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河北明長城的幾個問題

2012-04-29 01:30:20于任杰佟淑華劉樸
文物春秋 2012年3期
關鍵詞:結構

于任杰 佟淑華 劉樸

【關鍵詞】河北;明長城;歷史背景;結構;防務

【摘要】本文結合國家文物局組織在相關省份進行的長城資源調查情況,探討了河北明長城的幾個問題,對河北境內明長城修建的歷史背景、機構設置、建筑結構以及長城上的軍事、防務活動等做了概述。

2006年以來,按照國務院的安排部署,國家文物局組織在相關省份進行了長城資源調查。2009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發布了中國境內明長城的數字:東起遼寧丹東,西到甘肅嘉峪關,全長8851.8公里。近年來,我們結合工作實際,查閱大量文獻,對河北境內的明長城做了一些探討,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河北明長城概況

河北境內的明長城是整個長城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北明長城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山海關老龍頭開始,先向東北,在與遼東長城交會后折而向西,經秦皇島、唐山,過天津境后,再經承德,過北京境,然后經張家口直到山西邊界;另一條從懷來縣的陳家堡起始,自北向南,經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至邯鄲,縱貫冀西山區,進入山西境內。這兩條長城分別屬于長城九鎮即所謂“九邊”之中的薊鎮和宣府鎮(包括嘉靖三十年于薊鎮管理范圍內增設的昌鎮和真保鎮)。據調查統計,總長度為1338.6公里。

具體來說,秦皇島地區、承德地區的明長城屬于薊鎮;張家口地區除個別部分屬于昌鎮(主要涉及北京附近地區)外,均屬于宣府鎮;保定以南地區的長城屬于真保鎮。從修筑歷史看,秦皇島地區、承德地區(主要是灤平境內的金山嶺一帶)和保定的淶源縣修筑的長城質量較高;從現存的建筑看,也是上述地區保存較好。張家口地區除了個別城堡(如宣府鎮城)和個別段落(如懷來“樣邊”、赤城三棵樹、橋西區的個別地段)保存較好外,大部分較差,而石家莊以南直到邯鄲的太行山區長城則極為殘破。

二、修建長城的歷史背景

修建長城的歷史上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千百年來,統治者在邊境地區修筑長城,就是為了防御外敵。但是到了明朝,起初并不打算修筑長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以為靠武力就可以將殘存的蒙元勢力消滅,至少把他們阻擋在荒涼的漠北。明朝建國之初,朱元璋派出大將,連連出擊,朱棣更是親自披掛上陣,“五征沙漠”,“三犁虜庭”。但連年征戰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給雙方邊境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于是只好開始沿用起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辦法——修筑長城。

明代張天復的《皇輿考》記述了明朝初年的形勢:“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盡酒泉,延袤萬里,中間漁陽、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皋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陣屯兵,帶甲六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1]永樂年間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又將皇家陵寢安置在京西一帶,防守的形勢更加嚴峻,所以在修筑長城的同時,也在邊防前線設立了以長城為依托的邊防九鎮。如《明史》所說:“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后,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2]其中,薊鎮為“京師左輔也。拱衛京師,密邇陵寢,比之他邊尤重”[3]。宣府鎮“山川糾紛,地險而狹,分屯建將,倍于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然去京師不四百里,鎖鑰所寄,要害可知”[4]。其他如易縣的紫荊關、唐縣的倒馬關與北京居庸關并稱為“內三關”。由此可見河北境內長城地理位置的重要。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經營長城的想法是很有遠見的。他先在古會州之地設立大寧都司、營州五衛,封寧王朱權在此經略,其地域相當于今內蒙古寧城周圍,直到承德地區的東部,使得遼東、宣府并列相連,以此作為防御蒙元的“外邊”;同時又自山海關向西修建城墻、關隘,作為“內邊”,“神謀逖哉遠矣”。但是他的兒子朱棣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在奪取侄子朱允炆的政權之“靖難之役”中,得到了兀良哈蒙古的支持,于是就將大寧都司這一廣大的區域送給了他們,并建立起朵顏、福余、泰寧三衛,條件是年年朝貢,永不侵犯。這樣做的結果是“遼東、宣府自此隔涉,聲援絕矣”,開始時尚可相安無事,后來隨著蒙古勢力日強,尤其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后,朵顏三衛成了瓦剌蒙古的向導和幫兇,邊境形勢陡變,蒙古各部每年大肆南下侵擾,殺人越貨,搶掠財物,邊境再無寧日矣。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統治者只好把目光轉向了長城。他們先是將先前那些已經破敗頹圮的古長城修補加固,然后在此基礎上修筑新的長城。也正由于此,才成就了長城修建史上空前絕后的輝煌。

