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禮恭 劉黎明 張新
摘要:本文簡要闡述了福島事故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安全行動計劃草案的12項內容。介紹了福島核事故后我國為提升核安全水平采取的各類措施,并進一步探究了其與IAEA核安全行動計劃的一致性。
關鍵詞:IAEA 核安全 行動計劃 福島
中圖分類號:X9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0(b)-0139-02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安全行動計劃是在日本福島核事故背景下,“為鞏固全球核安全框架而確定的一個工作安排”,從而提高世界范圍的核安全和應急水平,加強對人類和環境的輻射防護。2011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召開部長級核安全大會并通過大會宣言,國際原子能機構秘書處根據這份宣言和各工作組會議的建議,制訂了《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全行動計劃(草案)》(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供成員國磋商。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會議2011年9月13日審議并通過了該行動計劃。與此同時,國內相關機構和組織為應對福島后中國核能發展和核安全領域的新挑戰而積極響應,及時推進一系列旨在提升核安全、保障核能安全高效發展的新舉措。
1 IAEA核安全行動計劃草案
IAEA核安全行動計劃草案共涉及如下12條具體行動及其子項行動:(1)鑒于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安全評價,旨在基于事故后經驗對核電廠安全薄弱點進行評價。(2)同行評審,旨在加強IAEA同行評審以最大程度有利于成員國。(3)應急準備和響應,旨在加強應急準備和響應。(4)國家管理機構,旨在提高國家管理機構效能。(5)運營組織,旨在加強運營組織對核安全的敬畏。(6)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標準,旨在審查和加強IAEA安全標準并提升其執行情況。(7)國際法律體制,旨在提升國際法律體制效能。(8)成員國核電發展計劃,旨在推動成員國新核能計劃所需基礎設施的發展。(9)在建容量,旨在擴大并維持在建容量。(10)保護公眾和環境免受電離輻射,旨在確保當前的保護能使公眾和環境在核應急后免受電離輻射。(11)交流與信息發布,旨在提升交流的透明度和效率并完善信息發布流程。(12)研究與開發,旨在有效利用研究與開發技術和成果。
2 福島后國內核安全改進措施
2.1對國內運行、在建電廠的安全檢查
福島事故后由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中國地震局牽頭的全國核安全大檢查工作迅速展開。檢查團分為三個關注不同領域的檢查小組,嚴格按照我國最新核安全法規標準,并參照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實踐,對核電廠防洪抗震能力、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環境監測和應急體系是否有效等11個領域進行綜合檢查。該次開展的核電安全檢查是福島核事故為全球核電安全敲響警鐘后采取的積極行動,一方面是要確保我國核電站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要為下一步核電發展做好準備,確保我國核電未來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上述行動計劃草案第1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2國內積極參與同行評審
WANO聯合了世界上所有的核電運營企業,其唯一的任務就是幫助協會成員達到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高標準。WANO計劃的核心是進行同行評審——由協會其他成員派出的獨立核電專家團對核電站的運行作出深入而客觀的分析。福島后WANO同行評審的范圍可能擴大,在目前將運行電廠運行評價作為重點的基礎上,加入應急準備和事故管理評價。福島后對于是否應將設計問題加入同行評審之中,這一問題還有待討論。目前,WANO同行評審不包括完整的設計審核,但可在評審過程中提出一些設計問題。未來,同行評審的頻率也須繼續討論,目前每座核電站每六年進行一次同行評審的頻率有望得到提高。
2012年3月23日,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和中國核能行業協會(CNEA)對大亞灣核電基地六臺運行機組的聯合同行評審活動正式結束。在當天舉行的評審閉幕儀式上,評審團專家介紹了各個領域的評估結果,對評審工作進行了總結。這是大亞灣核電基地建立以來接受的最大規模的同行評審活動,也是“3·11”福島核事故后WANO在亞洲開展的第一次同行評審。評審團按照WANO同行評審流程,采取電廠檢查、現場觀察、人員訪談和文件與記錄審查等方式,對大亞灣、嶺澳核電站的6臺運行機組的10個功能領域和7個交叉領域開展了評審。評審結果對提高大亞灣核電基地在運機組安全運行水平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2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3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在福島核事故之后,社會公眾對核能和核技術發展更加敏感,而快速發展的核能事業、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也對國家核應急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2012年4月6日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五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重點審議了《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同時對《國家核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主要在完善法規標準體系、推進基礎建設、開展科技研發、加強培訓演練等方面,對新時期核應急工作實施總體布局。國家核應急協調委在該次會議上表示,中國將實施好《國家核應急預案》和《國家核應急工作“十二五”規劃》,加強核應急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抵御核事故風險和應對各類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能力。會上還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組成單位及其成員的通知》,根據通知要求,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增加了成員單位,由原來的18個增加到24個;設立省級核應急組織的省份由12個增加到了16個,我國核應急組織機構和三級核應急體系進一步完善。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3、10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4加強監管機構建設
