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
摘 要: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文化消費已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標志。當前,進一步擴大陜西文化消費是建設“文化強省”的迫切需要,是陜西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也是幸福三秦百姓的根本途徑。目前,陜西城鄉文化消費水平較低,文化產業實力弱,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不足。為此,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消費升級;打造陜西文化品牌,增加文化消費節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力開拓農村文化消費市場。
關鍵詞:文化消費;富民強省;文化強省;擴大內需
中圖分類號:F12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6—0193—03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趨旺盛。傳統文化與新型文化消費不斷增加,文化消費總量快速增長,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擴大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消費總量,提高文化消費水平”。“十二五”期間,陜西若能充分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將對推動陜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現建設“西部強省”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擴大文化消費是實現富民強省目標的現實需要
文化消費是指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一種消費,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旅游觀光等。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更新,文化消費已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生活質量的新標志,不僅表現在消費領域從傳統物質產品消費向文化產品和服務領域拓展,還表現在從單一追求功用性消費向觀賞、情調、體驗、服務、多樣、個性等多元消費訴求發展。擴大文化消費對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一)擴大文化消費是陜西實現“文化強省”目標的迫切需要
為充分發揮陜西文化資源優勢,陜西省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了建西部強省的奮斗目標,其內涵包括“文化強”。 近年來,陜西經濟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9%,人均GDP在2010年突破4 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目前陜西正值文化消費跨越增長階段,文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但總體上資源優勢仍未轉換為產業優勢。2010年,陜西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相當于北京的1/15、山東的1/6、廣東的1/4。同時,人均文化產業增加值和文化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都較低。當前,迫切需要通過充分激發群眾消費熱情,培育文化消費主體,擴大文化消費總體規模;挖掘和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從根本上推動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實現由文化“大省”向“強省”的轉變。
(二)擴大文化消費是陜西擴大內需的必然要求
當前,擴大內需的重點是要增加居民消費需求,而提高消費需求的關鍵是開發新的消費熱點。文化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中具有熱點多、彈性大的特點,能不斷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十一五”時期,陜西省文化消費穩定增長,成為消費市場的“熱點領域”。書報、雜志類零售額20.51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16.0%;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27.41億元,比2005年增長4.53倍,年均增長40.8%;電子出版及音像制品類零售額0.75億元,比2005年增長1.1倍,年均增長22.9%。截至2011年9月,陜西城鎮居民家庭百戶擁有計算機81.7臺,有66.7臺接入了互聯網;15%的移動電話接入了互聯網,98%的電視機接入了有線電視,網絡消費快速增加,可以說,文化消費對全省擴大內需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擴大文化消費是提高三秦百姓幸福指數的根本途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而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的幸福指數,也是富民強省目標的根本標志。“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不斷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三秦百姓的幸福指數大大提高。但總體來看,陜西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還不強,文化消費還存在缺口。今后在推進“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上,應突出尊重民心民愿,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創新公共文化生產和服務方式,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解決人民群眾的“文化饑渴”,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建設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二、當前陜西文化消費的特點及問題
近年來,陜西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穩步提高,文化消費迅速擴大。2009、2010年文化產業分別增長22%和25.5%;2011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74.86億元,比上年增長30.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3%。與此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陜西文化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尤其是以影視、網絡游戲動漫、數字傳媒出版、研發設計等幾個領域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向好。以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和網絡文化服務業為主的外圍文化產業得到快速增長。據統計,2010年陜西省文化產業“外圍層”實現增加值68.32億元,同比增長30.1%,占到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3.89%。總體而言,陜西文化消費呈現以下特點和問題。
(一)城鄉文化消費總體水平較低
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城鄉文化消費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十一五”期間,陜西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4.9%。據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統計,2008—2010年,陜西省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年均分別為9%和9.3%;2011年前三季度增幅雖然達到12.7%,但仍低于城鄉居民14%左右的收入增長速度,成為制約陜西省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因素。二是人均文化消費支出較低。2010年,陜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為843.76元,占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的7.14%(全國為12.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僅為102.25元,占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的2.7%(全國為8.4%)。三是文化消費層次較低。據《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12)》顯示,陜西省城鄉居民文化消費主要形式仍是看電視、聽廣播和上網。文化消費的主力是城鎮居民家庭、年輕型家庭、高學歷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七成家庭用于文化消費的支出僅僅占到年收入的不足5%。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還處于全國中等水平。
(二)文化產業實力弱,拉動消費能力有限
一方面,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弱。目前,陜西文化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除了兵馬俑、華清池、法門寺、大唐芙蓉園等一些文化旅游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外,其他項目總體來說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產業園區聚集度較低,遠未形成規模效益,導致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對拉動陜西省文化消費能力有限。2010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在論壇上正式發布了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在包括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產業生產力、產業影響力和產業驅動力四項指標中,陜西除了在產業驅動力排名第九外,其余指標均未進入全國前十位。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不均衡。全省文化產業發展總體上呈關中、陜北、陜南梯次發展格局,且陜南近年有增速趨勢。據統計,2010年,陜西省關中、陜北和陜南地區文化產業企業和單位數分別占71.3%、15.8%和12.9%;文化產業企業和單位年末從業人數分別占81.0%、9.6%和9.4%;文化產業企業和單位增加值分別占89.7%、4.4%和5.9%。其中,集豐富的文化、旅游、科技資源為一身的西安更是居全省領先地位。2010年,西安全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84.03億元,占全省的比重為66.2%。另外,近年陜南依托生態旅游加快文化產業發展,2010年在全省11個地市中,商洛文化產業就以29%的增速位居首位。