三、長城的建造與結構

歷代長城最初修建的原則都是“因險制塞”,即在邊境地區的險要之地修建用于防御的墻體和其他設施。明朝的長城先是利用以前的舊長城,再加以連綴、加固,在連年的戰爭中不斷修補、完善,使之成為一條城堡相連、烽堠相望、墻體綿亙的萬里防線。

從明長城的修建過程考察,最初除了利用早期長城的墻體外,主要是在險要地段、關鍵部位修建敵臺、烽燧等(宣府鎮稱為“墩”),后來由于往來奔突,疲于奔命,才在敵臺間修建墻體(宣府鎮稱為“垣”),而且這些墻體也是由低矮窄薄向高厚寬大發展,最后包磚,這才形成了我們通常看到的那種威武高大、設施嚴密的長城。

翻開古文獻,我們可以找到當年修建長城的一些歷史脈絡:

《明史》:永樂“十年八月乙未,敕邊將自長安嶺迤西迄洗馬林筑石垣,深壕塹。”永樂“十三年正月丙午,塞居庸以北隘口。”宣德五年“夏四月戊寅,薛祿帥師筑赤城、雕鶚、云州、獨石、團山諸堡。”[5]

《明實錄》:永樂“十一年冬十月己酉,山西緣邊煙墩成。先是從江陰侯吳高請,……高五丈有奇,四圍城高一丈,外開壕塹、吊橋,門道上置水柜,暖月盛水,寒月積水。墩置官軍三十一人守瞭,以繩梯上下,皆上所規畫也。”這種介于敵臺與烽火臺之間的煙墩竟然是皇帝朱棣設計的。永樂十二年,“上命邊將置屯堡,為守備計,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擇近便地筑一大堡,環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八門,周以壕塹,闊一丈或四五尺,深與闊等,聚谷屯糧芻于內。其小屯量存逐日所用糧食。有警即人畜盡入大堡,并力固守。”[6]

《宣府鎮志》:“純皇帝成化間,兵部侍郎余子俊以宣鎮雖稱險阻,亦宜設備,請增墩鑿塹。從之。……每二里筑墩一,墩對角為懸樓二,墩空鑿塹。墩高闊以二丈,樓長闊以六尺,塹深闊以一丈五尺為式。”“弘治十三年,分守北路宦官唐祿請于沿邊筑鑿墩塹,以阻虜侵……。”[7]

《盧龍塞略》:洪武“九年八月戊子,敕……分兵守北邊。關隘之要者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關,曰喜峰口,曰松亭關。而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處。”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言,邊衛之設,所以限隔內外,宜謹烽火,遠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懾服胡虜,撫輯邊氓。按所轄關隘,自一片石至金水口,凡二百處,宜以各衛校卒戍守其地,詔從之。”“正統七年三月,命右僉都御史王翱提督遼東軍務,自山海抵開原筑修垣塹、屯堡、烽燧、斥堠,千里相望,防東虜及三衛也。”[8]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明英宗正統之前,長城的修筑只限于小規模的修補,或者干脆就是死守,其規格、強度以及防守能力與后來的精堅強壯不可同日而語。尤其是薊鎮,“先年邊城低薄傾圮,間有磚石小臺,與墻各峙,互不相救。軍士曝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藉庇,軍火器具如臨時起發,則運送不前,如收處墻上,則無可藏處。敵勢眾大,乘高四射,守卒難立。一堵攻潰,相望奔走,大勢突入,莫之能御。”[9]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蒙古瓦剌南侵,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盅惑下“御駕親征”,結果在懷來土木堡被俘,險些改變了明朝歷史,幸虧兵部尚書于謙力挽狂瀾,才保住了北京,保住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這之后,長城的修建才真正提上了議事日程。

