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早春三月,南國水鄉新綠萌動、春意盎然。地處西北邊陲的青藏高原卻還是凜冽蕭瑟、寒風襲襲。因為多變的高原氣候,我們輾轉到達玉樹已屬不易,這讓我對這個遭受磨難的凈土更多了一份惦念。再次走近它,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滿眼的銀裝,遍地的冰封。
玉樹震后進入第三個年頭了,隨著重建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我的工作重心也一直伴隨著這個三江之源而改變。汶川災區在我們第三年考察時,重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面貌煥然一新了。可玉樹災區因為地域環境的不同,加之氣候多變,一年的施工期最多只有6個月,重建進展緩慢可想而知。然而此次到訪,還是給了我很多意外和觸動。
從巴塘機場向結古鎮行駛的途中,有一處已經建成的災民新村。一片片矗立在大山腳下、河谷旁邊,整齊而醒目。這是第一批建好的民房,在這個寒冷的春天看到這些建筑,讓我感到溫暖和欣慰。隨著考察的深入,我了解到大部分民房還在建設當中,當看到集中安置區賽馬場里層層疊疊的帳篷和雜亂簡陋的居住環境時,我作為捐建方的工作人員,深感愧疚和不安。三年來,大多數災民還是這樣的艱苦和流離。重建工作的推進由于種種原因不能盡快滿足民眾的需要,這些都讓我深感責任的重大和使命的不違。雖然條件艱苦,但路邊的生活設施卻也齊全、繁多。飯店、旅社、超市甚至娛樂場所比比皆是,這些也體現了玉樹人民安寧自足的生活狀態。我有了些許感動和安慰。
走進竣工的“第二完小”和“第二幼兒園”,這里瑯瑯的讀書聲和孩子歡快的嬉鬧聲讓我提前感受到了高原春天的氣息。樓宇整齊而堅固,教室明亮而溫暖,操場寬闊而平坦,學生認真而滿足,教師嚴肅而細致……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來之不易的希望正在這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升騰。孩子無邪的笑臉能讓冰霜無痕、災難不侵。他們就是以后新玉樹的小主人,長大后就是新玉樹騰飛的領軍者,從他們身上能更多地看到藏民族憨直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一路走來,玉樹最醒目、最漂亮的是學校和醫院。我居住過的“著名的”尼瑪校長的“新玉樹八一孤兒學校”更是煥然一新、設備齊全。這些都體現了關愛民生的重建主導思想。黨政機關還都在簡陋的板房里辦公,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也正是為群眾當好公仆的一貫作風。我們住在玉樹縣民政局的板房里,比起第一次到訪這個基層民政局,這里的辦公環境有了很大改觀。雖然還是那樣的辛苦和繁雜,但大家的工作熱情一如既往地高漲,依舊樂觀豁達。在藏區做民政工作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要忍受高海拔的惡劣自然環境,還要堅守一心為民的工作職責,更要深入基層去體察民情。尤其大災過后,那種不懈的堅持和耐心的說服處處彰顯民族團結的決心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我們的工作和民政工作息息相關、相輔相成,所以更能體會他們的不易和繁瑣,更加佩服他們的勇氣和敬業。
兩天的考察工作短暫而忙碌。大家都憐惜我一個女孩子上高原的難處。雖然我也因為高原反應畏懼過、輾轉難眠過,可看到玉樹的春天來得那么遲,了解到重建工作任重而道遠,體會到一線工作者的困苦,感悟到新的希望正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天破土而出時,一切的不適應都在此刻釋然了。玉樹的早春比往年來得更晚一些,但玉樹的春雪分明給了草原展綠的滋潤,玉樹的陽光分明給了大山解凍的溫暖,玉樹的雄鷹分明給了夢想翱翔的機遇,玉樹孩子們的不諳世事、開朗無畏分明給了大家更清晰、更高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