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將慈善教育定義于一種愛的教育,一種愛心和責任心的教育,一種民族精神和歷史使命慈善感的教育。培養一個對他人或者對其他事物有愛心的人,必須自己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校正在構建的是注重學生內在培養和外在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著力培養我們的學生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學校,愛自己的班級、愛自己的家和愛身邊所有需要關心的人。在過去的一年中,我校本著“活動激發興趣、活動引領思想、活動促進成長”的指導思想,緊緊圍繞愛心教育和責任心、使命感教育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嘗試將慈善這個詞的定義變得更加廣泛和有實際操作的意義。以下是我校開展此項活動的總結。
我們的指導思想是讓慈善的思想慢慢地侵潤到學生們的心靈,讓慈善成為一種習慣,讓我們的中學生擁有愛心和責任心,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有用之才。具體開展的活動:學校通過國旗下演講、校園潤德之聲廣播、樹德知禮大講壇等形式開展慈善活動的宣傳和動員,班主任則利用班會課、平時課間時間對慈善活動進行宣講。通過這些宣傳活動讓學生懂得什么是慈善,慈善包括哪些內容和方面,針對中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可以做哪些等等基礎知識,為下一步做好鋪墊。隨后,我校開展了《慈善讀本》大家讀、大家談系列活動,有了前一階段的宣傳后,我校師生普遍對慈善活動有了新的認識,各班班主任則開展了班級宣讀的活動,通過集體學習、分小組學習和自己學習等形式讓學生更深地了解作為當代中學生應該做、怎樣做、如何做的一些慈善活動,最后形成了讀后感;在讀的基礎上,我們還開展了廣泛的討論活動,班級小組的討論、班會課討論、年級討論等等,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慈善活動, 通過別人的講述和體會讓慈善這個詞語所蘊含的內容不再那么陌生,讓學生了解到慈善活動其實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校級同學議事會代表充分利用學校特色“同學議事會”,向議事會提交了議案,提議學校開展日常慈善活動,培養同學們的慈善之心。最后,在宣傳和學習階段后,我校師生開展了“知行合一”的慈善教育活動,通過關注滕揚愛心活動、慰問老人活動,為貧困低保生送溫暖的活動等等讓慈善活動不是一句空話,引導全體同學一步一步去做慈善,從而培養學生的慈善行為。
主題活動一:用愛托起生命的希望——滕揚,我們等你回來。滕揚同學是我校2014級8班的同學,他是我校同學議事會校級代表、班上的體育委員,是我校跆拳道隊競技隊的一員。不幸的是,滕揚同學被查出患急性白血病,目前正在醫院接受化療和放療,醫生說,他的病是有很大希望治愈的。為了鼓勵滕揚同學勇敢戰勝疾病,也為了開展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活動,我校于2011年12月12日,在全校舉行了“讓愛托起生命的希望——滕揚,我們等你回來”關愛活動。活動中,校團總支發出了關愛滕揚的倡議,號召全校同學給予病床上的同學更多精神上的鼓勵,支持、鼓勵他勇敢面對疾病,戰勝疾病。2014級8班的全體同學也向全校師生講述了一件件滕揚同學的小事,并用深情的朗誦表達同學們對滕揚的關心。“滕揚,加油!滕揚,我們等你回來!!”這是同學們發自內心的呼喚。接下來,學校還持續開展了簽名活動,為病床上的滕揚送去新年祝福。我們希望,在2014級8班同學的關愛下,在全校師生的鼓勵、支持下,滕揚同學能早日戰勝疾病,回到學校!
主題活動二:開展《慈善讀本》大家讀的主題活動。通過看、讀、品、論來了解慈善、關注慈善、學習慈善和體驗慈善。
主題活動三:擁有愛國、愛校的一顆紅心。(1)開展“我們不會忘記——紅色十月主題”活動。其中,紅色十月圖畫展將紅色故事和畫作融為一體,鼓勵學生倡導主旋律,主動弘揚我國的革命傳統、民族精神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學生作品畫種多樣,包括了如抗日英雄、民族英雄、戰斗英雄、道德模范等故事。并在作品中配有人物簡介或者故事簡介。同時,在10月開展了“我們不能忘記”紅色主題朗誦比賽,并評出獎項。
(2)12月開展了以“紅色校園·知禮少年”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節,包括“紅歌大家唱”班級合唱比賽、“紅色校園”班級文化墻評比、“演繹紅色經典”戲劇比賽等項目,掀起本期弘揚民族精神、繼承革命傳統的高潮。全校23個班級積極參與其中,尤其歌詠比賽和戲劇比賽,賽出了創意,賽出了樹德實驗(西區)師生的素質。
(3)我校綠色校園小隊參加英國大使館主辦的“青年酷派”綠色校園行動成都賽區決賽,同學們以大方有禮的談吐、踏實有效的活動,征服了評委,與成都七中獲得并列一等獎。并將代表成都賽區參加全國總決賽。區教育局楊昭濤副局長、英國大使館領事米博娜女生對我校的綠色小隊提出高度贊揚。12月,綠色小隊同學還到光華小學開展環保宣傳活動。獲得小學好評。
主題活動四:在常規教育活動中,我校還通過國旗下演講、主題班會、樹德知禮大講壇發揮教育和宣傳的作用,在思想和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教育活動。
總之,慈善的教育活動已經納入我校德育教育活動中,我們深知當代學生身上所缺乏和有待改進的地方,我校將一如既往地將慈善教育開展下去,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社會主義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