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最近,幾家知名團購網站都有不大不小的動作:有的攀上大型網上商城,成了人家的座上客;有的宣稱要實施開放轉型,在移動搜索領域尋求新的突破;還有的舉辦一些線下活動,吸引更多網友體驗……
這些動作,似乎都預示著團購網站正向整體轉型的方向邁進。團購網站轉型,用一些業內人士的話來說,是必須的。但筆者建議,轉型也該認清形勢,不能吃了一塹,反而沒有長進。
吃一塹,說的是國內團購網站的模仿之路走得并不順暢。從剛開始大規模抄襲Groupon,導致國內團購網站逼近七八千家,到后來迅速洗牌,數量上砍掉了一半,再到現在各個團購網站尋求轉型,紛紛開辟新戰場……團購網站經歷了一次次流血,吃夠了苦頭。這一點也早已經在業內達成共識:僅僅靠抄襲別人的模式就跟風而上,是行不通的。
其實,從團購本質來看,團購網站本身,就是對傳統團購的一種借鑒。但作為一個借鑒傳統團購的電商模式,傳統的團購與現在的團購已經存在很大不同,這主要體現在物流成本方面:傳統團購是團體對團體,物流成本是一次性的;可是,現在的電商團購則變成了團體對個人,更多傾向于零售模式,物流成本成N倍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團購的一大優勢就不復存在了。由此,電商團購的未來只有兩條:數量上繼續大規模減少;其中一些向別的電商模式轉型。只有這樣,團購才能有生存機會。
如今,團購網站發現了自己的瓶頸所在,紛紛探求新的形式,力圖在其它領域尋求突破,從團購發展層面上來講看似是有益的。但仔細研究,這其中還暗藏著許多陷阱,團購網站可不能再次“入了套”。
這里要著重提出的就是轉型時涉及到的新形式。說是新形式,但我們卻怎么看都似曾相識:與大佬合作、推出本地化搜索,從線上走到線下……這些模式,雖然團購網站本身都在宣稱有多么新穎,但這些被電商玩膩了的模式,著實讓人提不起興趣。況且,在這些所謂的新形式中還暗藏著“抄襲”、“惡性競爭”、“微創新”等各種貓膩。長此以往,團購網站只能是走上當初抄襲Groupon的老路——一條死路。
所以,筆者認為,在這場更加激烈的洗牌運動中,團購網站要轉就轉個徹底。如果還延續著之前抄襲的“劣根性”,怎么轉都難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