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
摘要:城市濕地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城市發展和人口膨脹卻使城市濕地的面積不斷減少。文章通過對城市濕地概念及意義的研究,明確城市濕地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并試圖通過分析西雅圖梅根奈森公園的濕地再造與重建策略,為城市濕地再造與重建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城市濕地 再造與重建 梅根奈森公園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137-01
1971年,《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的簽署促使人類開始關注全球濕地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那些曾經因人類活動和城市發展喪失的重要濕地,也逐漸被再造與重建,并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
1 濕地與城市濕地的概念及意義
根據《濕地公約》,濕地是指自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
城市濕地則是指城市區域之內的海岸與河口、河岸、潛水湖沼、水源保護區、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具有水陸過渡性質的生態系統[1],在恢復健康的城市水循環、提供良好的動植物棲息地、調節城市區域氣候以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下文以西雅圖的梅根奈森公園(MagnusonPark)為例,分析其在濕地再造與重建項目中的方法與手段。
2 梅根奈森公園的濕地再造與重建
2.1濕地恢復與重建的項目背景
在歐洲人定居西雅圖前,位于華盛頓湖西岸的梅根奈森公園被濕地、赤楊林和冷杉林所覆蓋,是類型豐富的野生動物棲息地。19世紀80年代后,歐洲人對該地區的開發致使原有的小溪干涸,芒德湖也萎縮成小池塘。隨后,美國海軍基地的建設徹底改變了該地區的景觀面貌,超過60%的地面被鋪砌為跑道和車行道,而芒德湖則被完全填埋[2]。
直至20世紀70年代,在參議員梅根奈森(WarrenG.Magnuson)的努力下,幾近成為郡縣機場的海軍基地才作為公園用地被保留下來。但地勢平坦、土壤板結、排水不暢的現狀卻給公園的重建帶來了不少難題。面對這一現狀,西雅圖公園與康樂局制定了有效的分期改造計劃,力圖用濕地的再造與重建修復公園的生態環境。
2.2濕地的再造與重建策略
按照梅根奈森公園的分期改造計劃,二、三期改造工程是將面積約18.6萬平方米的已鋪砌地面轉變為開放的運動場地、濕地、池塘和步行道路。設計團隊通過重建地形、水體恢復和植被管理將公園南部及東部地塊改造豐富的濕地群落,并結合雨水徑流的管理實現華盛頓湖的保育。
2.2.1重建場地地形
公園分期改造計劃將運動場地設置于公園的西部和北部,加之公園所在地區的排水方向是由西至東排入華盛頓湖,因此,公園南部成為再造濕地的最佳位置。但濕地的再造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平均坡度僅為1%的梅根奈森公園內。在進行地質分析和環境影響評估之后,生態學家建議通過重建場地地形,構筑濕地所需的空間結構。
依據方案,公園南部需要在維護濕地基底穩定和濕地面積的基礎上,模擬旱生、沼澤、淺水、深水的濕地生境序列,并通過堤、灣、洲、島增加濕地生境邊緣。于是,設計團隊在移除該區域的鋪砌材料后,挖掘了數個大小、形狀及深度不一的人工池塘和濕地,并將挖掘時的廢棄土壤用于運動場地的平整和小山丘及臺地的建造。而名為“湖岸池塘”的三期改造工程也延續了二期采用的改造方法,在臨近華盛頓湖的地塊挖掘了數個形態各異的池塘及濕地,創造出擁有豐富地形和地貌的區域。
2.2.2利用雨水徑流作為濕地水源
數年來,周邊社區和公園內的雨水徑流皆是通過地下雨水管網直接排入華盛頓湖。未經處理的雨水徑流不僅污染了湖水,它的流失更是導致公園內原有濕地干涸的主要原因之一。經過討論,設計團隊認為養護濕地的關鍵是尋求穩定的水源。因此,在參照公園地形的基礎上,設計團隊選定了運動場地、停車場和道路以及臨近社區作為主要的濕地水源。通過鋪設可滲透的人工合成草皮和合理的坡度設計將運動場地和停車場及道路的雨水徑流引入濕地。而公園西側位于高地的社區也是濕地的重要水源之一,社區內已凈化的雨水通過地下管道被排進入口濕地。
2.2.3通過植被管理,再造城市濕地棲息地
海軍基地的建設造成了公園內的棲息地,尤其是濕地棲息地的劣化、破碎和喪失。為再造生機盎然的濕地棲息地,公園采用了移除入侵及病害植被,引種本土植物的植被管理手段。
公園植被分析報告表明雜草和入侵植物是濕地棲息地劣化的因素之一。設計團隊移除了公園內的喜馬拉雅黑莓、金雀花、鉆天楊、千屈菜等雜草及入侵植物,把不會發芽的枝條堆砌成為野生動物棲息場所,并用本土植物替換非本土和入侵植物。對于病害植物,則盡量在八月至次年二月之間移除和替換,避免干擾野生動物的繁殖。除了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場所之外,病害喬木還可作為水中沉樹放置于濕地中,為魚類和兩棲動物創造出層次多變的棲息場所[3]。而在引種本土植物時,設計團隊按照微氣候和水文條件選擇每個濕地的植物種類,并對其進行為期三年的跟蹤養護。
3 結語
根據西雅圖公園與康樂局2011年的濕地監測報告,梅根奈森公園內恢復與重建的濕地群落保持了由西至東的水流模式,維持了較高的水體覆蓋率,水質也有顯著改善;新植的本土植物約有80%存活;昆蟲、水禽、鳥類和兩棲動物的種類和種群數量有所增加。目前,梅根奈森公園四期改造工程——濕地水源保護項目正在規劃設計中,預計將于2013年竣工。屆時,梅根奈森公園的濕地群落將發揮更大的生態功能,為城市濕地的再造與重建提供真實可行的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4):555-560.
[2] OtakInc,FinalWetlandCompensationPlanforMagnusonParkPhase2Development[R].Washington,Seattle,2007.
[3] Sheldon&AssociatesInc,VegetationTreatmenttypesbyZoneandManagementArea[R].Washington,Seattl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