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中國和印度作為鄰國,雙邊貿易高速發展。隨著中印兩國貿易規模的擴大,也開始出現不和諧的現象,并且貿易摩擦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以中國華為企業應對印度反傾銷為例來分析中印貿易摩擦的原因以及中國應該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貿易摩擦 安全問題 傾銷 反傾銷 對策
多年來,中國與印度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經貿關系。在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以后,隨著對外進出口貿易的加速增長,中國開始進入貿易摩擦的高發期,尤其以外國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最為頻繁,而且對中國發起貿易摩擦的行為主體已經開始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變。在發展中國家當中,印度作為中國的第十大出口國,是對中國發起反傾銷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
一、 何為反傾銷
反傾銷(Anti—Dumping)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WTO《反傾銷協議》規定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確定傾銷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確定出口價格;確定正常價格;對出口價格和正常價格進行比較。反傾銷的最終補救措施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二、華為遭“反傾銷”
印度在2009年12月份對華為、中興等中國通信廠商采取了反傾銷調查,據悉從2009年12月8日開始,印度財政部將對原產于中國的同步數字傳輸設備(SDH)征收臨時反傾銷稅,最高為產品進口價格(CIF)的236%。稅率按照SDH產品進口價格來計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稅率為CIF價格的50%。這意味著,中國通信企業出口印度市場的SDH設備,華為的成本增加了50%。自2009年開始,印度有關部門出臺了有關電信設備進口安全審查的政策,這項政策將使華為遭受重大的損失。
三、華為遭遇“反傾銷”的原因
1.印度對中國企業構成歧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一是由于印度通信業發展較中國來說較為緩慢,為了保護其國內市場,頻繁啟用反傾銷措施來限制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在發達國家的帶動下,近幾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數量增長明顯,發展中國家對外實施的反傾銷稅普遍具有高額性和歧視性特點,而印度是其中實施反傾銷措施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自1995年到2009年,世界共有27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產品共發起了多達746起的反傾銷立案調查。中國是遭受印度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分別達130起和98起。
二是雖然GATT和WTO對反傾銷作了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但反傾銷法的執行主要依賴各簽字國的國內立法規定,因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反傾銷規則為WTO成員國保護本國市場提供了便利。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何茂春教授認為,印度“黑名單”的做法是對中國企業故意的歧視和不公平競爭的表現。“它所謂的安全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它的安全標準是什么沒有說明,沒有說出不安全的事實和這25家企業不安全的證據。” 華為產品是充分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而在印度對華為產品構成歧視。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認為,印度政府以安全問題為理由對華為等中國電信設備禁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對本國電信設備商的扶持和保護,希望通過本國市場培養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中國市場對印度企業采取了公平、公正的態度,倒是印度對中國在印企業處處設置障礙,嚴重影響兩國經貿關系的正常發展。
2.印度對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偏見,同類產品中,中國的電信產品價格較為低廉,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印度在對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中,雖然在個別反傾銷案件中印度給予了中國應訴企業市場經濟地位,但沒有承認中國是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以替代國價格作為計算基礎,在第三國參考價格選取上也別有用心或者不負責任,對中國產品采取不公正的歧視性政策。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中國的電信產業在印度的競爭力很強。2011年華為這家民營企業再度進入世界500強,名列第351位。中國通信企業向海外拓展一般都享有進口退稅政策,因此,在與印度同類設備廠商的競爭中具有某些產品的價格優勢。據了解,目前印度有三類運營商,分別是國有運營商、私有運營商和跨國運營商。由于運營商數量較多,在印度電信市場異常激烈的競爭中,由于中國的華為等電信設備商能夠提供給印度性價比更高的產品,受到了印度電信運營商的歡迎。而印度對中國市場經濟制度的偏見導致印度國內的電信產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3.中印歷史遺留問題上造成的政治誤解與對立,印度對中國懷有不滿情緒,加之印度國內蓄意制造“中國威脅論”,使印度對中國產品保持警惕態度。