弘治“十年閏六月,余子俊筑邊墻成。……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鑿崖筑墻,掘塹其下,連比不絕,每二三里置敵臺崖砦備巡警,又于崖砦空處筑短墻,橫一斜二如箕狀,以瞭敵避射。凡筑城堡十一,邊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砦八百十九,時謂之‘橐駝城。”[10]弘治十一年,洪鐘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務,“自山海關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黃花鎮直抵居庸關,延亙千余里,繕復城堡二百七十所。”[11]直到萬歷初年,明廷舉全國之力,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完成了長城修建的集大成之作。

關于明長城的結構,最基本的是墻體,墻體之上建有敵臺、馬面,墻體外側(個別在內側)的高阜之地建有烽火臺。在一些重要關隘,建有兼據守、駐扎軍隊、調度兵馬等多項功能的關堡。與關堡相呼應的是設在長城內地的營堡,“管攝營堡謂之關”,“管攝衛所謂之營”,“關設于外,所以防守;營立于內,所以應援”[12]。

與古代的舊長城對比,明長城的敵臺尤其是空心敵臺絕對是一個空前的創舉。先前的烽火臺和馬面都用作瞭望和據守,不能解決“軍士曝立暑雨霜雪之下,無所藉庇”的問題。鑒于明代戰事頻仍、兵戎嚴峻的形勢,建設“跨墻為臺,睥睨四達”,能夠駐守兵士,又可以貯存糧草器械,還可以瞭望、出擊的敵臺勢在必然。

修建空心敵臺,有過失敗的例子。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壬申,“巡撫延綏都御史文貴奏報,修過榆林城等處新式墩臺凡百四十七座。先是,各邊墩臺多前代之舊,土脈深厚且堅實,磚石不如。貴奏易以磚木,中空外堅,多留箭窗、銃眼,謂可伏兵御虜。其后虜至,毀其磚石,因風縱火焚木,熏煙從窗入,軍士伏其中多死者,竟不可用云。”[13]這位都御史的初衷是好的,可惜沒有考慮到“火攻”,犯了兵家大忌。我們在長城調查中發現過一些木結構的空心敵臺,但沒有一座保存下來,全都有被火燒毀的痕跡。只有戚繼光創建的空心敵臺,“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精堅雄壯,二千里聲勢聯接”,才是堅固實用的。

嘉靖三十七年,兵部尚書楊博主持修建宣府鎮空心敵臺。“每座共高三丈三尺,上加女墻四尺,周圍月城一道,外挑圍塹一道。”“其墩名為漢羅大墩,體制與空心無異,工價比空心少(稍)減。每座一面根闊五丈,頂收三丈五尺,身高三丈,上加女墻五尺,下半截實心,平高一丈五尺,收頂四丈。每面五丈,周圍二十丈。”[14]對比起戚氏的空心敵臺,宣府鎮的空心敵臺是粗劣的,因而保存下來的極少。

四、長城上的軍事活動

從歷史上說,長城是各國間相互爭斗、相互防御的產物。至于明朝,則可以更明確地說,是為了解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因爭奪生產生活資料而產生的矛盾所采取的“畫地為牢”式的防御措施。

