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走進崇陽,記者感受到特色產業發展的強勁氣勢,處處散發著現代農業的活力。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寶地都生長著財富。
崇陽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始名崇陽。舊志謂其“四周崇山環繞、中土平衍,儼如天城”。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域縣情并沒有束縛其發展現代農業的腳步。近幾年,崇陽緊緊圍繞建設“畜牧大縣”的目標,引進大型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肉鴨產業,走出了一條“以品牌企業為龍頭,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為基礎,以‘公司+農戶模式為紐帶”的現代畜牧業發展之路,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據了解,目前全縣已建成肉鴨養殖小區97個、標準鴨棚1200棟,其中年出籠肉鴨2萬羽以上的農戶364戶,年出籠10萬羽以上的養殖小區33個,預計今年肉鴨出欄1200到1500萬羽。
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畜牧業雖是崇陽的傳統產業,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和基礎優勢。但由于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長期以來較大規模的標準化基地和養殖小區不多,養殖戶基本都是自己散養,規模較小,銷售困難,效益一直不好。
“推進農業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趨勢。”崇陽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毛秀君說。為了發展肉鴨產業,崇陽把視角瞄準在組建龍頭企業上。緊緊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武漢城市圈實施億只肉鴨工程,帶動全省肉鴨產業快速健康發展”這一歷史機遇,引進武漢市漢口精武食品工業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口精武公司”)到崇陽投資建設,希望依托資源優勢,把崇陽建成湖北億只肉鴨工程的核心基地。
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縣肉鴨規模不斷擴大。已建成投入使用的5個配套設施有5萬套父母代種鴨的種鴨場、年供2000萬只鴨苗的孵化場、年屠宰5000萬只肉鴨的屠宰加工廠、兩個1500噸速凍冷庫和20萬噸飼料加工廠。此外,正在加緊建設的3個項目有2400萬件鴨肉快餐方便食品加工廠、5萬噸西式鴨產品加工廠和10萬噸鴨熟食制品廠。這些都為打造全產業鏈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漢口精武公司在當地推行 “公司+農戶”“寄養”養殖模式,由公司與鴨農簽訂產銷合同,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雛、供料、防疫、用藥和回收,農戶只負責建標準鴨棚和飼養。隨著放養模式的逐步成熟和農民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鴨農的養殖效益得以顯現。全縣1000戶養殖戶單羽平均毛利達2.5元。住在桂花泉鎮程家口小區的曾照道告訴記者,他的第3批肉鴨單只毛利達到3.06元,6個標準棚放養量8000只,扣掉利息、藥品、飼料、鴨苗等費用,毛利為2.29萬元,純利在2萬元以上。
合力打造“中國鴨都”
為了發展肉鴨產業,崇陽縣成立了鴨產業發展辦公室及工作專班,并出臺了《關于加快鴨產業發展的意見》,在政策、技術等方面提供幫助,促使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建設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政策優惠,激勵產業快速發展。崇陽縣政府分管農業的副縣長石峰介紹說,縣里提出優惠政策激勵廣大農民。一是確定訂單養殖模式,確保鴨農效益。按照“公司+農戶”模式,保證每只肉鴨至少1.5元以上的利潤。二是擔保融資,扶持鴨農生產。凡與漢口精武公司簽訂了合同的農戶,由公司提供擔保貸款,保障充足的生產資金。三是以獎代補,采取先建后補的獎勵方式,鼓勵農戶搭建鴨棚,飼養肉鴨。凡驗收合格的鴨棚,按建筑面積每平米25元的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村集體建筑面積每平方米125元;對年出籠在10萬只以上的養殖小區,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一次性再獎勵10元。
技術培訓,支撐產業有序發展。縣里圍繞肉鴨產業化建設,成立了專家服務小組,全程進行服務和指導。開通“農技110”畜牧專家服務熱線,提供24小時咨詢,推介養殖小區建設經驗,推廣科學養殖技術,幫助養殖戶進行疫病防控。另外多次聘請省內外專家舉辦肉鴨養殖技術培訓班,使養殖戶逐步接受了“公司+農戶”這一新型養殖形式和“五統一”放養模式。從運行情況看,肉鴨成活率高,生長快,是一個能讓農民快速脫貧致富的好產業。
規范管理,加快產業良性發展。為了搞好鴨棚建設,各鄉鎮專班人員走村串戶,反復勘查遴選出水、電、路及環保等基礎條件好的宜建地域154個,可建標準鴨棚1100棟。疫病防控是肉鴨養殖的關鍵環節,全縣養殖小區普遍開展“兩規范、一加強”爭創活動,要求飼養員做到“把四關”、“五嚴禁”和“十到位”。實行放養前的聯合檢查驗收,對休棚期后沒有達到放養條件的、沒有嚴格進行消毒滅源的小區堅決取消放養資格。
加強服務,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縣里成立工作專班,及時搞好協調服務。在種鴨場、孵化廠及產業配套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協調建設土地征用、拆遷、建設及融資等難題,確保工程建設進度。
據了解,漢口精武公司預計在2015年前實現常規存欄肉鴨800—900萬只,年出欄6—7批,年飼養肉鴨5400萬只,年屠宰肉鴨5000萬只。并在此基礎上,拓寬產業鏈,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開發肉鴨深加工產品,加工鴨肉方便面。以鴨為標志,建成鴨產業文化城綜合辦公大樓、鴨產業文化廣場、鴨產業研發中心及鴨產業展示觀光園區等。把崇陽縣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國鴨都”。
急需金融保險支持
從長遠來看,肉鴨產業的發展將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據統計,產品銷售收入可達50億元,增加財政收入過億元。農戶每養一只鴨子,毛利潤2-2.5元,純利潤1.5-2元,農戶每年可獲純利潤1億元,全縣人均增收200元。另外,該項目將帶動3000多戶農民發展養殖業,增加就業機會8000多個,使當地運輸業年增加產值約6000萬元,每年就地消化糧食副產品20萬噸,可增加糧食加工產業收入。生產優質有機肥4萬噸,能有效改善種植環境,提高土壤肥力,為種植業提供優質的有機肥料。
肉鴨項目規模大、鏈條完整,是一個富民惠民的大產業,盡管崇陽縣已經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其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崇陽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基礎實力薄弱的山區縣,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短期內投入較大的資金量,壓力非常大。同時,漢口精武公司堅持從源頭到終端打造全產業鏈,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大,配套流動資金需求量也較大,融資方面比較困難;另外,目前基層涉農信貸機構(如農村信用聯社、郵政儲蓄銀行)對養殖戶的小額貸款額度通常為5萬元,而且抵押手續嚴格,貸款利息較高,這嚴重影響養殖戶的擴大生產,因此,如何提高養殖農戶的貸款額度關系著鴨產業的發展規模。目前崇陽縣在財政方面遇到的困難,尋找相關部門的政策扶持或許是一條有效途徑。在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和農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疫病,為了讓農戶放心,采取“公司+農戶”和拉長產業鏈頭來減少市場風險,但畜牧業的疫病風險較大,目前一些畜牧業相對發達的省份已經開設了養殖商業保險的險種,崇陽縣正在積極探索,效仿其他地方,利用這種方式幫助農戶規避養殖疫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