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名
摘 要:隨著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變遷,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性的特點,現有的農村正規金融組織已不能滿足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因此,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出現有助于滿足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的要求;同時,面對不同的金融需求時,金融組織也應考慮做出何種選擇。
關鍵詞:農村金融組織;金融需求;行為選擇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084—02
一、農村金融需求的特征
隨著我國政府相關政策出臺,加大力度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因而在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呈現出新的特征。
(一)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多元化趨勢明顯
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上的需求者主要有農戶、鄉鎮企業及各級政府。其中農戶根據其收入水平的不同,可分為:富裕型農戶、一般型農戶和貧困型農戶;鄉鎮企業根據其經營內容和生產規模的不同,可分為中小企業和龍頭企業;各級農村政府可分為鄉鎮政府和村集體兩部分。
(二)農村金融需求多樣化
農村金融需求分為資金的融入需求與融出需求。從資金融入規模看,既有農戶的小額信貸需求,也有農村龍頭企業的大額資金需求;從融出資金的角度看,農戶融出資金的主要方式是儲蓄且這一金融需求基本得到滿足[1]。
(三)融資規模急劇擴大
依據朱守銀等(2003)[2]的調查顯示,1999—2001 年,樣本農戶每筆借貸數額平均為 3 019.6 元,其中 1999 年為 2 644.8 元,2000 年為 3 945.3 元,2001 年為 2 630.2 元,均在 5 000 元以下。農戶單筆借貸的資金量普遍較小,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戶的單筆貸款需求呈現出金額擴大化的趨勢。
二、農村金融服務組織的供給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村金融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已初步建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即包含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多種類型機構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下面簡要介紹重要的金融機構。
(一)正規金融機構
1.中國農業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于 1979 年重建,是涉農最多的商業銀行。但是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農行對農戶的直接貸款仍只占小部分。
2.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包括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截至2009 年末,有農村商業銀行 43 家,農村合作銀行 196 家,農村信用社 3 056家。
3.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它是一種特殊的農村金融組織,為排除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的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務。截至 2011 年6月,全國共設立村鎮銀行 400余家,小額貸款公司 3 366家。
(二)非正規金融機構
非正規金融組織是指組織或活動處于央行和金融監管當局之外從事金融活動的農村金融機構。在中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1)合會是一種小組金融,它是由群眾自發組成的帶有互動合作性的民間金融組織。(2)臨時借貸,主要是指親友之間,農戶與企業之間直接發生的有息或無息借貸活動。(3)專職放貸,主要包括私人錢莊、錢背、高利貸等,是一種間接借貸活動形式。
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行為選擇
通過分析,現有的農村正規金融組織在面對不同類型的金融需求時,又會作出何種行為選擇呢?為了分析這一現象,構建了以供給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函數,在對供給方規定相應假設條件的基礎上,對農村金融組織客戶類型傾向作出說明。
(一)基本分析模型
1.模型基本假設條件
農村金融市場上的借貸利率為 i(不存在利率上限);貸款者需要付出相應的金融交易費用,其付出的金融交易費用為d[3],將d 單位化,使得 d∈(0,1);貸款者將資金投入農村借貸市場的機會成本為 d1;借款人取得借款后從事投資或生產,獲得收益為 R,付出成本為u,其還款概率u取決于 i 和d;借款人運用貸款從事投資或生產的機會成本d0(R>d0≥0);借款人與貸款人都是風險中立者,當生產或投資項目失敗時,借款人將不履行貸款合約,反之若成功,則會償還全部的貸款。