從中國版圖上看,長城多被修筑在北緯38度至42度之間,基本上是“沃野千里”與“荒漠苦寒”之間的分界線。從戰國直到明朝,北方的少數民族,從東胡、山戎、匈奴到契丹、蒙古等,其生活區域基本上都沒有逾越這道分界線。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南北民族的爭斗,根本原因就是爭奪生活資料。雖然歷史以來,北方民族逐水草而居,“喜食腥膻”,“粗獷驃悍”,但北方氣候干燥,荒涼苦寒,對居民成長、生活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遇上自然災害,其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只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如果僅僅是爭奪生活資料,為了生存,怎么會有那么大的仇恨,以至于“殺人盈野”,“血流成河”。明代史書如《明史》、《明實錄》、《明通鑒》等,到處可見“瘞暴骸”(埋葬暴露在野地的骨骸)之類的記載。據嘉靖朝兵部尚書王崇谷的一份奏折稱:“自此擁眾大舉入犯,或在宣大,或在山西,或在薊昌,或直抵京畿,三十余年迄無寧日,遂使邊境之民肝腦涂地,父子夫妻不能相保,膏腴之地棄而不耕,屯田荒蕪,鹽法阻壞。不止邊方之臣重苦莫支,而幣儲竭于供億,士馬疲于調遣,中原亦且敝矣。”隆慶元年(1567年),北虜入犯,大開殺戒,萬歷《永平府志》記載:“據勘,此番殺人,盧龍五百余,撫寧五千余,昌黎七千余。”[15]長城內外戰事連連,給南北雙方的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據粗略記載,從洪武二年(1369年)到萬歷十九年(1591年)的222年間,僅從山海關到喜峰口這段長不到200公里的范圍內,蒙古大規模的南侵就達43次,而小規模的騷擾基本上每年都有。在明朝歷史上,由于蒙古南侵帶來巨大災難的主要事件,有案可查的有三次: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變”,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的“癸亥之變”。

總之,長城內外的矛盾和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有明一代。長城見證了血雨腥風、硝煙彌漫的歷史,也見證了沿邊人民風雨飄搖、驚魂難定的生活。

五、長城上的防務活動

駐守長城的軍隊,其主要任務是守衛邊防,防御外敵入侵。幾千公里長的長城線上,衛所互聯,烽堠相望,幾十萬大軍長年守衛在長城上,不敢有絲毫懈怠。每年的七月以后,秋高馬肥時節,也是蒙古南下侵擾之時,因此便衍生出一個專有名詞“秋防”。這個時候,上至皇帝、朝廷大員,下到軍隊士卒,甚至邊地百姓,都繃緊了神經,如臨大敵。在長城上守衛,其艱苦程度非常人所知,如宣府鎮總兵官翁萬達所說:“客兵承調,去家一二千里;主兵擺邊,遠者亦不下三四百里,朔風侵肌,積餉不給,鶉衣野處,龜腹徒延。設有脫巾之欣,何以應之?”我們在長城調查中,曾發現一塊鑿刻在敵臺后面崖壁上的文字:“湖廣人,身在兵中不得回。”由于長城沿線各處經常發生士兵逃亡的情況,所以翁萬達主張“秋防”之后的寒冬季節,士兵應該輪流下崗休息,以保存精力和體力,鼓舞士氣。

長城上的防務活動,主要有以下幾項:

1、守城,主要指守衛長城城堡。《武備志》對此有詳細的論述,主要分為:分垛伍,守敵臺,設巡邏,設巡官,設游兵,立城柵,嚴盤詰,察奸細,嚴奸盜,防火發,派司吏,申號令,料糧食,備修筑,設濠險,設浮棚,設奈何(垛墻之間豎架奈何木),嚴城門,設門阱(城門內陷阱),填間巷,防云梯,防早夜,防內應等[16]。

2、守邊,就是守衛邊墻。因為長城都建在毗鄰“北虜”(明人對蒙古部落的稱呼)的地方,又由于敵情不斷,戰事連連,所以守衛邊墻的任務十分艱苦而繁重,且需要時時警醒,責任重大。“土木之變”后,明朝與蒙古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蒙古時時侵擾,邊境無寧日,因此長城守衛的形勢日趨嚴峻。在《登壇必究》[17]一書中記載了戚繼光制定的守衛烽火臺的規則:(一)人員:每墩立五人,睡住臥房一間,不拘草瓦。灶一口,水缸二個,鍋一口,碗五個,碟十個,米一石,鲞(一種用鹽和紅曲腌制的魚)十斤,種火一盆,種火牛馬糞十擔。(二)器械:碗口銃二個,小手銃三個,火箭九枝,大白布旗一面(方十二幅),草架三座。(三)規矩:每墩不拘日夜,分三人,帶起火三枝,碗口銃一個,手銃三個,在于極外、海邊巡邏守哨,遇有賊登,晝則搖旗放銃為號,夜則放起火、放銃為號,墩上即便接應。如天晴,則車(扯)十二幅大白旗,相鄰之墩車(扯)起大旗,一路只至本府所在之處止,一路至本衛所城池而止。如若遇天日陰霾有云霧,望旗不見,則將原搭草屋舉火,連草屋通聽燒燃一架。鄰墩接放火則已,如不接放,又燒放一架。夜遇有警,看近海下墩哨軍火箭號響,止燒放草屋一座,蓋夜間火甚明,不必二座也。鄰墩即便一體點放草屋。賊到之墩,一面差一人由便路徑到本衛所并陸路官處報賊,多寡登記,時日情由,聽該衛照本府原發報式轉報。

