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潔
市場熱點轉化之快總是有力量把你的眼球從這邊吸引到那邊,就如同最近的豆類行情,不在沉默中滅亡,果然就在沉默中爆發了。
問題是,當眼球被吸引過來后,我們應當如何去做,目前究竟是在這個機會的初段、中段還是末段,判定這個很關鍵,關系到你投入資金是否會有產出進而是否會有風險的可能。
事實上,當我們的眼球被吸引過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已經正處于一個機會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壞也壞不到哪里去的時段。所以很顯然,豆類上漲的機會已經遠離了暴利空間,目前最大的可能在中段與末段之間。
是否還有投資價值需要我們了解近期的天氣狀況,因為農產品研究的關鍵是單產,而單產靠的恰恰就是天氣。
目前陳豆價格已經接近08年7月的歷史高位,歷史性的干旱降低了大豆產量的預期,但隨著持倉量接近歷史記錄,顯然有部分短買的多頭已經開始去兌現一部分利潤了。如果天氣在7月底、8月初出現改善,短缺的預測將會得到緩解。所以豆類價格是否還有繼續上漲的空間仍要看未來的天氣。
對豆類市場而言,上揚最大的威脅目前來看來自于降雨,當然雨量多少仍然是關鍵,對于大豆而言,開花期高溫少雨的天氣直接影響單產,如果未來天氣可以改善,土壤情形能夠快速恢復正常,保證大豆灌漿所需的水分,那么大豆單產存在改善的變數將增大。
顯然,最新的天氣預報希望配合這個預期,但分析后不難發現很難達到我們所期望的降雨水平,本周末中西部地區的愛荷華州和伊利諾州這兩個產量最大同時又最缺水的主產州有望迎來降水,降水天氣有可能會持續至本周日,之后天氣就將好轉,也就是說降雨的力度依然無法完全滿足當下干旱的需求。
而歐洲天氣預報系統預報了下星期晚些時候高氣壓極可能會重新控制中西部廣大地區,如果這樣推算,到7月26日以前旱情得到緩解的可能將微乎其微,雖然從技術上來看,價格傾向于回調趨勢,但是天氣上看,升水還會重歸市場。以往的旱情出現的幾年,市場在7月的波動率極高,大漲大跌頻繁出現,今年也將如此。
從庫存報告上我們也能得到佐證,我們認為大豆的庫存報告和玉米相比更為利多,1.3億蒲式耳的大豆庫存水平從歷史角度來看是一個如履薄冰的庫存數據,其他各國如果出現任何突發的進口需求增加,美國將面臨著大豆被用竭的局面。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大豆庫存報告仍然會支持此輪豆類行情持續下去。
熟悉大豆這個品種的投資者,應該知道大豆是典型的“8月”控。早在1989年,因為8月天氣情況惡化,單產跌至趨勢單產的92.7%,導致價格飚升;同樣在1992年8月,也是因為天氣好轉,產量卻創了記錄,令價格應聲而落。所以現在衡量大豆產量還太早,因為7月底、8月初的天氣情況還不確定。如果降雨在那時回歸,則業界對大豆的產量的中線預測將發生天翻地覆般的變化。
所以天有不測風云,判定行情的標準本身就是個變量,這就需要我們嘗試去預測哪個可能性更大,相對而言,筆者認為明春豆類的供求平衡仍難寬松,因此不要刻意猜頂,在輕倉持單的同時密切注意天氣變化,以免受到劇烈震蕩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