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愉波
自從學會開網店之后,浙江遂昌人朱菊媛告別了擺地攤賣手工藝品的日子。“看,剛剛有個內蒙古的顧客,買了387元的貨品,這一單我至少能賺到100多元。”她說。
朱菊媛今年46歲,早年在當地供銷社上班,下崗后,只有初中文化的她靠自己做點鞋墊、圍裙、松緊帶等手工藝品到街上擺攤賺錢,這樣的日子過了十幾年。2010年9月底,她在淘寶網上開了一家叫“老記憶”的網店,開始銷售自己的手工藝品和番薯干、竹炭等遂昌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現在她已經是個四鉆賣家,每個月能賺三四千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就能賣出1000多元的東西。
本來連電腦開關機都不會的朱菊媛,竟然開起了網店,揮動神奇魔棒的是遂昌的網店協會。這個成立于2010年3月的網店協會,由當地縣團委、工商、經貿等部門牽頭發起,成立至今舉辦了多場培訓,邀請年銷售額上千萬元的大賣家傳授經驗,邀請淘寶大學的講師來講課,參與培訓的有2500多人次,目前已經有1200多個會員開起了網店,朱菊媛就是其中一個。
朱菊媛與這位內蒙古顧客的距離在2000公里以上,如果沒有網店,她的手工藝品和農產品要賣到這位顧客手里,要經過多個經銷商和物流周轉環節,價格自然也會節節攀升,但現在靠著一根網線,朱菊媛輕松地賺取利潤,而網線那頭的內蒙古顧客,也以便宜的價格買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去年賣出上億元特色農產品
在朱菊媛的電腦邊,放著四本筆記本和一本新華字典,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字,全都是她上網店培訓課的筆記。因為完全沒有基礎,朱菊媛每逢培訓就去,包括怎么定價、怎么取名、到哪里可以找模板、照片怎么處理等開店技能。如今,她可以很輕松地拍照、撰寫產品文案,與買家在線溝通等。
與朱菊媛一樣,36歲的毛立華也是網店協會的受益者,同樣完全不懂電腦的他經過培訓以后,去年上半年開出淘寶店,賣遂昌的農特產品,現在也已經升成四鉆,每月的交易額達到一兩萬元。而此前,毛立華的謀生手段是在城郊開小賣部。
相比朱菊媛還賣一點自己做的手工藝品不同,毛立華做的完全是零庫存、零成本的生意。因為網店協會同時開了一個“麥特龍”的特產倉儲商城,專門收集遂昌當地的農特產。從取名可以看出,“麥特龍”學的是“麥德龍”貨品豐富而便宜,還同時取了“賣特產一條龍”的意思。
“麥特龍”的運作模式是,派出專業的采購團隊與諸多遂昌農村專業合作社談貨源,然后在遂昌當地建一個實體超市,用于所有農產品的實體展示,同時在網上建一個“麥特龍”特產分銷商城,這樣一來,朱菊媛、毛立華等賣家就可以到實體店看貨,并把自己感興趣的貨品放到自己的淘寶店上,有顧客下單,他們就可以直接到“麥特龍”特產分銷商城下單,分銷商城就會幫忙發貨,每件包裹收取1-2元的包裝費就可以。因為“麥特龍”每天的發貨量大,快遞公司給的運費也有優惠,如江浙滬本來要6元,快遞給“麥特龍”的優惠價格只要4元,這也使得小賣家們因此節省了快遞費的支出。
正因為零庫存、零成本,沒有進貨和倉儲地的煩惱,還有免費導師手把手教會你怎么開網店,遂昌當地的網店數量迅速多了起來,這個只有五六萬人口的浙南山區小縣城,現在已經冒出了1200多家小網店,成了名副其實的“淘寶縣”。
網店協會給小賣家帶來的好處不光是免費“授之于漁”,還給予優惠的分銷價格,與農業合作社談的進貨價多少錢,給會員們的分銷價格就是多少錢,比如一包100克的茶樹菇,市場零售價19元,進價10元左右,會員們拿到的價格就是10元左右,然后以14.5元的價格在網店上賣。“只有我們自己與合作社生產的自有品牌才賺一點錢,以維持協會的日常運營。”
遂昌縣團委書記巫惠祥說,眾多網店中,各種信用級別的都有,有剛起步沒多久的,也有20多家皇冠級別以上的大店,去年總銷售額超過億元,預計今年能達到1.5億元。
政府大手筆催生新經濟增長點
目前,給“麥特龍”供貨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已經有100多家,更多的專業合作社還在洽談中。遂昌縣網店協會會長潘東明說。
這意味著倉儲壓力將更大。遂昌縣經濟商務局的工作人員說,現在已經在考慮建一個產業園,用于做物流倉儲,地方基本選好,面積有10畝左右。
2011年,遂昌縣政府決定每年拿出不少于300萬元的財政撥款來幫助全民創業,其中每年用于網上創業的資金不少于100萬元,這些錢主要用于對倉儲等場地租賃的補助,聘請培訓講師的支出,還有對新開網店的信貸支持補助等。
網絡經濟助農產品發現價值
在央視熱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里,遂昌人老包驕傲地用自家種的冬筍做讓人垂涎欲滴的腌篤鮮,節目播出后,遂昌的筍干迅速賣斷貨。事實上,自從網店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以后,遂昌特產筍干已經非常暢銷,《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只是又澆了一把熱油,把火燒得更旺了些。
“以前,遂昌的筍干都是本地人自己吃,偶爾有外地的親戚朋友來玩,才送人,因為都是農民自己隨便曬曬,規格也很不統一,經常吃不了爛了就扔了。但自從打開了網上銷售的大門后,有專門的農業合作社上農民家收貨,包裝規格要求也提升了,現在筍干可暢銷了,網上大小訂單紛至沓來,過年前還會賣斷貨。”遂昌縣副縣長趙文明說。
家家養的土雞、土豬的身價也隨之扶搖直上。杭州一家餐館特別喜歡遂昌的土雞,以每斤80元的高價找專業合作社收購,農民因而也能拿到每斤40元的好價格。家家戶戶養的土豬,以前只是自家過年過節時候吃,現在也能賣到三四十元一斤。
烤薯、菊米、筍干等遂昌特產,都在迅速品牌化和規模壯大中。
在傳統經濟時代,因為信息渠道不暢通,農產品銷售經常會遭遇豐產不豐收的尷尬現象,但如今,網絡經濟出現后,買賣雙方對接變得極其便利,定價和利潤在各個環節也更加合理,農民的利益因此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同時,像筍干、土豬這種以前只是本地人“自己吃吃”的特色農產品,因為網店的發展都成了搶手貨,價格也一路上漲。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網絡經濟實現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的價值發現,這也為浙江的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成功模板。
因為網店規模迅速壯大,銀行的信貸資源也開始傾斜,2011年9月,工行為網店協會提供了1000萬元的授信額度。
遂昌模式的成功經驗在麗水全市被推廣,今年3月份,麗水召開全市農村電子商務推進會,財政撥款也達到了300萬元,用于全市的網上創業。
潘東明說,接下來將通過網上熱銷品類,對眾多商品進行細化分類,讓會員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銷售,還考慮進行專業化分工,比如攝影技術好的專做攝影,推廣能力強的就去推廣,說話親切溝通能力強的就做客服等,最大程度地發揮各自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