3、哨探,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偵察兵。在明代長城線上,雙方互派哨探,偵察、窺探對方的虛實,以便為戰斗提供可靠情報。這種哨探被稱為“夜不收”,在長城沿線的石刻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行蹤,如撫寧縣劉城子第2號敵臺后面的石崖上就刻有“境外地名爛泥洼,離堡三十里”,“炕兒峪,該班夜不收”等字樣。作為偵察敵情的哨探,其差使是充滿危險的,經常有被捉、被殺的可能,這方面的記載比比皆是。

4、焚荒。邊境之地,多為人煙稀少的荒野,秋高馬肥,正是蒙古南下侵擾的時候。為了阻斷敵人的交通,制造路途上的困難,明朝將士便深入邊外,挑選草高的地方,放火燒荒。山火一燃,漫山遍野蔓延開去,直達虜境。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造成山野荒蕪、滿目焦土的凋敝景象,二是斷絕敵人的糧草來源,增加他們南下擄掠的難度。“時令兵部每歲七月請敕各邊,遣官軍往虜出沒地三五百里外,乘風燒荒,以絕胡馬,事畢將燒過地方冊報。”[18]“凡每歲七月,兵部請敕,各邊遣官軍往虜人出沒之地三五百里外,乘風縱火,焚燒野草,以絕虜馬,名曰燒荒。事畢以撥過官軍燒過地方造冊繳奏。”[19]《畿輔通志》也有相關的記載:“境外燒荒,使對方馬無所食,此舉古已有之:‘契丹入寇幽燕,劉仁恭窮師逾摘星嶺討之。歲燎塞下草,使不得留。牧馬多死。(《舊唐書·契丹傳》)‘劉守光歲使人逾摘星嶺燒荒,契丹馬無所食。(《舊五代史·契丹傳》)”[20]

5、修邊。長城大規模的修建,需要朝廷進行部署,但是各個局部,尤其是城堡、敵臺、城墻、烽火臺等防守設施,由于戰事頻仍,風雨剝蝕,需要進行經常的、隨時的修葺和維護,駐守官軍要安排人力,出邊外伐木、采石,進行小規模的修理。因為這些工作要涉足邊外險地,所以也存在著危險。隆慶“三年七月,建昌營中軍袁勛等督軍出冷口伐木修邊,遇賊夷捉軍挾賞,勛眾與戰。虜竊至五重安,射死燒灰軍,擄四人。”“馬蘭谷報,虜在關外撲采木軍十余名。”[21]

六、長城的痛定思痛

明代對長城的修筑和管理,無論對于統治者還是老百姓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首先,修筑長城要花費大量的銀兩。長城大都修在崇山峻嶺之間,懸崖峭壁之上。長城的墻體一般寬3~5米,最寬處達8米,最高處也達8米;多數地段都在外部包磚,地面有海墁磚。墻體上修有敵臺和馬面,敵臺一般高10~15米,底面長寬均在8~15米之間;下部條石,上部包磚,很多敵臺的門券石、窗欄石都有精美的雕刻。墻體外側有烽火臺。長城附近有城堡,城堡又由以上各種單體建筑組成。而長城的每座建筑、每段墻體,除了使用磚石材料,還需要大量的人工,無論多么險要的地方,都是建設者們一磚一石扛上去的。僅以河北境內的長城為例,墻體長度1300多公里,單體建筑5000多座,城堡300多座,可以想象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工作量!

