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麗
歷史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因各種政治訴求被后世改寫,而某些財務報表卻在證據確鑿的當下因灰色利益被肆意整容。欺詐比敘述事實需要更多的技術含量,掩蓋一個謊言需要炮制更多的謊言,這便是財務欺詐產生的毒品效應。在“美妙”的數字營造出投資者感觀幻覺的同時,身陷其中的上市公司同樣沉醉不能自拔。正如沃淪·巴菲特所言“我實在難以忍受另一次手術,但你是否可以考慮把我的X光片給補一補”。
在資本市場讓人目瞪口呆的財務欺詐手段背后,普通投資者是否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新近翻譯出版,美國著名財務打假先鋒霍華德M.施利特、杰里米·皮勒所著的《財務詭計》第3版,全面審視了三大財務報表及其他輔助會計信息的欺詐手段,通過報表間勾稽制衡關系及內在邏輯定理,為投資者依循數字軌跡發現和揭露財務騙術提供了整體思路與方法,并幫助投資者煉就火眼金睛,捕捉上市公司造假信號及經營危機。
作者首先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對滋生財務欺詐的制度環境和市場土壤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參照政治領域中“三權分治”的分權制衡模式徹底整治公司造假的不良環境。書中指出,如果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或監督不足,就會給財務欺詐提供肥沃的滋生土壤。比如,事實上的家族企業、與獨立董事或執業審計師存在不當利益勾連情況的企業等,都是發生財務欺詐的高危地帶。
書中同時指出,任何財務欺詐都出于或明顯或隱晦的利益訴求。例如,華爾街為上市公司提供的財務指導數據、投資者每股收益持續增長預期、董事會對公司管理層的年度考核指標、不適當的考評薪酬體系,以及貸款銀行對財務指標安全性的考核等,都會成為誘發公司管理層財務造假的動因。以書中財務欺詐“最無恥獎”的幾個明星獲獎公司為例:美國安然公司、美國世界通信公司、美國泰科國際有限公司、美國訊寶科技公司,他們財務欺詐手法及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均是為達到不可告人的利益目的服務的。
該書從第二篇開始,詳細闡述了失信公司是如何通過操控三大財務報表及核心指標,歪曲公司真實財務及經營狀況、掩飾危機的。從財務理論、方法、案例、破偽之術、信號提示等幾個方面把專業復雜的財務難題講述得生動明晰。
在對上市公司現金流量表的造假欺詐分析中,作者打破了人們固有的現金流量表難以造假的認知錯覺。上市公司通過調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現金流量、融資活動現金流量等內部數據結構,美化經營現金流量,從而掩蓋公司主營業務現金流枯竭,僅能依靠投融資等非經營性渠道彌補現金流的尷尬窘境。
企業通過收購或處置業務來改善公司經營領域或業務鏈條,是現代企業基于戰略發展的正常選擇,但某些上市公司卻看到其中潛藏的巨大報表操縱空間。比如通過并購其他企業,做大投資現金流出,而將被并購企業的經營收入納入企業經營現金流入的范圍,從而掩蓋公司主業衰竭、營運能力下降的事實。甚至收購公司要求即將被收購的公司停止記錄營業收入,待成功收購后,由收購方計入營業收入。對于頻繁實行兼并轉合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密切關注該類業務的相關性、合理性及背后隱藏的財務陷阱。
亂用會計估計,是上市公司操縱財務報表的另一大“法寶”。例如,變更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及折舊計算方法,人為加速或減緩資產的費用化速度,實現一個理想的當期費用,該方法對于重型上市公司的利潤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些同樣也是提醒消費者關注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營業收入難以涵蓋營業支出的預警信號。
書中共揭示了財務欺詐的13大騙術44種手段,投資者在掌握基本的財務常識之后,用心分析上市公司的各種相關資料,彼此輔證,運用書中的方法不難識破上市公司的報表七十二變。
該書所示的例證均來自美國上市公司的現實案例,盡管語言表述同中國現行的會計準則略有差異,但其原理完全一致。看懂財務報表、善用財務報表是中國廣大投資者急需惡補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