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冰 韓仲旭
摘要:近年來,中國貧富差距現象已越來越嚴重,主要表現為:城鄉差距懸殊、地區差距明顯、部門行業、階層之間差距加大。由于中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差距勢必還要進一步擴大。正確認識問題及采取必要對策是關乎社會穩定的大問題。從目前中國貧富差距現狀出發,通過分析貧富差距產生原因,提出如何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貧富差距;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06-03
社科院2012年4月18日發布《2011—2012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是3.13∶1,比2010年下降0.1%,收入差距連續兩年縮小。同時由于中西部地區發展空間的廣闊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近年來,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推動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全面提速,尤其是中部板塊更加引人矚目。但是,筆者認為雖然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中西部經濟發展速度加快,但是在經濟總量上,在實際生活中,中國的貧富差距依然在呈現擴大趨勢。
一、中國貧富差距現狀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為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是最常用來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數,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低于0.2 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 表示收入分配較為合理,0.4以上為收入差距過大,0.4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逐年擴大,據2011年1月6日《人民日報》提供的數字:從2000年開始,中國基尼系數就越過了0.4的警戒線,現已接近0.5。近一段時間以來,不斷從網上傳出如“郭美美”之類的炫富情況,也出現了中國旅客在歐洲排隊購買奢侈品的現象。而根據國家統計局顯示,部分地區低收入者,每年收入不到5 000元。這一現象的產生來自收入懸殊的多個方面現實。
(一)城鄉差距懸殊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 979元人民幣,農村地區為6 977元。2011年城鄉收入比為3.43∶1,較2009年的3.33∶1擴大。在此,筆者認為中國城鄉除了收入差距,農村的教育普及程度、醫療保障水平、衛生條件、住房條件,乃至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都整體落后于城市,個別地區甚至存在未開發狀態。
(二)地區差異明顯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收入差距一直呈擴大趨勢。由于歷史及地理原因,東部地區有較好的工業基礎,而且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港口眾多且分布廣泛,優越的政策支持等。西部地區有較多的自然資源但是深處內陸,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對外交往少,加上本身基礎弱,經濟發展的先天條件差。近些年來,雖然中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振興老工業基地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程度額控制,但是依然很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東部和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從各地區間城鎮居民收入來看,區域之間的差距就很大。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11年中國區域經濟已經呈現出地區生產總值5萬億元、4萬億元、2萬億元、1萬億元、萬億元以下五個梯隊。東部地區如廣東省GDP為5.3萬億而青海省只有1 622億元。
(三)行業差距
行業差距不斷拉大,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一些制度不完善及經濟發展不平衡有關。據人社部勞開工資研討所副所長楊拂曉引見,當前中國工資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010年,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金融業,70 146元;最低的農林牧漁業,16 717元。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1。20世紀80年代,中國行業間工資收入差距基本堅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數國家行業間差距在1.5~2倍左右。一些壟斷企業和突出部門,掌握大量資源,通過壟斷經營獲得暴利。
(四)階層差距
隨著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中國階層差距也在不斷拉大。企業高管薪酬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擴大。據統計,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2010年為66.8萬元,是當年全國平均工資的18倍多。而局部私營企業、簡單勞動者的工資偏低。2010年,城鎮私營單位中的住宿餐飲業、農林牧漁業、公共管理社會組織三個行業中就業人員月均工資收入在1 461元以下,不到城鎮單位企業在崗職工的一半。
其實,并不需要如此多的數據和調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能切身感受到這種貧富差距現象和社會分配不公。我們國家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10月19日,瑞信研究院發布的第二份年度《全球財富報告》稱,中國百萬美元富翁人數首次突破百萬,達到101.7萬人,并預計五年內此人數將翻倍。中國成為世界上百萬富翁增長最快的國家。然而,媒體中日益增多的是有關看病難,上不起學、越來越多的畢業學生就業難、買房難的報道。這讓人不禁要問,我們創造的財富到底是如何分配的。食品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上漲,使得越來越多的窮人不得不面對這一事實。在富人不斷增多的同時,窮人也在不斷增多,而據報道中產階層的增長最為緩慢。中國的貧富懸殊正在以代際的形式向下傳遞,使得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二、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要想解決當今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問題,我們就必須找出其原因,了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從而進行研究。導致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筆者認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體制、政策因素所導致
“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于中國經濟,尤其是對東南沿海地區的飛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對于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先富起來的地區和個人,并沒有帶動后富地區經濟發展起來,從而導致“先富的”越來越富,而未發展的地區則越來越窮。有些地區政府部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忽略了對后發展地區的一些基本保障,使部分群眾沒能分享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果實。改革開放的政策,總體是傾向效率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八字,公平問題未得到充分重視,國民貧富差距擴大成為必然。此外,稅制改革并不得力,這也對貧富差距產生了深厚的影響。稅收缺乏監督,各種假賬現象屢禁不止;公民納稅意識淡薄,大量偷稅漏稅,導致稅款流失嚴重,這使中國喪失了部分再分配能力,不能有效援助弱勢群體。
