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產品是世界第一大除草劑產品,是近年來應用最廣、產量最大、年銷售額最大的農藥品種。在我國一直存在10% 低含量草甘膦產品和30% 以上的高含量產品。根據2009年農業部、工信部第1158號公告,低于30% 的草甘膦水劑(主要是10% 草甘膦水劑),從2012年起將禁止在市場上流通。
目前,我國的草甘膦生產企業大多采用甘氨酸法工藝,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草甘膦稀母液。有數據顯示,生產1 t草甘膦原藥會產生4~6 t的草甘膦母液。對于這些母液,國外企業大都采用濃縮后深埋的處理方法,我國則將草甘膦稀母液濃縮后配制10% 草甘膦水劑。甘氨酸法草甘膦母液濃縮后配制的10% 草甘膦水劑,含有大量的氯化鈉,長期使用容易造成土壤鹽堿化,同時甘氨酸法采用的是“一鍋煮”的生產工藝,未反應完全的原料、中間體、雜質等累積在草甘膦母液中,因此母液濃縮后配制的10% 草甘膦水劑中含有甘氨酸、氨甲基磷酸、亞磷酸鈉、增甘磷以及重金屬雜質和副產物,長期使用,也會對環境帶來影響。
第1158號公告公布以來,我國一大批草甘膦生產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和廢料處理技術,分別推出30% 草甘膦水劑及以上高含量制劑,主動響應政策變化,提高環保標準,體現了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但仍有一些企業偷偷用廢渣母液違規配制所謂“高含量制劑”,企圖蒙蔽監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樣的“高含量”產品雖然短期內價格低廉,但是施藥后對土地具有同樣的破壞作用,污染環境,降低土壤的生產能力,從長遠的角度上,損害了農民的經濟利益。
因此,在抵制使用母液配制草甘膦水劑的工作中,除了政府要加強監管、企業加強自律外,經銷商、農民朋友也應該擦亮眼睛,謹慎選擇好的產品。
戊唑醇登記趨熱,未來將迅猛發展
近年來,三唑類殺菌劑因活性高成為各類殺菌劑之首,直到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問世。當前,三唑類殺菌劑仍然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品類之一,其中,戊唑醇全球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在有所殺菌劑品種中僅次于嘧菌酯,位列第二。
戊唑醇是高效、廣譜、內吸性三唑類殺菌劑,多年來使用量穩居三唑類首位,其活性高、防治效果好、性價比高,相比同類產品具有巨大優勢。戊唑醇市場強勁,正成為防治小麥銹病、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的替代品種,今后幾年時間,戊唑醇將會迅猛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2011年,戊唑醇是殺菌劑登記中的熱點產品,共有29個產品登記,比2010年多19個。截至目前,在我國登記戊唑醇原藥產品的企業超過40家。2010年,我國戊唑醇使用量為951 t,2012年使用總量預計持續增長,突破1000 t。2009—2010年,戊唑醇制劑國內市場價格極不穩定,2011年這種價格混亂的局面有所緩解。2012年,主流生產企業戊唑醇原藥每t 價格在8~9萬元,比2011年略有上漲。
近年來,由于井岡霉素等超大噸位品種防治水稻紋枯病等病害效果下降,戊唑醇等三唑類殺菌劑開始大面積應用于防治水稻紋枯病,戊唑醇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但由于使用成本問題,戊唑醇市場使用量還遠不及井岡霉素。去年紋枯病用藥時節,5% 井岡霉素水劑1 kg每瓶零售3.5元,25%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 mL每袋零售1.5元,而進口產品“拿敵穩”(肟菌·戊唑醇)5 g每袋零售價高達7元。雖然相對井岡霉素來講,戊唑醇667 m2使用成本較高,尤其是進口產品更是高出幾倍。但從去年開始,南方水稻田用藥市場戊唑醇得以大面積推廣,并越來越受青睞。毋庸置疑,戊唑醇在未來數年仍將占有三唑類殺菌劑最大的市場份額,市場前景廣闊。有業內專家表示,戊唑醇雖然在我國推廣使用多年,但仍有拓展空間。目前,擴大戊唑醇在作物使用上的登記范圍是進一步發揮該產品市場價值的有效手段。
由于殺菌劑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近三年來登記企業及登記產品數量持續增加,企業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現象仍在持續,戊唑醇市場已由市場飽和向產能過剩轉變。因此,面對市場前景廣闊的戊唑醇市場,生產企業也應審時度勢,避免價格戰等惡性競爭的出現。
測土配方施肥7年跨越3階段
