分鐘的片段。周惠等還暗暗擔心我公司不會同意采錄,為了完整記錄江南絲竹演奏形式,保存這份珍貴的民族音樂遺產,最終還是把這支樂曲完整地收錄下來,出版了盒式磁帶和薄膜唱片。四位大家在演奏時所呈現的音樂內涵和那種看不見的神髓,樂譜也很難完整概括,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絕版錄音(馬圣龍和周惠先生已先后離世)。
這組節目出版后,受到絲竹愛好者和專業音樂人士的好評。國外唱片公司也來商洽購買母帶,向港澳地區發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上海民族樂團陸春齡、周惠、周皓、馬圣龍合奏的江南絲竹《三六》專輯榮獲首屆“金唱片獎”,以表彰他們為民族音樂事業作出的貢獻。這張專輯收錄的曲目不僅反映了江南絲竹的傳承,更有創新。1982年顧冠仁創作的江南絲竹《春暉曲》,在傳統韻味中融入滬劇基本音調,曲式結構是傳統的引子、慢板、快板,旋律配器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為江南絲竹的發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江南絲竹是水鄉文化優秀代表之一,2006年江南絲竹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傳統曲目傳譜較少,老藝人又相繼故去,都市里絲竹之聲漸漸消逝。愿珍視、保護好這份特有的原生態音樂文化遺產,對傳統文化留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