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碧宇
一個四歲的印度男孩聽說加爾各答的人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買不到白糖,他對父母說:“從今天開始,我三天不吃糖,我要把我那份給那里的孩子們”。幾天后,他兌現了自己的愛心承諾。
愛心的熏陶靠教育,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而學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管什么樣的學校,都要發揮它應有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們從小樹立一種仁愛的觀念,時時培養他們助人為樂的意識,強化和提升內心的道德自覺,喚醒他們的慈善良知。讓孩子們在學校的文化氛圍中接受熏陶,彌補自身道德認知的缺陷,糾正道德行為的錯位,以避免“藥家鑫”事件的重演。
目前,一些學校忽視了社會禮儀和道德準則的教育,以致出現了眾多的“壞孩子”。究其原因就是忽視了一個教育最重要的標準:要成才,先成人,做人比一切都重要。古人云“修道之謂教”,“道”就是做人的道理、生命延續發展的道理。林則徐則說:“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可見,教育不光是讀書學習,更重要的是修行修為的道德操守。
家里的“白糖”之類物品的確不少,是否愿意送給需要的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記得一位作家說過:“把舊衣服送人,這不是我們的慈善,而是我們的悔改;這不顯明我們富足,而是顯明我們窮得只剩下一堆舊衣服了。”這位作家不幸言中了當下許多國人的道德現狀。
可喜的是,慈善的博愛精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它的道德教化力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慈善進課堂、進校園”的嘗試是最好的證明。筆者擔負柳公權中學的此項教學任務,通過幾節課的試講,發現學生學習中的一些變化:課前準備的資料明顯較以前增多;課堂上學生參與度提高,情緒活躍;課后有學生建議開展微博倡議活動;還有學生動員家長制作課件,供其所用······不一而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興趣,慈善進課堂的目標就一定能達成。當然思想的塑造絕非幾日之功便可實現,下面就如何更好地推動此項活動的開展,談幾點想法。
1、慈善精神的培育和傳播需要相應的制度保證。
學校在慈善精神宣傳教育中,首先要圍繞日常工作來開展。在各科教學中,尤以人文學科的教學為主,把課程內容與慈善文化的精華有機融合,使傳統慈善文化與時代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自然銜接。其次,要把慈善文化教育列入學校的各科教學計劃和制度中,運用常規性的道德評價體系,以評價手段促進學生慈善意識的形成,從而在校園形成一種學雷鋒做好事受尊重、受賞識的共識。
2、教師個體的示范性是培養慈善文化的前提。
如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博學多才、善待他人的高度責任心、愛心,在是非、榮辱、義利、善惡面前有眾人首肯的價值取向,在生活瑣事、家長里短面前表現出高尚的行為態度和精神風貌,那對學生及整個社會都是一種慈善和諧的示范。這比任何動聽的說教、剛性的制度和熱鬧的活動效果都要好很多。所以,怎樣在價值取向多元的校園環境中,帶動教師更積極地參與慈善文化的培育、宣傳就顯得格外重要。
3、將“微慈善”與“學雷鋒”巧妙融合,有機統一。
雷鋒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所具有的助人為樂美德與慈善精神所倡導的價值取向異曲同工。對于時間有限的學生來說,開展“微公益”是非常有益的嘗試。拿出一元錢,捐贈一粒米,獻出一份愛心,做實實在在的小事,這既是“雷鋒精神”的內核,又是“慈善文化”的導向。如若人人都能將不起眼的小事做好,都能關愛身邊的人,雷鋒就不會“三月來了四月走”,雷鋒精神才真正具有了時代活力,中國的慈善事業才能深入人心。
4、助推學雷鋒做慈善活動的常態化。
熱鬧的活動形式固然令人耳目一新、效果明顯,但價值觀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采取何種形式使之日常化、生活化,政府的先期介入,比如領導的政績考核,都勢必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勢必會提高各級部門的重視程度,助推慈善事業的順利開展。當然,道德美德的弘揚,只靠行政命令未免單一、單薄,還應創新活動形式。除已有的“賑災助學、志愿服務”等諸多方式外,讓網絡、QQ群、微博等新技術平臺成為活動的載體,即采用學生感興趣的形式,方能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
慈善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支持公益事業,每個人都是慈善的一粒種子。如若每個人都能將慈善視作自己的責任,當作自然而然去做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生活圖卷便不再遙遠。
(本文作者系陜西省銅川市柳公權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