在2011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會議(以下簡稱“核與輻射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編制擴編,環保部將進一步健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制度,推動《核安全法》和《電磁輻射管理條例》盡早出臺。按相關統計,核安全監管系統將由2008年的300人擴充到1000多人。核安全監管人員的擴編,在一定程度上可大大緩解核電安全監管人手不足的問題。負責核安全與輻射安全監管的行政機構也由原來的一個司變成三個司,對相關業務進行了細化和深化。人員的擴編、機構的調整都將使今后的監管工作更加細致和高效,核電機組的監管能力將因此大大提高。同時在今年召開的第二屆核安全峰會上胡錦濤主席講話也強調了要強化核安全能力建設,承擔核安全國家責任。要建立健全核安全法律和監管體系,強化核應急隊伍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人員培訓,為加強核安全提供制度保障,為應對緊急事態提供機制保障,為提高核安全水平提供技術保障,為增強核安全能力提供人力資源保障。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4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5福島改進項
福島事故后,為考慮國內電廠防范極端自然災害以及次生災害疊加對電廠的安全風險,根據福島經驗反饋,結合國內核電技術路線,國家核安全局正在組織力量提出一系列的旨在提升電廠安全性的通用改進技術要求,國家核安全局編制和頒布了《福島事故后,我國核電廠通用改進技術要求》,也是全世界唯一率先針對核電廠提出具體改進措施的國家。該技術要求內容包括核電廠防洪能力改進技術要求、應急補水及相關設備技術要求、移動電源及設置的技術要求等8部分內容。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6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6核電發展規劃和核安全規劃
按照2011年3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要求,我國核設施要進行全面安全檢查,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在《核安全規劃》批準之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經請示有關方面,環境保護部(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編制了《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對我國“十二五”期間及未來十年核安全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是我國未來核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了未來我國核安全的總體目標、工作的基本原則、統籌了9項重點任務、5項重點工程、8項保障措施。內容涵蓋核電廠、研究堆、燃料循環、核技術利用、核安全設備、鈾礦冶、早期核設施退役治理和廢物治理,以及科技進步、應急、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與此同時進行的還有國家能源局編制的《核電安全規劃》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調整)》。目前核安全規劃已經通過國務院審議,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8、9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2.7核能研究與開發
中國先后引進了法國的M310壓水堆機組,俄羅斯的VVER壓水堆機組、加拿大的CANDU重水堆機組,后續為考察中國發展的主力堆型提升機組安全性又引進了三代核電技術包括美國的AP1000機組、歐洲的EPR機組。在引進國外先進核電技術的同時,國內也不斷實施消化、吸收、再創新,正在研發的有ACPR1000、CAP1400等核電技術。國內自主研發的秦山一期30萬千瓦PWR機組奠定了國內核電技術自主化的基礎。隨著中國實驗快堆在2010年達到臨界宣布中國已自主掌握第四代核電技術。另外被國外同行認可為第五代核電技術的高溫氣冷堆技術,正在緊鑼密鼓的設計改進和建設準備進程中。中國一直在致力于核電新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并與世界各核電發展國家保持密切的技術合作,以期獲得更好的核電經濟性和安全性。
2011年8月“中國核能發展再研究”項目依托中國工程院正式立項,項目研究工作計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深入分析福島核事故的原因和我國現有核電站安全性的基礎上,對近期我國核電發展的方針、規劃等進行研究,2011年底前提出咨詢意見和建議,報相關部門;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研究核電長遠發展的步驟和技術路線(包括堆型)、核廢料處置、管理體制等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國核能的發展戰略。項目下設四個課題組,第一組是核電安全性分析組;第二組是“十二五”和2020年前核電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組;第三組是核電發展支撐能力的評估組;第四組是若干建議組。整個項目計劃在2013年結題。該項目的啟動標志著福島后我國再次從國家戰略高度綜合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各方面因素深入研究中國核能的未來發展。上述實踐與行動計劃草案第12條的導向保持一致。
3 結語
基于以上對福島后國內在核能發展及核安全領域所采取措施的分析,說明我國相關機構和組織在福島事故后所采取的措施與IAEA的行動導向保持一致,具有國際前瞻性和先進性。在該行動計劃的指引下,未來中國還需要在運營組織的核安全文化發展、交流與信息發布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