(三)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不足制約文化消費規模擴大
由于陜西省文化領域底子薄、基礎差,投入不足依然是當前制約文化事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隨著工作人員工作量成倍增加,由于相關補貼不到位,其收入水平并沒有相應地增長。同時,長期以來受編制的限制,人員緊缺矛盾凸顯,限制了服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近年來,在資金投入上,與其他部門相比明顯不足,突出表現在:一些圖書館購書經費偏少,業務經費不足。如延安市寶塔區圖書館年購書經費只有8萬元,沒有運行經費;一些鄉鎮文化站的業務經費非常少,難以開展活動。
三、進一步擴大陜西文化消費的對策探析
(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氛圍
據《2012年陜西藍皮書》顯示,一半以上公眾認為陜西的文化氛圍“一般”或“較差”。這表明,陜西文化氛圍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距公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期待尚有一定距離。為此,一是要培養和提升文化消費觀念。文化消費是一種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需求,它的級別和強度更多地受消費者的文化修養、職業屬性、個人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通過多種渠道擴大宣傳,逐步改變人們的傳統消費觀念,引導居民由物質消費逐步轉向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由消遣娛樂的文化消費向提升個人素質的健康消費轉變。二是要打造特色區域文化消費市場。要著力加強區域合作,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進一步圍繞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北紅色經典和黃土風情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三大特色板塊”,不斷推出富有區域特色的精品力作和優質的文化服務,形成各自區域優勢,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三是要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管理。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消費法規、行業準則,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加大對低俗、迷信、色情等文化活動的處罰力度,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費市場秩序。
(二)加大投入,夯實基礎,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要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比重,該指標應隨著經濟增長保持一定增長。要進一步加大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應通過改革盡快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緊缺問題。二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要定期為廣大群眾提供好的公益性演出,尤其是更多質優價廉、雅俗共賞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應保障全省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的基本文化權益。三要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公共事業發展新格局,進一步推動民營文化機構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事業。四要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開展城市對農村的文化幫扶。同時,要推動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尤其是要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消費升級
1.“文化+科技”模式。即利用高新技術產業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科技的發展,已經讓文化和科技很好地融合,多樣化、多層次文化需求的實現更加依賴于科技,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消費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現代化。有關數據顯示,深圳市僅2010年一年,以騰訊、迅雷、A8音樂、華視傳媒、中青寶、環球數碼等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科技型企業就平均增長48%,并且繼續呈現強勁的攀升態勢。陜西作為西部科技大省,未來更應不斷借助“文化+科技”模式。一方面,不斷提高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為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繁榮。
2.“旅游+文化”模式。即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與厚重的文化歷史有機結合起來,使物化的、靜態的旅游資源變得鮮活生動起來。長期以來,陜西文化旅游的開發關注的多半是秦磚漢瓦、兵馬俑、建筑等物態的文化資源,而在形態化、神態化、人格化的文化旅游內涵深層發掘上很少。近年來,大型實景演出——《長恨歌》在華清池的推出,成功地創造出“旅游+文化”的新模式。改變過去傳統人文景區僅以歷史遺址展示為主,實現了景區保護與利用,創新與發展的綜合目的,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擴大。未來還應進一步挖掘陜西省旅游資源的文化表現方式。
3.“文化+金融” 模式。即金融資源與文化產業的融合。文化產業多屬于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國內外發展經驗表明,只有將金融與文化產業中的技術、知識、創意等要素有效連接起來,進行深度開發,創造出符合市場需要且附加值高的產品,才能推動文化產業取得豐厚的紅利。今后應不斷加強金融創新,積極開發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新型融資產品和融資方式;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信息服務平臺,促進銀、政、企的溝通和合作;通過設立文化企業貸款風險有償基金,建立針對文化產業的專業擔保再擔保機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四)打造陜西文化品牌,增加文化消費節點
總體上,陜西文化企業在創意、研發、制作水平等方面競爭力較弱,導致全省具有深刻內涵、獨特風格、新穎形式、先進技術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較少。為此,一要進一步策劃、包裝一批好的文化建設項目,提高陜西省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同時,加快“八大文化主題園區”和“九大現代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步伐。二要按照全省部署的文化強省“八大工程”,做大做強“文學陜軍”、“西部影視”、“陜西戲劇”、“三秦書風”、“長安畫派”、“黃土畫派”、“陜西文物”、“陜西旅游演藝”、“陜西民歌”等文化品牌。三要大力實施品牌延伸戰略,增加文化消費節點,擴大陜西省文化消費規模。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已有品牌進行二次創意和再度創新,開發衍生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擴大市場份額,形成規模效應,提高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力開拓農村文化消費市場
2011年末,陜西省鄉村人口為1 972.4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2.7%,農村居民仍是全省居民文化消費的主要構成部分。為此,一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2011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4.3%,但絕對額仍居全國第26位,占全省人均GDP的比重僅為15.17%。未來應通過擴大就業、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加大農業補貼等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能力。二要培養農民的文化消費觀念和習慣。應宣傳和引導農民逐步提高自身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質量,擴大對教育和文化消費的比重。同時,通過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事業,逐步破除農民狹隘、保守的思想觀念,使其養成文化消費的自覺性。三要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擴大各級財政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支出比重。應進一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作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工程的建設;增加對農民通俗讀物品種和數量的提供;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四要充分挖掘農村地區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地方特色,走資源與資本相結合之路,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同時,應積極鼓勵農民自辦文化事業。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11年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2—29.
[2]陜西統計局2010年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報告[R].2011—11—22.
[3]胡敏中.消費文化與文化消費[J].新華文摘,2011,(9).
[4]朱琰.從文化產業到精神經濟[J].現代經濟探討,2010,(12).
[5]金元浦.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加快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方式[EB/OL].人民代表網,2011—03—09.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