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在一個冬陽暖暖的早晨,我與我們班的孩子們一起拿到了《慈善讀本》。實施愛心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慈善讀本》使慈善文化成書并融入校園,填補了愛心教育沒有課程、缺乏教材的空白,其意義顯而易見。怎樣用好這本書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品社”課與班會課,師生共讀《慈善讀本》。
其實“慈善”的要義在我們的教科書《思想品德與社會》(低年級是《思想品德與生活》)和語文教材中已有滲透。怎樣讓《慈善讀本》發揮作用,讓慈善更深入學生的內心呢?只是布置學生回家讀讀肯定是不夠的,我覺得可結合“品社”課師生共讀《慈善讀本》、共議《慈善讀本》,進而讓《慈善讀本》充分發揮教育作用。
二、組織以慈善為主題的少先隊活動。
要想真正讓學生懷善心、做善事,必須將慈善與學生生活融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關愛,學會無私地付出。前一周我們學校五年級五班就舉行了一次義賣活動,此次愛心義賣活動的初衷是希望少先隊員們將家里閑置的學習物品、生活用品、玩具等帶到學校進行義賣,然后用義賣所得款項資助貧困學生。在愛心義賣會現場,各年級學生都積極參與,琳瑯滿目的物品擺滿了義賣場地,活動開始,隊員們不斷找尋自己喜歡的物品,短短30分鐘,所有物品全部“售”完。有的隊員拿著選中的物品愛不釋手;有的隊員迫不及待地拿著玩具跟小伙伴開始了“戰斗”;有的隊員在不斷翻找自己的口袋,希望能再找出一些零錢。活動場面非常熱鬧,吸引孩子們的不只是那些物品,更是那個美好的字眼——愛!若能經常組織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慈善教育,孩子們定能成長為有愛心的人。
三、利用家長會,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學校并非世外桃源,培養學生的愛心,不能止于書本的說教,更需要得到學校之外家庭和社會的慈善環境的配合與支持。否則,學生從《慈善讀本》上得到的愛心認知,勢必會因外部世界的功利性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正所謂“一個行動頂得上一打綱領”。因此我們應抓好家長會這個契機進行宣傳,與家長溝通配合,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愛心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蕩在夜空里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愛心是一場灑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靈枯萎的人得到感情的滋潤。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成長為善良的人、充滿愛心的人。愿我們能真正用好《慈善讀本》,通過閱讀《慈善讀本》讓孩子們的童年浸潤在愛里,讓愛彌漫在未來的世界里。
(本文作者系福州市羅源縣鳳山小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