在明代文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數字:“總計墩七百九座,墩房七百九間,小堡三十余座,大堡七座,岔道城一座,共該用銀一十萬五千七百五十一兩九錢三分五厘。”“計筑墩三百二十座,共該口糧一萬五千三百六十石,大約每八斗值銀一兩,共銀一萬九千二百兩,鹽菜銀一萬二百四十兩。共該銀二萬九千四百四十兩。”“從大同東路陽和口至宣府西陽河,須工費銀二十九萬。”“宣大、山西鎮巡官議上邊防修守事宜,復請帑銀六十萬兩,修大同西路、宣府東路邊墻凡八百里。”那時候,普通百姓一家吃用一年不過十數兩銀子。況且,長城的修建不是一役而畢其工的,除了風雨剝蝕,還有敵人的毀城行為。據史料記載,很多情況下,北虜都是帶著工具“拆墻而入”,“潰墻而出”,每一次侵擾,都在長城上留下傷痕,都需要隨時修補。到明晚期的天啟年間,還在不斷對長城進行修繕,只是崇禎以后,朝政日壞,國家財政捉襟見肘,才沒有再進行修理。

其次,除了長城修筑,第二項大的開支就是長城駐守軍隊的花銷。明嘉靖時期張天復的《皇輿考》記載:“薊州鎮,屬關一百一十三,寨七十二,營四十三,堡六十一,城一十一,馬步官軍七萬八千六百二十一員名,糧四十六萬八百余石,料豆六萬七千五百余石,子粒米麥一萬三千七百七十八石六斗,布絹折鈔銀二萬兩,綿布一十二萬一千六百余匹,綿花絨六萬六千三百余斤,草四十萬三千余束。……宣府鎮,領衛一十有五,屬所六十六,城三,馬步官軍一十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員名,通鎮馬六萬六千九百八十匹,屯糧六萬二千三百零二石,地糧二萬九千一百五十三石有零。……”

一方面是戰事緊張,需要大量軍隊進行長城防御;另一方面是人吃馬喂,日常開銷,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明前期基本依靠屯田解決軍隊糧餉問題。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都極為重視屯田,朱元璋說過:“養兵而不病于農者,莫如屯田。”[22]永樂“二年十一月壬寅,上以各處屯田肥瘠不同,所獲亦異,可較之法差等,當命各都司捐差官軍,給予牛具、種子,耕種閑田,視其歲收之數為例考較,謂之樣田。……上命戶部詳定賞例,余糧三十石之上者,賞鈔六錠。”[23]但明中期以后,屯田漸漸廢弛,軍餉逐漸由京師太倉供應。各邊額數,弘治、正德間,每年約四十三萬兩,嘉靖時的最高額每年為二百七十余萬兩,萬歷時每年則達三百八十余萬兩,相當于明朝每年田賦收入的總數,成為明朝財政日益拮據的重要原因。朝廷沒有辦法,只好加賦加稅,尤其在明中葉以后,百姓的負擔更加沉重,而各級軍官的殘酷盤剝又使餉銀短絀,軍士往往因生活無著而發動兵變。“天啟三年七月辛卯。工科給事中方有度疏言:自遼左發難,軍需驛騷,竭天下之物力以供一隅,今且五年于茲,約費內帑金錢以千萬計,而加派新餉,出之民者每歲四百八十五萬有奇,通五年約費二千余萬。百姓敲骨剔髓,鬻子賣妻,以供誅求,年復一年。……有軍則有操練之費,有養馬之費,有修船車之費,有各官役俸薪,餼廩、雜項之費,……自山海關四百萬之外,以上各處新兵又每歲約費一百二十萬兩矣。合之約五百二十萬兩。即使每歲加派四百八十五萬兩毫厘不虧,盡充山海一帶軍需,已缺三十五萬兩矣。然而不能也。”[24]明朝統治者沒想到,利用長城進行防御,長城上的龐大開支卻在客觀上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第三項大的開支是對“外夷”的撫賞。明朝為了體現“老大帝國”的高姿態,對前來進貢的蒙古外族給予豐厚的賞賜。但是蒙古部落不遵守約定,本來規定每年兩次,每次二三百人,但是他們一年來多次,每次動輒兩三千人,而且還經常到各個長城城堡“叩關請賞”。他們所進貢的無非是牲畜、毛皮等,換取的“撫賞”卻是衣錦、錢帛、珠玉、彩緞等朝廷的國庫儲備。明代著名文學家、“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貞,其父王忬曾擔任過薊遼總督,后被嚴嵩害死。他在《北虜之賞》中透露:“賜北虜之厚,無過于正統時瓦剌不花王太師也先者,蓋其時虜勢方盛故也。按:四年賜脫脫不花王可汗織金四爪蟒龍膝□八寶衣一、織金胸背麒麟青紅彩緞六、五色緞八、絹二十五、金嵌寶石絨氈帽一頂、伽藍香間珊瑚帽珠一串、寶金彩繡絲衣六、金繡纏身蟒龍直領一、青暗花井口對襟曳撒一、織金胸背麒麟并四寶四季花□比甲各一、織金虎并圈金寶相花云肩通袖膝□各一、金相犀甲麒麟系腰一、紅甸皮描金花包二、減銀折鐵刀并鞘一、銅線虎尾三、尖云頭套靴一、雙秋水面烏木裹琶琶一、花梨木火撥思一、鞭鼓喇吧號笛各一、黃身勇字魚肚旗一、魚尾號帶飛虎招旗二。妃及丞相、知院、大夫以下各有差。賜淮王也先如可汗。自是,歲歲有加。”[25]年年撫賞,次次追加,卻不能滿足北虜的貪心。據記載,正統年間的“土木之變”,就是因為朝廷沒有答應瓦剌的要求,惹惱了也先,才挑起戰事的。

