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報紙開天窗,在現在的媒體人眼里,應該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才有的事。至少新聞史的教科書上是這樣寫的:國民黨統治時期,報紙要通過國民黨政府的新聞檢查,通不過的新聞和文章就得拿下,報紙在被抽掉的新聞或者文章之處不加填補,故意留出空白,以示抗議,這就叫“開天窗”。
的確,由于國民黨時期才有新聞檢查這回事,所以,報紙通不過檢查,才可能開天窗。辦報紙,是需要成本的,版面,尤其是有影響的大報,版面就是錢,開天窗空著,意味著錢就沒了,如果不是故意表示抗議,斷然不會這么干。更早,在國民黨當家之前,北洋的武人們,對于報紙大抵管不了。實在被罵得受不了了,就派警察把報館封了。人家換個地方接著開,武夫們一點招都沒有。最蠻橫的,像張作霖、張宗昌這樣的“胡子”,就抓記者殺頭,好像也不怎樣頂事。記者躲到你管不到的地方,大不了進租界,罵街依舊。
國民黨剛上臺的時候,報人還是習慣硬頂。蔣介石說,他有一百萬軍隊,《申報》老板史量才說,他有不止一百萬的讀者。后來,史老板莫名其妙地遭遇了槍子,被打成了篩子。此后的報人乖了,新聞檢查官也上任了。報人偶爾有點脾氣,就開天窗。
不過,開天窗這種事,細究起來,在中國,其實是國民黨人開的頭。晚清那陣兒,國民黨人曾經有過很多別的名字,但人們都叫他們為革命黨。當年的革命黨人,自打辦《蘇報》的章太炎和鄒容起,就是辦報的好手。南方的朱執信、胡漢民、汪精衛、戴季陶、詹大悲,還有成了蔣介石文膽的陳布雷,北方的于右任、景梅九,都是行家里手。
那個時候辦報紙的人,都是寫稿、采新聞、編輯、印刷、發行一把抓。窮,雇不起人,所有的事都包辦了。實在采不到新聞,就自己編“獨家電訊”,再不就連夜通宵趕一篇稿子填上。最極端的如陳獨秀當年(也是一個革命黨)辦《安徽俗話報》,一個人包攬從寫到發行所有事情,忙到虱子多得從腦袋上往下掉。
《國風日報》在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一份報紙,經常窮得揭不開鍋,需要敲朋友的竹杠,才能辦下去。可是辦著辦著,也許是由于原先在日本學軍事的革命黨人,如吳祿貞、藍天蔚、閻錫山等人,都在新軍里做了高官,革命黨人可以去打秋風,也許是報紙的銷路有了改進,反正辦報的人,有錢了。寫稿子也好,開編輯會議也好,都進了八大胡同,一邊叫局,讓美人陪著,一邊做。
辛亥年廣州起義失敗,革命黨人都很灰,可是冷不丁武昌起義爆發,大家一下子跟打了嗎啡似的,陡然興奮起來。《國風日報》馬上把這消息用二號字排出來,用號外推出,逼得大清國北京的警察,不得不出來干涉,不準報紙刊登跟武昌有關的消息。第二天,《國風日報》開了頭版一整版的天窗,只印了一行字:“本報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閱者恕之。”這一下,京城更亂,人心惶惶。都以為肯定革命黨人大勝,清軍完了,否則怎么可能空了一整版。警察沒辦法,只好央求報館,該登什么登什么吧,只要不是明顯的謠言就行。
(牛曉燕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