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寧 張華
一、引言
“碳關稅”一詞最早由前法國總統希拉克提出,旨在通過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征收商品進口稅,避免歐盟國家的產品在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遭到不公平競爭。隨后美國、英國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從自身比較優勢及國家利益出發,相繼提出針對部分貿易產品征收碳關稅,以應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及節能減排問題。由此,碳關稅開始作為新形勢下的一種政治經濟手段影響著國際貿易并受到有關國家的重視和關注。
二、碳關稅的內涵及實質
(1)碳關稅的含義
碳關稅作為一種新型稅種,主要是指進口國對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征收的一種特別關稅,如:建材、機電、鋼鐵、水泥等碳密集型產品。碳關稅的提出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其根源是由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中的共同且有區別責任原則。目前世界上還未出現征收碳關稅的案例,但是歐洲的芬蘭、丹麥、冰島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顛和魁北克已在本國范圍內征收碳稅。與傳統的關稅措施不同,碳關稅不僅可以保護征收國的經濟利益,還具備保護環境的功能。
(2)碳關稅的實質
1.實施貿易保護,維護自身利益
西方發達國家在氣候大會上提出征收碳關稅,其真實意圖是想通過“借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內技術水平較低,生產的產品中往往含有較高的隱含碳,而短時期內,發展中國家很難在低碳技術方面有所改善,因此碳關稅的提出無疑成為發達國家抑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入市場的障礙。另外,經濟危機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希望通過向發展中國家出售碳減排技術找到新的發展出路,以維護自身利益。
2.制衡發展中國家,搶占氣候談判優勢
從歷史發展進程看,每個國家的興起與發展都會經歷一個工業化時代,在工業化時期,不論是產品的生產過程還是消費過程都會釋放大量的隱含碳。發達國家由于工業化變革早,目前已經過了高碳排放時期,而發展中國家正在承接著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不僅要繼承發達國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低端產業,而且還要承擔本國經濟快速發展背后的環境破壞。發達國家利用自身技術優勢,要求征收碳關稅,一方面可以搶占清潔能源和新興產業市場,遏制新興國家的崛起;另一方面,可以樹立發達國家保護環境,倡導節能減排方面的積極形象,以增加其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砝碼,制衡發展中國家。
3.消弱競爭對手,轉嫁環境治理成本
為應對全球保護環境的要求,一些發達國家先后在國內征收碳稅,無疑會增加該國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一些國家特別是沒有能力履行《京都議定書》某些規定的發展中國家,因無需征收碳稅,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會增加,因此碳稅的征收可能會引起產品的不公平競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曾指出,不承擔環境損失的成本,相當于間接對企業進行補貼。因此為維護自身利益,發達國家提出要在貿易往來中征收碳關稅,一方面保護本國企業免遭不公平競爭;另一方面,又可要求發展中國家向其購買減排技術,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成本,進而消弱競爭對手的實力。
三、碳關稅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出口產品競爭力減弱,出口額將會有較大幅度下降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出口額逐年增加,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因素,每年出口額對GDP的貢獻都保持在20%以上。但是,我國的出口產品普遍為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密集型產品,如果這些產品出口到發達國家,必將成為其開征碳關稅的對象,出口貿易條件也會因此惡化。有專家測算,如果按照征收30美元/噸碳的關稅,將導致中國進口總額下降0.517%,出口總額下降0.715%,進一步拖累中國GDP下降0.021%。
根據關稅的局部均衡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征收碳關稅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影響:
上圖為我國的出口產品圖,WS為產品出口曲線,WD為世界市場需求曲線。假設征收碳關稅之前,我國出口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為Pw,出口量為Q2—Q1,征收碳關稅后,中國產品的出口價格會因關稅而上升,價格的提高將導致國外消費者對我國產品的需求量下降,進而出口額下降。基于目前的情況,碳關稅的推行,對我國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2)貿易壁壘更加復雜,貿易環境進一步惡化
碳關稅實質上是發達國家根據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及技術優勢提出的,它并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可以理解為披著貿易保護主義外衣的又一綠色貿易壁壘。自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對象,但調查范圍也僅僅局限在某一特定產品或特定行業中。一旦發達國家要求推行碳關稅,將對中國整個出口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嚴重影響中國的貿易環境。
(3)企業競爭力減弱,國內就業率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貿易是以勞動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這就決定了我國出口的產品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同時由于出口一直在我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貿易的重視也造成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如下圖)。一旦發達國家推行碳關稅政策,我國眾多勞動密集型及能源密集型企業必將遭受重創:出口產品成本上升,競爭力減弱,市場份額不斷降低;出口企業因技術限制,出口競爭力減弱,瀕臨倒閉的危險;工人因企業效益下降紛紛失業,國內就業率下降。
圖1 1978年—2012年6月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變化趨勢圖
四、中國應對碳關稅外貿發展策略
1.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我國傳統對外貿易模式以追求數量增長為目標,忽視了產品生產技術的改進及質量的提高,以致為發達國家限制我國出口貿易找到了借口。為應對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謀求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必須調整當前的出口產業結構,轉變技術含量、環境標準和產品附加值都比較低的現狀,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保持出口額適度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出口結構的優化,提高出口產品質量。除此之外,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延伸加工貿易產業鏈,發揮政府部門管理效能,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的出口。
2.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自改革開放以來,貨物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服務貿易發展則相對滯后。貨物出口額的持續增長一方面促進了我國GDP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我國貿易中隱含碳的排放量一直在全球排名中居高不下。因此,發達國家提出征收碳關稅,我國首當其沖會成為其重點管制的對象。為避免這一狀況發生,我國要加快貿易結構的調整,將外貿的重心由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低排放、低污染的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在我國貿易中的比重,做好節能減排的工作。
3.企業應調整發展戰略,積極提高自身適應能力
根據H—O理論,我國應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和資源大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無疑成為我國開拓國際市場的優勢,因此,我國出口企業基本上也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一旦發達國家推行碳關稅,我國出口企業必然會遭受重創。為降低碳關稅壁壘的負面影響,企業須提高自身適應國際形勢變化的能力,首先從意識上樹立綠色環保思想,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實施技術和產品創新,并將這種創新延伸到生產鏈的各個環節,減少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碳含量;其次,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競爭,充分熟悉掌握碳排放協議、減排量限制、付款范圍和條件及適用的法律等,提升與國外碳排放買家的談判能力,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再次,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快對外投資和國際合作方式的創新,在國際合作中發展創新機制,有效整合創新資源,提高自身引進消化吸收能力。
4.積極參與國際碳排放量制定標準,爭取話語主動權
在金融危機的誘發下,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之名,欲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該做法表面上是為了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環境,實際上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保護本國產業。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本身在國際市場上不占優勢,為爭取有利的國際話語主動權,應加強對國際貿易規則的研究,積極利用WTO的基本規則及《京都議定書》中的有關規定來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同時,加強同國際社會就碳關稅等問題的溝通,將我國國情及具體問題納入討論和談判范圍,提出自己的建議,主動成為規則的參與者、制定者,依托我國的經濟實力,爭取話語主動權,為企業生存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