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占
棉花期貨的健康發展對我國棉紡織行業意義重大,也是奪取棉花定價權的關鍵。
市場應不斷促進機構客戶和套??蛻舻拈_發,加強投資者教育,加大現貨企業的參與力度。
1982年,我國棉花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隨后棉花進口量和消費量也快速增加。目前,我國常年棉花消費量約1000萬噸,占世界棉花年產量的40%左右。由于年消費量大幅高于自身產量,缺口達350萬噸,我國棉花需要大量進口,價格波動對紡織行業的利潤影響較大。然而,我國棉紡織行業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行業內各市場主體分散與競爭并存,難以對棉花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在貿易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面臨定價權缺失的尷尬。
棉花定價權分析
在棉紡織產業鏈中,棉花既是商品,也是原料。棉花作為商品,其價格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物化成本、人工成本和種植利潤的總和,而作為原料,其價格是紡織工業產品價格的重要影響因素,對紡織制成品價格影響較大,是連接農業和工業領域的重要橋梁。從利益分配的角度來看,棉花作為商品進行交換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價值,最終產品實現了工業生產的價值。棉花及產生品的價格水平是決定產業鏈利益分配狀況的關鍵。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棉花價格的變動只影響國內產業鏈的利益分配,而引入棉花貿易和紡織品貿易后,這一變動影響了國內外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的利益分配,從而影響紡織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因此,抓住棉花的定價權至關重要。棉花作為商品,影響其定價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成本
棉花生產成本是棉花價格的最重要影響因素,也是棉花產業定價權的關鍵一環。但是農業生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天氣、雨水等自然因素對產量影響較大,往往產量高的地區生產成本低,產量低的地區生產成本高,所以棉花生產成本波動性較大。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2010年全球棉花生產成本調查顯示,2009/2010棉花年度,世界皮棉生產成本約8.2美元/公斤,其中亞洲和西非生產凈成本平均在 7.7 美元/公斤。
市場供需
棉花市場供需對棉價的影響較大。按照經濟學理論,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共同作用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的關系將影響價格水平及變動。從這個角度似乎可以解釋我國棉花產業在定價權中處于劣勢的原因。我國是棉花最大的需求國之一,國內需求增加,導致供給缺口,棉價必然上漲。同時我國也是世界紡織品的最大供給國,國內紡織企業供給量過大,其價格必然下跌。
產業政策
棉花產業政策主要是棉花生產和進出口政策。棉花生產政策主要是政府對棉花產業的扶持政策。以美國為例,為穩定其國內棉花種植面積,美國給予棉農較高的補貼。據統計,1999年至2003年,美國的棉花生產者共獲得124億美元的補貼,而同期棉花產值只有139億美元,補貼比例高達產值的89%。較高的棉花補貼率使得美國棉農在棉花定價方面占有較大的優勢。
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我國紡織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市場參與者眾多,對價格的影響力較小,從制度上阻礙了我國棉花產業定價權能力的發揮。
市場參與者眾多,同質化競爭嚴重
紡織業進入門檻較低,對技術和資金要求不高,利潤相對可觀,因此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我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共有55391 家,其中私營企業42563 家,占76.84%,港澳臺控股企業5754 家,外商控股企業4328 家,占比分別達到10.39%和7.81%。國有企業僅651家,占比1.18%。紡織產業參與者眾多,且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較低。此外,我國自己生產設計的品牌較少,紡織產業的出口產品中,除少數國內知名品牌外,絕大多數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加工,產業附加值較低,這直接導致紡織產業在服裝、紡織品定價上的被動性。
棉花加工和紡織生產能力嚴重過熱
據中國纖維檢驗檢疫局統計,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國共有1737家400型棉花加工企業,再加上200型企業和小包棉企業,我國年棉花加工能力超過3500萬噸。而我國棉花年產量約700萬噸,年加工能力是產量的5倍左右。當加工利潤高時,市場就會出現搶購資源、哄抬價格的情況;當加工利潤低時,則會出現停工限產、設備閑置的情況,造成嚴重的過度競爭和資源浪費,加劇了棉花價格的波動。這對整個棉產業鏈都造成了極大傷害,棉農擔心虧本棄種棉花,棉花供給量下降,價格上漲,棉紡織企業不得不購買高價棉。
流通環節的資金炒作推高棉價