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中印雙方間存在的邊界領土爭端、西藏問題、中巴親密關系等問題,同時中印在文化觀念上的巨大差異,使印度對中國一直缺乏理解并抱成見。印度對中國電信業設置障礙也不屬首次,早在2005—2006年時,同樣是因為“通信網絡安全”問題,華為在多項競標中出局、投資建廠的計劃被擱淺。那時正是印度2G和2.5G網絡建設高峰期,直到網絡建設高峰期之后,華為在印度的市場才逐漸拓展開來。而印度此次實施“黑名單”,不顧本國電信運營商希望采購中國質優價廉電信設備的要求,目的就是讓中國設備企業喪失良機。云南省社科院南亞研究所研究員王崇理和陳利君認為,如今在國際上,針對某個國家的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非常正常,但像印度這樣頻頻發起“攻擊”的情況卻很少見。從印度來說,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的飛躍而懷有自滿情緒,對中國則是一種嫉妒心理。加之印度新聞媒體對此進行大肆宣傳,受“中國威脅論”的影響,印度對中國頻繁進行反傾銷調查已經使中印經貿合作出現了“傷痕累累”的態勢。雖然印度也意識到中印只有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才能有更大的發展這一點,但其競爭防范意識并未減弱。
4.印度想改變同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
印度實施安全審查的理由是印度擔心進口電信設備中藏有惡意軟件或間諜軟件。而推動安全審查的主要力量是印度的情報部門,由于近年來印度恐怖活動多發,使得印度情報部門的話語權日益增強。美國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德里克·西澤斯認為:在中國電信設備問題上,貿易保護主義不是主要原因。印度方面的核心議題確實是安全疑慮。筆者認為此番言論不接近事實,雖然印度情報部門已經介入此事,表面上看是印度政府對本問題的極度重視和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給外界造成一種對安全問題的極度重視的假象。首先,印度并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證明中國產品不符合其安全需要。其次,兩國地理位置的毗鄰和一些外交爭議使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第三,印度對中國的巨大貿易逆差這一事實讓印度難以接受,欲通過各種方式來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雖然雙邊貿易關系有所改善,但是印度企業抱怨對華貿易逆差的聲音越來越大,09年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就達到160億美元。其實,在這安全問題的背后,是兩國經濟利益的較量。
四、 華為如何應對這場“反傾銷”
1.當事廠商華為積極協調,爭取能夠進入印度3G市場。
反傾銷案件發生以后,企業應積極應訴并配合反傾銷調查,爭取最大限度的抗辯機會。即使印度對華反傾銷指控成立,通過積極應訴也可以大大降低反傾銷稅率。在印度對華為反傾銷之后,華為做出的努力有:一、華為愿意向印度政府提供其網絡系統的源代碼,以打消印度政府的安全顧慮。二、華為積極與印度運營商搞好關系,使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使得這次博弈由中印之間的博弈轉變為印度運營商與印度政府之間的博弈。印度本土運營商希望與華為合作,利益更大。但印度政府提出不能購買中國設備,這顯然會激起印度本土運營商的不滿,中國能夠給他們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但是印度政府卻阻止這一行為。
2.華為實行“本土化”策略
2008年,華為印度市場營收為13億美元,華為在印度正在展開“魅力攻勢”,以應對來自印度安全部門的“嚴格審視”,這其中的一大措施就是推動華為的本土化,即在印度研發和生產設備,包括:一,要求中方員工取“印度名”,任命印度本土高官,推動企業融入印度文化等。2009年底,有4000名員工,華為在印度85%的員工為本土員工。研發團隊幾乎全是印度人,所以華為的設備不可能對印度構成安全威脅,除非印度政府開始懷疑其國人的愛國性,這一策略是從根本上消除印度政府對中國華為產品的疑慮。二,華為計劃投資3—5億美元,在印度第四大城市欽奈市附近設立電信設備生產廠并選定廠址。
3.中國相關政府機構應當積極與印度政府磋商協調,同時政府應該積極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加大政府交涉力度,中國政府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政治、經貿等各方面的正常友好關系。中國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應當積極協調,以促進問題的解決。拋開電信設備市場競爭本身,政治、意識形態、國家經貿競爭等其他因素一直都在影響著全球通信設備市場格局。同時為我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使我國反傾銷應訴過程中不懈努力和抗辯的目標,我國政府一方面要努力通過雙邊談判,促使印度在國內立法上確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另一方面要繼續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盡快擺脫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被動局面。這一點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建立在中印兩國政治互信不斷加強的基礎上。
五、 總結
由中國華為企業遭遇印度反傾銷調查中看到,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嚴峻。“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提高了各自民眾的預期,它們的繁榮來自于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市場和原料的占領,因此,貿易摩擦和保護主義不可避免。”在今后的中印雙邊關系中,經貿關系需要展開進一步的對話與合作。我們應該相信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將會進一步深化,這是由兩國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
參考文獻:
[1] 文靜.國際對華反傾銷的原因探析.[J].社科論壇
[2] 華為等中國通信企業在印度被征高額反傾銷稅.[N].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12月15日09:46
[3] 陳繼勇.劉威.解決中印貿易摩擦的八條舉措.對外經貿實務.2006.2
[4]劉愛東.梁潔.1995年~2009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件統計分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4期.2010年8月
[5]李盾.中印貿易摩擦爭端的特點、原因、解決機制與發展趨勢.國際貿易.2006年第2期
[6]印度對華為又愛又恨 “大國”行為不大講理. [N].賽迪網.2010年07月28日11:24
[7]李彤.印度對華反傾銷的現狀及對策.社科縱橫.2008年第3期.總第23卷
[8]戴維.史密斯,《龍象之爭》,[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李雪梅(1986.12—),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現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南亞研究所10級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