針對肥料價格高位運行,部分地區過量施肥、盲目施肥、肥料利用率偏低等問題,2005年國家啟動了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7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7億元,項目縣(場、單位)達到2 498個,基本覆蓋到全國所有縣級農業行政區,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試點到“全覆蓋”的歷史性跨越,為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節本增效、農民持續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過去的7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經歷了由試點到鞏固再到普及的發展歷程。
項目起步階段,農業部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按照“五個環節、十一項工作”的總體安排,在全國逐步開展“一定三年”的項目試點,并與財政部聯合制定了補貼資金管理辦法、技術規范、項目驗收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家組,集中組織培訓研討,培養技術骨干,提高業務水平,為項目順利起步奠定了良好基礎。
項目鞏固階段,在試點基礎上,針對技術到位率低、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及時調整工作思路,突出“強化基礎工作、引導企業參與、技術推廣到戶”三大重點,積極推動機制創新,統籌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狠抓配方卡進村入戶,擴大配方肥生產供應,組織開展“百縣千鄉科學施肥”、“冬季大培訓行動”、“巧施肥春季行動”等標志性活動,使越來越多的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帶來的實惠,促進項目不斷發展壯大,用短短5年時間覆蓋到全國所有農業縣(場)。
技術普及和配方肥推廣階段,為解決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到位難的問題,在完成“測土”、“配方”的基礎上,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到“施肥指導”上來,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普及行動”,并選擇100個項目縣(場)開展技術普及示范縣(場)創建活動,探索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的有效模式和工作機制。各地以推動農民“方施肥”和“施用配方肥”為路徑,探索了整建制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的6大模式,即以政府主導合力推進模式、合作社帶動模式、配方肥直供模式、定點供銷服務模式、統測統配統供模式、現場混配供肥模式。為解決農民看不懂配方、配方肥落地難的問題,農業部決定從2011年起在全國范圍內組織農企合作推廣配方肥試點行動,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物化載體—配方肥的推廣應用,著力打通科學施肥技術到田“最后一公里”。
7年來,農業部堅持“試點啟動、穩步擴展、全面普及”的發展思路,由外延擴展到內涵提升,突出技術進村入戶、配方肥施用到田,狠抓監督檢查考核,保證項目規范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糧食連續8年增產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達果蔬合作社培育出高產玉蓮藕
高產水上蔬菜玉蓮藕開始初步推廣,配方施肥方案得到較好落實,合作社新增社員千余戶……在河南省南陽市興達無公害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宗峰神采飛揚地歷數合作社的樁樁喜事。
針對種植大田作物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增收慢的實際,2009年以來,李宗峰帶領合作社的社員一直在進行高產高效農業的研究。目前,高產蔬菜臺灣玉蓮藕正在小范圍推廣,清香超薄皮核桃的繁育漸成規模。
臺灣玉蓮藕經過合作社提純、復壯,667 m2產量由引種之初的5 000多kg提高到了7 500 kg,種蓮價格由引種時的每 kg 28元降到了14元。李宗峰說,即使是2元錢1 kg,667 m2凈收益也有1萬多元。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合作社的社員紛紛引種。遺憾的是種蓮數量有限,李宗峰說,今年只能推廣20 hm2,明年才可以規模推廣。
