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強

技術分析的三大理論假設之二明確指出“價格走勢由趨勢和形態構成”,那么作為交易員首當其沖便是弄清楚趨勢與形態的理想模型。趨勢的走勢并非簡單,這個下期再講,本期先講形態的理想模型。如果你看了技術分析的經典著作D愛德華與約翰邁吉的《股市趨勢技術分析》以及理查德·沙巴克《技術分析與股票盈利預測》(大家可能不知道,D愛德華是沙巴克的親侄子,所以兩本書的理念一脈相承),你就會發現書中將對形態的描述錯綜復雜,各種復雜形態搞得你頭暈目眩。包括后人追隨他們的足跡,繼續發展出形態的種類和使用方法。然而不管怎樣,大家公認有效的形態為頭肩形態、旗形、三角形等。關于形態的分析研究以及使用,我提出如下幾點:
第一,形態分為逆轉與持續兩種。理論上形態沒有預測功能,當然實戰經驗豐富的老人憑借直覺來預判形態另當別論,所以形態要等它走出來才算數。如何才算走出來?等上下邊界線被有效突破,無外乎根據成交量并結合時間和價格過濾器兩種方法。在沙巴克的書中,他也根據經驗列舉了哪種形態更常出現在頭部或底部逆轉當中,哪些形態更容易在趨勢延續的過程中作為中繼形態出現。我的經驗是,那些波動劇烈的擴散形態大多是逆轉形態,而收斂形態大多是持續整理形態。這也是筆者總結的有關形態的理想模型之一,當然以后還會講到一些具體的現實模式。
第二,形態大部分不是收斂就是擴散,要么就是二者的結合。那些水平的旗形和道氏軌形態少之又少。筆者曾經聽一個縱橫期貨市場十多年的老手說,資本市場是各路資金博弈的場所,各大機構、現貨商、期貨商混跡其中,一開始的意見分歧帶來市場的大幅波動,只有當做市商的預期達成一致之后,市場波動才會慢慢縮小,呈現收斂形態。這個過程是由市場合力客觀形成的,不因為某一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相反,當你看到一個擴散形態,說明市場主力產生分歧,當多頭消滅了空頭之后,市場重新達成預期,形態由擴散轉而收斂,則一個標準的頭肩形態或者鉆石形態就產生了。
第三,形態的時間和幅度以及成交量是三大重要因素。成交量決定了該形態是否造成了籌碼歸邊或者籌碼密集,同時也可以根據脈沖放量來及早判斷形態的性質。時間則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條股市諺語將長期發生作用,特別是在需要長時間收集籌碼的股票市場。幅度則有兩個作用,一是可以據此預判漲跌幅度,另外一個則可以用來估計市場主力收集籌碼或者派發籌碼的可能性。
回到大盤,一如前期所說“外盤的凌弱或許對此造成壓力將加大A股走勢的復雜性。從戰略的角度來說,還是那句話,收斂形態不要大規模建倉,觀望為宜。”目前日線級別一個完美的頭肩底形態被破壞,一個右側收斂形態亦被破壞,除非快速回到形態內,形成一個漏點,否則繼續看淡市場。這里最樂觀的走勢就是一個擴散形態轉而成為一個逆轉形態然后小轉大。一旦有效跌破2276則繼續休息。
最近我癡醉于學習TED演講,正如大衛·布萊恩所言“I think magic is pretty simple,It's practice,it's training and experimenting!While pushing through the pain to be the best that I can be。”同樣,交易非常簡單,無外乎練習、實踐和學習,經歷痛苦之后找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