2.基本模型
農村金融供給主體的期望收益為:
y=u(i,d)(i—d)+[1—u(i,d)](—d)
=u(i,d)i—d (1)
農村金融需求主體的期望收益為:
y=u(i,d)(R—i—m)+[1—u(i,d)](—m)
=u(i,d)(R—i)—m (2)
本文以貸款者收益最大化為目標構建目標函數,而需求方只要滿足基本的約束條件即可。因此,基本模型可簡化為:
Max u(i,d)i—d且u(i,d)i—d≥d1
u(i,d)(R—i)—m≥d0(3)
對于任意一個金融組織而言,若存在均衡的i*n,dn*則必然要求滿足:
i*≥ (4)
i*≤ (5)
即可得:d*≤u(i,d)—m—d0+d1
從公式3和4可知,要使公式5成立,則要求金融交易費用d*、機會成本d1、機會成本d0以及付出的成本m必須較小,而還款概率u跟收益 R 必須足夠大。
(二)農村非正式金融組織對不同類型客戶的選擇
非正規金融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通過長期的生活互動,放貸人對借款人有著充分的了解,他們依據自己掌握的信息決定是否放貸。同時,非正規金融只要付出少量的辨別成本,就可以對潛在的借款人類型進行區分,對他們實行不同借貸利率。
1.富裕型農戶與一般型農戶的比較
富裕型農戶,在非正規金融組織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情況下,其供求約束條件為:
(6)
一般型農戶,在非正規金融組織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情況下,其供求約束條件為:
(7)
假設非正規金融機構對三種類型農戶所付出的交易費用相同,農戶還款概率u除取決于i和d外,還取決于農戶的經濟狀況,那么在相同的情況下,富裕型農戶償還貸款的能力高于其他兩類農戶,即uaubuc;同時,我們還假定富裕型農戶借款的機會成本要高于其他兩類農戶,因此,非正規金融組織在面對富裕型農戶與一般型農戶時,會對前者提供較低水平利率的貸款。
2.一般型農戶與貧困型農戶的比較
貧困型農戶,他們幾乎沒有生產能力,融入資金主要用于生活性需求,而這些用途是沒有明確還款來源的[4],即uc0。對于貧困型農戶而言,他們基本沒有能力從事其他經濟活動,其貸款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因此非正規金融機構在面對貧困型農戶時,就有:
(8)
同時滿足條件:
(9)
由上分析可知,對于非正規金融機構而言,向富裕型農戶與一般型農戶提供不同利率的貸款是最好的選擇,不會向貧困型農戶發放貸款。
(三)農村正式金融組織的客戶類型傾向
農村正式金融組織不具有信息方面的優勢,若要對不同類型的農戶進行篩選,要付出高昂的辨別成本。因此受成本的限制,正規金融機構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往往會要求農戶提供相應合格的抵押品M。
1.富裕型農戶與一般型農戶比較
由于uaubuc,因此對于正規金融機構而言,放貸給富裕型農戶會帶來更大的收益。但是對于富裕型農戶而言,在統一貸款利率的情況下,它所獲得的效用跟其它兩類農戶相比是最低的。因為富裕型農戶的還款概率高于一般農戶型農戶,雙方要獲得相同的效用水平,則富裕型農戶就應支付較少的利率。由于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受成本的限制,只能以相同的利率水平向不同類型的農戶提供貸款。
即:ua(i,d)(Ra—i)—m 由模型分析可知富裕型農戶、貧困型農戶可接受的最高利率水平分別為: 與。由于富裕型農戶具有較高的還款率,因此,兩種農戶之間所能接受的利率上限具有以下關系:。因此,若正規金融組織向所有貸款者提供的利率水平為 i,當時,所有的借款人都會申請貸款;當時,一般農戶會申請貸款而富裕型農戶將會退出正規金融借貸市場;當時,一般農戶和富裕型農戶就會退出正規金融借貸市場。 2.一般型農戶與貧困型農戶比較 正規金融組織在面對一般型農戶與貧困型農戶時,作出的行為選擇與前一種情況的分析是相同的。貧困型農戶接受的利率上限為:。由于貧困農戶的,因而貧困型農戶具有很高的利率忍耐能力,但是由于貧困型農戶沒有任何合格抵押品,因此,他們往往被排斥在正規金融借貸市場之外。 從以上分析看出,正規金融部門偏好具有較高還款概率的富裕型農戶;在存在較高的利率下限的情況下,三類農戶就會退出正規的農村借貸市場,這使得貸款合約達成的空間大大地縮小;抵押品的存在減少了正規金融部門的不確定性風險,但是這會使得大部分的一般型農戶跟全部貧困型農戶退出正規的農村借貸市場。 結語 本文通過對農村金融供需主體分析,認識到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并不能滿足不同類型的農村金融需求者的貸款要求。基于此,國家應該大力發展除正規金融機構之外的農村金融機構,這對滿足不同層次的農村金融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農戶借貸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小組.農戶借貸情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2009. [2]朱守銀,張照新,等.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傳統農區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3]周立.兩部門合作:農村金融體系形成的一般邏輯與中國經驗[J].當代銀行家,2005,(4).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