為了讓玉蓮藕賣上好價錢,老李正籌劃著對玉蓮藕進行有機認證,因為整個培植過程都是以有機標準嚴格進行的,獲知消息的一家北京超市已經向興達合作社拋下了訂單。
江蘇省農科院研制成功
可降解秸稈盆缽
記者日前從江蘇省農科院獲悉,經過10年持續攻關,該院成功研制出一種可降解環保秸稈盆缽。近日,該成果在南京侯沖秸稈制品有限公司正式投產。與塑料盆缽相比,秸稈盆缽最大的特點是環保可降解。目前該技術已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據介紹,植物秸稈盆缽制作是將農作物秸稈破碎及生物預處理后,添加一定量的環境友好型黏合劑,在高溫下用機械壓制成不同形狀的容器。江蘇省農科院研制成功的秸稈盆缽,主要有秸稈花盆和秸稈育苗容器兩類產品,其制作技術已經成熟,制作成本接近塑料制品成本,比國內外同類技術產品生產成本低30% 以上。
比較顯示,傳統工藝生產1個規格為16 cm的塑料盆缽大約需要100 g石油產品,秸稈盆缽用100 g秸稈替代了消耗的石油產品,不僅減少了石油能源消耗,還解決了焚燒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塑料盆缽難以降解,是“白色污染”危害的重要來源,而秸稈盆缽被遺棄后,可以自然降解,對環境無害。此外,秸稈育苗容器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田間試驗表明,使用秸稈育苗容器,比普通塑料盆缽育苗增產5%~20%。
番茄新品種能高產蝦青素
一種富含蝦青素的番茄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問世,這是世界首例能高產蝦青素的番茄新品種。4月10日,課題負責人黃俊潮在云南省科研機構聯合會召開的2012年第1次項目推介會上介紹了該項目。
蝦青素是自然界中最強的抗氧化劑。醫學研究證明,蝦青素具有保護皮膚和眼睛,提高免疫力,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腫瘤、抗衰老等生物學功能。由于天然蝦青素來源非常有限,培育高產蝦青素經濟植物成為科技人員追尋的目標。10年前誕生了首例產蝦青素煙草(只在花的基部產少量的蝦青素),2008年又有人培育出含蝦青素胡蘿卜(蝦青素含量約0.1%)和葉綠體基因組轉化的煙草(蝦青素含量約0.3%)。
黃俊潮等人經過近10年努力,對微藻蝦青素的合成途徑及催化關鍵步驟的限速酶基因作了全面分析比較,成功解決了限制高等植物合成蝦青素的關鍵問題,并研制出世界首例能高產蝦青素的番茄新品種,其果實能累積與雨生紅球藻相近含量的蝦青素,蝦青素含量高達1.6%。目前,高產蝦青素番茄新品種已在溫室中栽種3代,性狀穩定,蝦青素含量穩定。由于番茄為經濟植物,規模化生產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番茄產量高(667 m2產量達1萬kg),耕作簡單,耕作成本低。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大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前景。
有機農業ABC
1 有機農業就是傳統農業嗎?
有機農業是當今人們在對自然新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雖然不允許使用現代常規農業中使用的化學合成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轉基因技術等,但絕不是退回到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有機農業僅排斥對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生產技術和物質,現代農業中設施栽培,微、滴灌技術、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技術等仍提倡使用,以達到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提高產品品質與產量的目的。
2 有機產品為什么價格很高?
目前我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及運輸、銷售產業鏈發展還不十分成熟,有機產品在生產、勞動力投入、質量管理等過程中的成本較高,有機產品較常規生產產品產出較低,且常規農場要轉變為有機農場需要有2~3年的轉換期,因此有機產品的售價一般都比普通產品價高,該價格同時包含了環境成本。而目前常規生產的產品價格并沒有完全考慮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化肥與農藥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以及環境污染的成本。
摘編自《農民日報》、“新華網”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