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春明寒富蘋果合作社,是在去年遼寧省供銷社組織的省農產品展銷會上。那次展銷會匯集了國內外350余家企業和合作社參展,商品達到1000余種,涉及到農產品的方方面面。在參展的一些規模型企業中,鞍山春明寒富蘋果合作社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當記者走過春明合作社展臺時,一縷沁人心脾的蘋果香氣撲面而來,仿佛涌現出許多童年記憶,駐足回頭,迎面一張憨厚的笑臉,他就是鞍山春明寒富蘋果合作社理事長王春明。
記者與王春明談了很久,從產品、合作社再到他個人,不知不覺間記者被深深地吸引了。
辭職建社,帶領村民致富
據了解,王春明是鞍山人,生長的村子叫陳家堡,合并之前叫三道嶺村。這是一個以大田作物收入為主的普通農村,由于人均耕地少,經濟效益低,所以該村一直是省里的扶貧重點村。
當時,身為村書記的王春明為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他經過多次實踐,決定從根本著手,改變村里一直以來的種植品種,又通過綜合衡量,種植蘋果這一項目在王春明心中逐漸成型。當年,村里就漫山遍野栽了1.5萬多棵蘋果樹。
2004年至2008年間,王春明從村里調到鎮里工作。但當他看到果農因為沒有領頭人,各自為戰,收入微薄后,王春明最終決定辭職經商。于是,2009年4月春明寒富蘋果合作社成立。
以社為家,謀劃大發展
回憶起合作社剛成立時,王春明感慨頗多,那時候老百姓的很多觀念還沒有扭轉過來,不敢投入,也不相信合作社的作用。為了給村民提供最好的服務,讓社員真正受益,王春明以身作則,在自己種植的20畝地上,嚴格按照遼寧省果樹研究所提供的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管理,使用生物有機肥、寒富蘋果專用肥等,雖然成本增加了,但蘋果的品質和口感提高了,銷售價格也從最初的幾毛錢漲到了2元多。社員看到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利潤,開始紛紛效仿,最終形成了科學化管理。王春明對記者說,農民想要致富,沒有組織不行,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從機制上解決農民致富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不僅能夠有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發展,而且能夠為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摸索出幾個關鍵點。首先確立了技術第一的理念。從果園的規劃設計,到果樹的侍弄,全程由遼寧省果樹研究所徐貴軒教授親自參與,這給合作社打下了良好基礎。每年,徐貴軒教授親自來到果園為果農進行技術培訓、指導,使果園順利發展;與此同時,合作社內部還興起了學習果樹知識的風氣,很多果農變成了果樹土專家。技術過關后,合作社開始研究肥料的問題。要保證蘋果的口感和品質,肥料是關鍵。化肥是堅決不能用的,農家肥固然好,但是成本高。經過認真考察,王春明盯上了生物有機肥。肥料是專家按照當地實際情況專門配置的,在實驗區,使用生物有機肥的蘋果在口感和個頭上確實有很大提升。
最近幾年,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合作社開始在銷售上做文章。以往都是依靠外地客商來收購,經濟效益不是很好。從2011年開始,合作社先后邀請了俄羅斯的一些商人,通過實地考察,使他們對產品有充分了解,很多商人今年就準備與合作社合作。除此之外,蘋果采摘也納入到合作社銷售的工作進程中來。依托周邊的旅游資源,合作社與多家旅行社簽訂了初步合同,把果園采摘作為了鞍山市旅游的一部分。
如今的春明寒富蘋果合作社,有200多名社員,輻射到周邊縣市,從成立到現在,已經由2009年畝產值2000多元, 發展到2011年的1萬多元,今年的目標計劃為1.5萬元以上。
采訪結束前,王春明告訴記者,其實在他心里一直裝著一個夢想——合作社要在最短時間內爭取進入到省示范社,最終成為全國示范社,讓所有社員的蘋果畝產值達到3萬元以上。這也是王春明的“大”蘋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