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蒙陰縣常路鎮西下莊村的殘疾人劉玉法,五年來先后養起了豬和長毛兔,成為年出欄生豬200多頭、存欄長毛兔400多只、純收入超過10萬元的養殖專業戶。
身殘志堅,初養豬時喜憂參半
今年46歲的劉玉法是個樂觀而堅強的人,1992年一場車禍造成了他左腿截肢,并負債3萬多元。病情穩定后,劉玉法沒有灰心,也沒有被債務嚇倒,他做起了糧店生意維持生活。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本鎮五里橋村的劉英剛養豬致富的消息后,便立即到豬場考察。回來后他就在院子里養了4頭豬,搞起了小規模試養,半年后肥豬出欄,每頭凈賺了600元。首次試養成功,給劉玉法帶來欣慰的同時,也使他養豬的信心倍增。2009年,劉玉法承包了村里的2668平方米(4畝)荒地,貸款3萬元,引進大約克和新長白原種豬各1頭,購買仔豬30多頭,辦起了養豬場。然而,由于缺乏防疫知識,仔豬得了豬肺疫,一下死了8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積累經驗,規模漸大效益翻番
嚴重的損失絲毫沒有打消劉玉法的養豬熱情,他總結教訓,認識到:購買仔豬成本高、風險大,采用自繁自養方式風險小、有錢賺。于是劉玉法從泰安購買能繁母豬20頭,開始了自繁自養。同時,他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在養殖技術上狠下工夫,訂閱了養殖報刊,積極參加縣、鎮殘聯舉辦的養豬技術培訓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五嚴”的養殖路子,即:嚴把種豬關,每次購進母豬,他都到正規的良種場挑選;嚴把飼料關,每次他都要購買大型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嚴把技術關,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場內進行指導;嚴把管理關,嚴格按照管理程序科學喂養;嚴把防疫關,以防為主應對豬病。
經過不斷的學習、探索,劉玉法的豬場,母豬選用的是壯、長、大的優良品種;育的肥豬體型好,瘦肉率高,生長快。為了降低養豬成本,他還自己加工豬飼料;平時豬出現感冒、拉稀、咳嗽等常見病,他都能自己醫治;他對豬的管理程序也建立了檔案,使豬病發生率幾乎為零。劉玉法介紹,他去年還進一步改進了舊圈舍、增加了新設備,新建了占地800平方米的大棚豬舍,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效益翻了好幾番。
養殖長毛兔,優勢互補抗風險
因為生豬市場行情不穩,劉玉法又盤算著養殖效益看好的長毛兔。2011年2月份,他投資2萬多元,在養殖場的空地上建了6排兔舍,引進良種,養起了長毛兔,目前存欄400多只。
“俺既養豬又養兔,因為有了養豬經驗,養起兔子來也不費勁;同時兩個不同品種一起養,能有效避免市場風險,豬價低時,兔毛價格高,收益可以互補。”劉玉法介紹。2012年生豬價格一直低迷,而兔毛價格每公斤到了200多元,目前光兔毛收入他就有2萬多元,有效避免了損失。不僅如此,劉玉法還在兔舍、豬舍周邊種植了楊樹、蔬菜,又建了兩個沼氣池,豬糞、兔糞直接進沼氣池,沼渣沼液用來種植蔬菜,實現了一個小小的生態循環。
(山東 張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