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摘 要:城市發展會展旅游有利于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城市經濟增長,提升城市知名度。大連具備發展會展旅游的諸多優勢,如豐富的旅游資源、環境與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等等。充分發揮優勢,以會議旅游為重點,實現會展旅游國際化、品牌化和差異化,將是大連會展旅游未來發展的重點。
關鍵詞:大連;會展旅游;優勢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713.83;F5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100—02
一、大連會展旅游發展現狀
會展旅游與觀光旅游相比層面高,擁有更多文化、科技、商貿含量,其參與者多是各行業的專業或管理人士,綜合素養和消費水平較高。其對目的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巨大帶動作用是普通觀光旅游難以比擬的。因此,以會展活動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已成為國際旅游市場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會展業經歷了1985年以前零星海外來展的初嘗階段、1987年大連國際博覽中心啟動后的起步階段和1996年大連星海會展中心竣工后的快速發展階段。以1996年大連星海會展中心落成為標志,大連會展旅游業開始作為一個新興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展覽項目由少到多,展覽規模從小到大,展覽主題由單一到多樣,展覽類型由綜合到專業,如今,大連的會展旅游業伴隨著其會展業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熟起來。
“十一五”期間,大連展會項目、展會總面積、平均展會面積、參展企業、觀眾等主要指標都呈現全面上升的態勢,展會水平和展會效益同時全面提升。與“十五”期間相比,展會項目由333個上升到513個,增長54%;展會總面積由214.5萬平方米上升到494.92萬平方米,增長130%;平均展會面積由6 441平方米上升到9 647平方米,增長49.8%;參展企業由5.30萬家上升到11.28萬家,增長112.8%;觀眾由2 252.6萬人次上升到2 753.6萬人次,增長22%。
二、大連會展旅游發展優勢分析
(一)旅游資源優勢
大連是我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不僅有豐富的中國近代人文歷史旅游資源,還有風景奇秀的自然旅游資源,在發展會展旅游方面擁有其他城市無法與之相媲美的優勢。大連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環境優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0攝氏度,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和旅游熱點城市。南部沿海風景區、旅順口風景區、金石灘風景區和冰嶼溝風景區是大連四大名勝風景區,其中包括5A級景點3個、4A級景點6個、3A級景區4個。此外,大連城市環境絕佳,2009年被由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UNEP)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其支持并認可的非盈利性組織“國際公園與康樂管理協會”(IFPRA)評選為國際花園城市的最高獎。
(二)區位優勢
隨著世界經濟發展中心的逐步東移, 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而大連又處在中國對外開放前沿地帶。大連市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位于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倚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廣闊腹地。大連又處于東北亞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區域,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鄰,是東北、華北、華東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門戶,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游城市。
(三)本土展會品牌優勢顯著
會展旅游以會展活動為基礎,品牌會展能為會展旅游創造巨大的潛在旅游者。“十一五”期間,大連軟件交易會、海外學子創業周、服裝紡織品博覽會等一批本土出生的會展項目,經過精心培育,歷經探索打造,先后成長為國家級展會,成為大連會展業的龍頭展會,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010年,第十五屆大連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國大連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暨大連國際工業博覽會、第五屆中國(大連)國際服裝紡織品博覽會、第八屆中國國際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第七屆中國國際專利技術與產品交易會等12個本土展會展出面積都已超過2萬平方米,繼續保持領先態勢,牢固占據展會規模第一方陣。
(四)達沃斯效應
2007年9月6日,被譽為“經濟界奧林匹克”的達沃斯年會從達沃斯來到了大連。來自世界各地90多個國家1 700多位政要和經濟界領袖共聚大連,感受經濟全球化中大連表現出的智慧與成長力量。大連抓住夏季達沃斯年會成功舉辦的契機,擴大年會影響,宣傳大連會展業的環境和優勢,總結經驗,鞏固成果,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及時提出發展會議經濟的概念,把國際會議擺在會展業發展的突出地位,進而促進完整意義上的大連會展行業的形成。此后,國際生物草藥經濟論壇、匯豐(中國)財富論壇、中國DTP行業高層論壇、第44屆國際規劃大會、第十二屆亞太化工聯盟大會、第13屆國際生物技術大會等一大批層次高、規模大、國際影響力強的會議相繼在大連舉辦,顯示出夏季達沃斯成功舉辦的鏈鎖效應。隨著2009、2011夏季達沃斯的成功舉辦,達沃斯效應也在不斷強化。
(五)政策環境優勢