近年來,棉花市場的資金來源趨向多元化,除原有的農發行的政策貸款外,商業資本、民間資本等各路資金紛紛注入棉花市場,搶購資源,爭奪棉花差價,棉花的金融屬性不斷顯現。
貿易商對進口棉花點價交易運用不熟
目前,在國際貿易中,大豆、小麥、棉花等大宗產品通常采取點價交易方式,即以交易雙方約定的某一交易所某一交割月份的期貨價格為現貨貿易的定價基準,然后加上升貼水,以此作為最終的交貨價格。點價模式在熊市中對進口商有利,但在牛市中需要進行買入套期保值,以規避價格上漲風險。國內貿易商在進口棉花時缺乏對價格的理性分析,并且運用套期保值還不熟練,很容易發生方向錯誤。
橄欖型棉紡織產業格局
目前,我國棉紡織品加工能力較強,而原料生產和紡織品消費能力偏低,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產業格局。原料進口和紡織品出口彌補了原料和紡織品內銷的不足,完善了產業傳導路徑,但也加重了國內棉紡織產業的對外依存度。
原料及紡織品出口對國外依存度較大
我國棉花消費量遠遠大于產量,只能依靠大量進口以彌補缺口。以2010/2011棉花年度為例,我國的棉花產量為570萬噸,而消費量達到1000萬噸,缺口為430萬噸,在消耗原有棉花庫存的基礎上,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國累計進口外棉258萬噸,原料對外依存度達到45%。從紡織品出口角度來說,歐美經濟疲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明顯放緩,甚至不得不通過提高內銷比例來適應市場變化。
紡織產品附加值較低
目前,我國的紡織產業過分依賴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對產品的設計和研發投入能力嚴重不足,自主品牌較少,處于全球供應鏈的低端。作為世界紡織品的廉價加工廠,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利潤分配中只能分享到微薄的加工費用,90%以上的產品附加值被處于產業鏈高端的品牌、設計、營銷、儲運、服務等環節占據。國內紡織企業應加大創新力度,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滲透,通過產業鏈整合,提高紡織產品的定價能力,真正融入全球產業鏈。
鄭棉期貨影響力大幅提高
改善我國棉花定價權的重要途徑就是發展棉花期貨。棉花期貨價格是棉花現貨價格的反映,其價格變化對現貨價格產生重要的作用。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期貨市場。2004年以來,隨著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的上市,美國紐約交易所的棉花成交量開始有所下降,但鄭棉期貨的價格長期跟隨美棉的價格走勢。2010年,鄭棉期貨交易量首次超過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成為全球最大的棉花交易市場。在2010年至2011年的棉花價格過山車行情中,鄭棉期貨逐漸擺脫美棉期貨的影子,開始走出獨立的市場行情,對棉花定價能力的作用逐漸增強。
2010年4月至5月,鄭棉期貨先于美棉期貨走高,帶動棉花期貨價格大幅上漲。從8月份開始,鄭棉期貨帶動ICE棉花期貨快速上行,創出歷史新高后平臺整理。在此期間,國內棉紡織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簽約采購,鎖定了低成本資源,提高了競爭力,行業利潤率明顯提升。2011年3月底至10月,鄭棉期貨創出新高后快速回落,引導棉花期貨價格向1.98萬元的收儲價快速靠攏。在此過程中,鄭棉期貨成交量不斷刷新,單日成交量最高時達到359萬手,折合棉花1800萬噸,影響力大大增強。2011年10月,鄭棉期貨再度先于美棉筑底反彈,成功穩住了收儲后期的市場行情。鄭棉期貨的定價權作用逐漸發揮,對國內紡織企業起到了參考作用。在外棉采購過程中,鄭棉價格先行上漲時,企業可以加大外棉采購量,鄭棉價格先行下跌時,減少外棉采購量,同時可以利用點價交易鎖定風險。
改善棉花定價舉措
針對我國棉紡產業結構的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進棉花定價權:
切實加強政府和行業協會的規劃、協調與引導作用
地方政府應合理規劃紡織產業布局,避免項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切實制定行業退出機制,對技術設備落后,適應能力差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合理引導,及時淘汰落后產能。此外,還應充分發揮紡織行業協會的作用,使之在企業間限產、進口協調和引導結構調整上發揮積極作用。
棉花加工企業間的橫向一體化
通過增加紡織企業的規模,提高市場集中度,增強企業的話語權。在橫向一體化過程中,可以適度利用外資,但要防止外資的過度發展,以免在定價上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政府和相關部門還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行業整合,例如稅收優惠和資金優惠等措施,引導和鼓勵國內企業的強強聯合。
促進產業鏈的縱向一體化
縱向一體化也就是與棉花產業鏈相關企業的一體化,例如將棉花生產、流通、加工等環節兼并在一個企業中,使之能夠避免生產要素價格波動對其生產的影響,通過企業內部的協調消化來減少價格波動的影響,同時也減少關聯企業之間的過度競爭。
充分發揮期貨市場的作用
棉花期貨的健康發展對我國棉紡織行業意義重大,也是奪取棉花定價權的關鍵。當前國內棉花期貨市場發展迅速,但總量增長的同時質量卻未明顯提高,期貨市場參與結構亟待改進。市場應不斷促進機構客戶和套??蛻舻拈_發,加強投資者教育,加大現貨企業的參與力度。同時,增大棉花期貨的庫容,合理布局棉花交割庫,提高期貨棉花吞吐量,改革不利于現貨套保的制度,真正發揮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