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2年度,是北京商業名副其實的豐收之年。這期間,北京商業的各大業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升級。從單體企業層面看,通過觸網、上市和重組等手段,企業的競爭力大幅增強。從商圈看,核心商圈再掀建設高潮的同時,新興商圈也在加速崛起。從服務消費者層面看,如今,北京已不再單純靠引進優質品牌來吸引顧客,其服務等更具說服力的軟實力環節也在突飛猛進。從北京全方位的升級看,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建設國際商貿中心之路前景光明。
趨勢1 百貨龍頭“觸網”勢頭不減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國連鎖百強企業中已有59家開出網店,但半數都是2011年前所開。2012年上半年,僅有7家零售百強企業“觸網”。按照這一速度,傳統零售進軍線上的步伐是近年來最謹慎的。這與整體宏觀形勢以及電商沖擊不無關系。
不過,包括王府井百貨、新世界百貨以及賽特等百貨龍頭企業的“觸網”勢頭卻絲毫沒有減弱。王府井百貨投資1億元建立的獨立電商公司,已經以集團形式啟動線上業務。該電商平臺域名為“www.goonow.com”,計劃在2012年底上線。
同樣是百貨巨頭的賽特,也開設了其專屬的高端電商平臺,只是由于初期定位出現了偏差,經營業績不佳。其在今年6月轉型成為網上奧萊后,賽特網上商城的銷售額大增。
趨勢2 核心商圈再掀建設高潮
王府井和西單大街都再次進入了建設高潮。兩條北京核心商業街的升級,也是北京商業發展提速的重要標志。
2012年對于王府井大街是突飛猛進的一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正式奠基。目前,該項目的設計方案已經上報相關政府部門審批。
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地位格外重要,未來更將成為北京高端商業地標。
體量達到10余萬平方米的王府井國際品牌中心,將引進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國際大牌旗艦店,目標是成為國內最高端的商場。
西單大街也在強化固有的時尚形態。兆泰置地位于西單的歡樂城等商業項目將由大悅城方面負責運營。未來,一家“混血版大悅城”將亮相西單。
趨勢3 新商圈強勢崛起
核心商圈發展的同時,新商圈也在強勢崛起。來自東北地區的高端百貨巨頭卓展借收購華熙樂茂進京后,這個面積30余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也讓五棵松商圈的商業競爭力大增。
首地大峽谷經營漸入佳境、大紅門銀泰百貨開業等利好,也讓南城商業迎頭趕上。
隨著軌道交通的建設,以順義、亦莊和大興等代表的新城商業,已經越發不容小覷。在大興地區,綠地將首個商業地產項目繽紛城落戶于此;華潤也將社區購物中心品牌五彩城開到了清河,與翠微百貨一道挖掘該地區的消費潛力。
趨勢4 商業“新陳代謝”加快
2012年,也是北京商業迎來新品牌、新業態的豐收年。在香港地區擁有超過50家門店,在廣東、上海及華東地區也開設了近40家門店的“香港甜品天王”許留山正式落戶北京。
曾一度萌生退意的香港時尚百貨品牌連卡佛,也在繼金融街購物中心、斯普瑞斯奧萊接連開出全品類賣場和折扣店后,再度在京嘗試新的經營模式。接連在北京開出三家不同定位的門店,連卡佛已經從此前簡單的“模式復制”轉為“因地制宜”。
2012年7月,傳統家電巨頭蘇寧電器也將收購的日系家電百貨店樂購仕開進了北京。
9月,美國零售巨頭梅西百貨以1500萬美元的代價入股佳品網后,終于決定以其為踏板嘗試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試水實體店。北京商業引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其代謝也在不斷加快。
NOVO百貨只在北京市場堅持了一年時間便黯然撤出。此前,這家商場一直以“店中店”模式經營得風生水起,這也充分體現了北京零售市場的殘酷性。
趨勢5 大型零售不斷發展
通過各種手段,大型零售商的優勢正在鞏固。
2012年5月3日,翠微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成功上市。
為了擁有第四家百貨上市公司北京足足等待了18年。上市后,翠微股份也和王府井百貨、首商股份以及北京城鄉一道,成為北京百貨業的佼佼者。
事實上,從王府井百貨等前輩的發展腳步看,獲得了資本助力后,企業擴張速度將得到顯著提升。
首商股份通過2011年中期的并購重組,老字號西單商場和擁有一批優質商業品牌的新燕莎控股組成了北京商業一艘新航母。
與此同時,去年,王府井百貨也在優勢業態的基礎上,不僅開始探索主題百貨店,也正式進軍購物中心業態。
趨勢6 電商競爭進入“單挑”模式
2012年4月16日,蘇寧易購宣布投入10億特價貨源和上億讓利額度,發起第一次“價格戰”。隨后亞馬遜中國、天貓、京東商城、新蛋網、當當網、國美庫巴網紛紛應戰,此次“價格戰”持續至7月初。當時,盡管電商打出了歷史上最猛的“價格戰”,但相互間處于混戰狀態,也就是說每個同行都是敵人。
不過,在京東商城挑起的今年第二波“價格戰”中,電商同行的競爭對象開始“從面變點”。這輪“價格戰”不僅導致實體賣場苦苦建立起來的明碼實價體系崩潰,一夜間重回“砍價時代”,也讓電商間的矛盾更加公開化。
電商競爭進入“單挑”模式,反映了電商企業心態的變化。隨著國內電商環境的不斷深入,每次“價格戰”都會對參戰企業的行業座次產生深遠影響。只有盡快占據行業主導地位,才能保證自己的“錢途”。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