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義 劉春玉
延安市慈善協會2002年成立,在慈善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可謂功不可沒。近幾年,協會募集資金已從初創前幾年所占30%上升到90%,其中民營企業家捐款又占到絕大部分,成為慈善事業的一支生力軍和開展慈善救助的主體。一批先富起來、有社會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家,像王西林、張平、賀明珠、高云峰、龐永寧、趙玉科、姜良東、紀斗貴等,在慈善事業中率先垂范,積極發揮著領先、示范和模范作用。他們參與慈善事業時間之長、捐款數額之多、社會影響之大、聲望榮譽之高,在延安都是有目共睹的。
多年來的實踐使我們認識到,社會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會參與,尤其需要富人先樹典型,堅持走企業與慈善攜手、公益與效益雙贏的路子,只有這樣,慈善資源才會充分得到挖掘,慈善事業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
一、弘揚慈善理念,增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
慈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開展慈善事業,首先遇到的是資金問題。僅僅靠政府給項目、給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做好勸募工作,重點要放在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我們通過發放《致民營企業家的一封信》、登門面對面進行交流采訪、在媒體宣傳企業參與慈善的典型人物和事跡等多種形式,使他們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具備慈善意識是當代公民——特別是民營企業家的必備條件。在交流座談中我們了解到:這些熱心于慈善事業的民營企業家幾乎都有著共同的人生經歷,他們大都出身于貧苦家庭。貧寒的家境和苦難的童年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又給了他們施展才能的良好機遇,致富思源的感恩之心和回報家鄉、回報社會的強烈愿望便油然而生。加之,他們又具備了幫助別人的經濟實力,因此,通過參與慈善事業來展示自己的愛心并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成了他們主要的、必然的選擇。就延安市區而言,參與慈善的企業所占比重很小,大部分企業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觀念還不夠強,但他們并非都是“為富不仁”的“葛朗臺”,這就需要慈善組織去動員、去激發、去營造,從而拉近企業與貧困弱勢群體的距離,使企業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來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
二、創新募集方式,保障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持續性
在初期募集中,往往遇到這種情況:企業家踴躍捐款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而所投的慈善項目要運作幾年,以致這筆款項放在慈善協會只能產生微薄利息,而企業家又苦于經營資本不足而影響發展?;谶@樣的實際,我們創新工作思路,更好地調動企業家的慈善積極性,把企業家零散性的、隨意性的、不固定性的、方向不確定性的捐款加以資源整合,既使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的愿望得以充分實現,又為慈善事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通過陜西雙翼公司董事長高云峰第一個設立冠名慈善基金的實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冠名慈善基金管理辦法,得到了企業家的肯定和歡迎,為企業家實現慈善抱負、承擔社會責任、提升社會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使慈善資金有了保證,保障了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目前已有22家市內和省外民營企業設立冠名慈善基金共計7450萬元,實現了慈善資源擁有者和慈善資源開發者和諧共贏、良性互動的可喜局面。
三、加大宣傳力度,激發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
為了給企業營造良好的慈善環境,我們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各種傳媒的作用,對企業所從事的慈善活動進行及時、準確的宣傳報道;每年在“人大”、“政協”兩會期間,編印出版圖文并茂的慈善會刊和??娼榻B企業家的慈善風采;對一些企業家參與的重大慈善活動,組織專題播放、報道或出專頁、??麄鳎瑯O大地提高了民營企業家作為慈善家的知名度。
在廣泛宣傳的同時,我們注意樹立典型,授予各種榮譽,為參與慈善事業的企業家樹碑立傳,使他們的善行義舉永遠載入慈善事業的史冊,在全社會廣為傳頌。慈善協會接收的所有捐贈,一律載入《延安慈善功德簿》;對捐助5萬元以上的企業和1萬元以上的個人,頒發榮譽牌匾,以作永久留念;對捐贈價值50萬元以上建筑設施或水、電、路設施的企業,在建筑物或設備上為捐贈企業鐫名留念,還可以捐贈企業名稱命名;對為慈善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領導人,分別授予“圣地慈善功勛人物”、“圣地慈善突出貢獻人物”和“榮譽會長”等,收入《圣地慈善人物譜》,以傳記的形式昭示后人;對于參加單項慈善活動或重點慈善項目的個人,分別授予單項榮譽予以褒獎,如“慈善助學之星”、“重陽敬老之星”等;對于典型人物事跡,出版《慈愛放歌》、《慈善詩書集》等專集予以宣傳;對于為慈善事業做出貢獻的企業家,我們在表彰獎勵的同時,還積極推薦上報參評中央、省獎勵。2005年以來,經我會推薦,已有21名企業家和3個企業先后榮獲“中華慈善獎”、“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突出貢獻企業獎”、“三秦慈善獎”、“陜西十大慈善人物”、“2010陜西愛心企業”等多項殊榮,使這些企業家在全省、全國揚名,讓他們充分體會到社會的尊重和人生價值的升華。同時,通過他們的體驗和感受,把快樂的價值傳遞給更多的人,激發更多的人參與慈善、奉獻愛心、得到快樂、實現人生的價值。
四、竭誠搞好服務營造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便利性
慈善機構為企業搞好服務,關鍵是要充分尊重企業家的意愿,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與企業建立起一種和諧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救助對象按照企業家的意愿去選擇;慈善捐款的使用按照企業家的意愿去安排;企業回報家鄉和響應政府號召幫扶貧困村均視為慈善公益事業。企業沒有通過慈善機構自行從事扶貧幫困活動,經確認屬慈善行為的,協會出具捐贈發票和捐款證書;為企業分憂解愁,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滿足企業在形象宣傳上的意愿,一些重要慈善活動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爭取市領導親自參加,給企業頒發榮譽牌匾;與企業攜手打造品牌廣告,共同實施慈善“雙贏”項目等。正由于為企業提供了許多便利,使企業參與慈善的形式越來越多、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參與慈善的企業就會越多,慈善救助的源頭活水就越強勁。
五、提升慈善公信,解除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疑慮性
一個慈善組織是否有公信力,關鍵是它管理是否嚴格、運作是否透明、監督是否完善。我們在與民營企業攜手合作中,尤其重視公信力建設。首先,從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從制度上確保慈善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先后制定了《財務制度》、《慈善資金物資募集、使用、管理辦法》、《慈善冠名基金管理辦法》、《慈善項目實施程序細則》、《慈善對象推薦審核、公示制度》等規章制度,保證了慈善資金、物資的安全使用和慈善項目的規范運作,把企業所有捐款捐物用到了他們所希望用到的地方,傳遞了他們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贏得了捐贈者與受助人的贊揚。其次,慈善項目運作公開、透明,確立慈善機構在企業與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和地位。實施救助項目時邀請企業家親自參加發放,和救助對象面對面交流溝通,使企業家對慈善的認同感和信任感大大增強。第三,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在年終慈善會刊上,向企業和社會公布每一筆捐款來源、數額、用途;組織力量以實地察看、回訪、座談等形式對項目運作、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年終向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提供財務報告;主動約請審計部門對企業捐贈款物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由于慈善公信力的增強,大大解除了企業家的后顧之憂,使他們更加放心地參與慈善活動。
讓更多的企業和有識之士履行社會責任并自覺參與慈善公益事業,這始終是慈善組織的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我們計劃在今后五年內,全市500多家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參與慈善捐贈的比重,爭取由現在的7%提高到14%左右,慈善冠名基金爭取達到2億元。這樣,我們的工作就會更加主動,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中的補充作用也就會日益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