明長城已經存在了七八百年。作為歷史上一項重要的軍事工程,我們除了欣賞、品評外,還應該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把長城作為一面鏡子,用來映照今天和以后,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1][3][4]明·張天復:《皇輿考》,明嘉靖刻本。

[2]《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5]同[2],卷91《兵三》。

[6]《鈔本明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卷144、145。

[7][14]《宣府鎮志》卷10《亭障考》。

[8][18]明·郭造卿纂,郭應寵編:《盧龍塞略》卷8《洪宣正景經略》,載《秦皇島歷代志書校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

[9]戚繼光:《練兵實紀》卷6,中華書局,2001年。

[10]《明通鑒》卷3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同[2],卷187《洪鐘傳》。

[12]明·魏煥:《皇明九邊考》卷3,嘉靖二十年刻本,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影印。

[13]《武宗實錄》卷8。

[15][21]明·萬歷《永平府志》卷10《備述志》。

[16]明·茅元儀:《武備志》卷111《軍資乘·守二》,載《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17]明·王鳴鶴:《登壇必究·烽燧一卷》,載同[16]。

[19]同[7],卷19《法令考》。

[20]《畿輔通志》卷61《山川五》,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2]同[10],卷9。

[23]同[6],卷36。

[24]《熹宗實錄》卷36。

[25]明·王世貞:《皇明異典述》。

主要參考文獻:

1、明·劉效祖:《四鎮三關志》,載《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10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

2、明隆慶三年《九邊圖說》,載《玄覽堂叢書初輯》第5冊,臺灣正中書局,1982年。

3、明·程子頤等《武備要略》,載《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4、徐準修,涂國柱纂:《永平府志》(明萬歷二十七年),載《秦皇島歷代志書校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

5、游智開修,史夢蘭纂:《永平府志》(清光緒五年),載《秦皇島歷代志書校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

6、詹榮:《山海關志》(明嘉靖十四年),載《秦皇島歷代志書校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

7、明·范景文:《戰守全書》,載《四庫禁毀書叢刊》子部36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

8、《秦皇島長城》,方志出版社,2002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

猜你喜歡
結構
DNA結構的發現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新型平衡塊結構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0:54
循環結構謹防“死循環”
論《日出》的結構
縱向結構
縱向結構
我國社會結構的重建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21
創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持續成長
現代企業(2015年9期)2015-02-28 18:56: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欧美一级|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欧美日韩va| 在线观看视频99|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日本免费精品| 亚洲成人77777|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韩av手机在线| 99ri国产在线|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婷婷|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久久a级片|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7se亚洲综合|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88av在线| 午夜视频www| 9啪在线视频|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青青操国产| 五月婷婷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aaa国产一级毛片| 久久www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欧美日一级片|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www.亚洲天堂| 欧美精品啪啪|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在线亚洲小视频|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