大連市政府運用先進的城市經營理念,大力實施服務業導向戰略,促使大連旅游業從觀光游“一枝獨秀”向觀光、會展、休閑游“三位一體”轉變。同時依托產業和市場優勢,選擇和培育會展項目,以適應產業強市的需要;充分發揮大連地域優勢和對外開放優勢,拓寬國際聯絡渠道,吸引更多的海外參展商和買家到會,提高展覽業國際化水平。同時,加強出國展覽的規劃、組織和服務。通過制定和執行《大連市展覽會管理暫行辦法》,對全市會展項目實施宏觀協調,做到展前、展中、展后跟蹤指導,及時發現解決會展中出現的問題;強化服務觀念,搞好部門協調,提升城市辦展環境。此外,大連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對外宣傳和提升大連城市形象,密切與國際會展名城在旅游業、會展業各方面的合作,為大連會展旅游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六)基礎設施優勢
世界博覽廣場和大連星海會展中心位置相鄰,坐落于大連星海灣金融商務區,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交通便捷。大連世界博覽廣場集展覽、會議、餐飲、旅游、商務中心等功能為一體,集合最新科技成果,設計節能環保、安保措施完善,安全系數極高。會議展覽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全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齊全。大連星海會展中心由大連市政府籌資興建,是一座集展覽、會議、貿易、餐飲娛樂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會展場館,以其宏偉的氣勢,完美的設計和精良的設施成為大連市的城市標志之一。近年來,大連世界博覽廣場和大連星海會展中心各顯其長,優勢互補,為大連市會展業做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大連的酒店業高速發展,香格里拉、希爾頓等國際知名酒店管理集團紛紛入住大連。全市擁有旅游賓館(飯店)160多家,其中星級賓館(飯店)近130家,大連是東北地區星級賓館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目前,掛牌的五星級酒店8家,四星級酒店20多家,三星級酒店60多家,其規模、設施、服務等均具有國際水平,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功能、全方位、檔次齊全的旅游接待網絡。
三、大連會展旅游發展對策選擇
大連會展旅游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以低碳環保、科技創新、和諧包容、合作共贏、面向未來為方針,努力實現會展旅游業的持續化發展,逐步把大連打造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東北亞國際會展旅游名城。基于前文分析,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則應重點發展會議旅游,實施國際化、品牌化、差異化的戰略,從而使大連會展旅游在國際會展旅游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一)重點發展會議旅游
目前,與北京、上海、廣州的辦展實力對比,大連還相距甚遠。因此,大連應依托現有條件,充分發揮“達沃斯效應”,以會議旅游為重點,輔之以展覽旅游,全力打造“中國會展名城”、“國際會議之都”。 會議組織者在會議地點的選擇上非常注重會議設施齊全和優質的酒店服務質量,大連酒店業的整體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使得大連這方面的優勢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城市形象、總體環境狀況和旅游吸引物等在會議決策者選擇目的地時也往往發揮關鍵作用。作為最佳旅游城市和享有“浪漫之都”美譽的大連無論是在環境競爭力還是旅游資源上同樣具有較強優勢。因此,重點發展會議旅游是凸顯大連特色和優勢的必然選擇。
(二)國際化發展
會展旅游的國際化發展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大連的區位優勢是其實現會展旅游國際化發展的最有利條件,應積極提高城市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大連特點的“生活品質之城”。此外,國際化發展是大連在新形勢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高國際知名度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國際會議及展覽活動帶來大量外匯收入,可以刺激當地經濟增長,會展旅游者的口碑宣傳對提升城市知名度有著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實現國際化發展是大連旅游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舉措。
(三)品牌化發展
大連國際服裝節、啤酒節等辦展歷史悠久,群眾參與性高,會展活動內容豐富,規模效應大。對會展參與者和大眾擁有很強的吸引力。大連市政府應充分利用現有品牌優勢,不斷提高辦展水平,以“精”和“專”充分發揮品牌效益,將本土品牌展會作為大連會展旅游發展的突破口和主要載體,使大連會展業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水平不斷提升。以本土品牌展會為帶動,發揮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進一步培育特色品牌項目。
(四)差異化發展
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是吸引會展參與者和決策者的重要因素。構筑大連會展旅游競爭力的根本,必須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大連的特色潛力行業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底蘊無疑為實施差異化戰略提供強大的產業基礎和文化資源。大連應當以特色產業作為線索,借助強大的產業基礎,大力發展相關的會議、展覽活動。同時,充分依托豐富的城市文化資源,在會展旅游產品中融入諸多文化元素,不斷整合、提升會展旅游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飛.大連會展旅游的現狀、問題及發展策略[J].今日科苑,2007,(24).
[2]孫曉程,崔艷娟,范曉男.大連會展旅游業發展優勢及策略分析[J].學理論:學習版,2009,(3).
[3]王樹新.大連濱海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大連發展研究,2009,(4).
[4]趙福海.比較優勢分析:大連旅游業發展的新思路[J].旅游學刊,2007,(3).[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