(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城鄉收入差距擴大
“二元經濟”最初是荷蘭經濟學家伯克1933年提出的對發展中國家一種經濟現象的描述。他在對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把該國經濟和社會劃分為傳統部門和現代化的荷蘭殖民主義者所經營的資本主義部門,他當時的研究僅僅限于對二元經濟的一種單純的描述。1954年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發表了一篇題為《無限勞動供給下的經濟發展》的論文,刻畫了后起國家存在的二元經濟特征:在一定的條件下,傳統農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為零或成負數,勞動者在最低工資水平上提供勞動,因而存在無限勞動供給。城市工業部門工資比農業部門工資稍高,并假定這一工資水平不變。由于兩部門工資差異,誘使農業剩余人口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資本家利潤即剩余的使用,當資本家進行投資,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量就增加了,從農業部門吸收的剩余勞動力就更多了。當剩余勞動力消失,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也提高了,與工業達到一致,這時經濟中的二元結構也消失了。
而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是造成城鄉收入分配較大的根本原因。建國初期,中國始終把重工業發展的積累主來源放在技術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業上。由于利用工業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長期從農業中抽取資金,導致農業積累能力不足,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的發展。盡管近年來,中國戶籍制度有所松動,但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沒有真正的解決。同時,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自然、地理環境,交通情況較差,基礎設施薄弱,因此難分享科技進步帶來的結果,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偏低。國民的初次分配是根據要素貢獻的大小進行的,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對應較高的收入。傳統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現代非農產業,由此導致的城鄉收入水平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大差距。
(三)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
經濟體質改革錯位對貧富差距產生重大影響。這主要反映在一些應該引入市場機制的行業依然實行壟斷;而不利于過早引入市場機制的行業卻急于市場化,造成價格高昂形成財富掠奪致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另外,長期以來一些高收益領域如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石化等,幾乎全由國家資本包攬,已經形成事實上的壟斷經營。他們依靠行政權力破壞了市場競爭,獨享了經營資源及經營機會,造成社會財富高度集中于這些行業,從而拉大了行業之間,各個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再者,由于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出現法制盲區。相當一部分人非法牟利、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權力尋租,貪污腐敗,導致經濟發展成果被這些人中飽私囊,個人財富劇增,從而使貧富差距擴大。
三、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
(一)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一些人如農民、城鎮下崗職工等并沒有從中國的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取得多少實惠,這部分人的收入增長甚至還趕不上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這是極不合理的。因此,我們必須大幅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重點是提高農民收入、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推動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落實最低工資制度,逐步建立規范的工資增長機制。
(二)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能較好地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是和他們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不無關系的。與之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障工作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在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首先考慮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因為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石。它不但關系到億萬人民群眾能否安居樂業、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還關系到億萬個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夠覆蓋全國所有人口(包括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我們的當務之急。為此,落實和鞏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為實現全國統籌創造條件;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全面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低保制度,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
(三)健全財稅制度
要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就必須高度重視財產存量不公的問題,并研究如何加以解決。人大校長紀寶成建議,應該促進新型的財產稅稅收體系的建立。這需要盡快建立房產登記制度、儲蓄實名制、證券實名制以及其他資產實名制。從房產稅逐步擴大到固定資產稅和遺產稅。“沒有新型財稅體系的建立,不大可能解決貧富差距擴大。”一些發達國家財產稅體系健全后,還會促使富人增加慈善捐贈。
(四)實施城鄉統籌制度
第一,實現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勞動力市場一體化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有利于城鄉勞動力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實現就業。要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制、勞動就業政策,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第二,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注重加快農村發展。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保護力度。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第三,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城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和機制。
(五)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解決腐敗問題
毋庸諱言,中國先富起來的人中,一部分人是通過權錢交易一夜暴富的。現代市場經濟強調機會平等,而由腐敗導致的社會貧富分化,是人們無法容忍,同時也是中國產生仇富心理的主要原因。因為它踐踏了人們機會均等的自由競爭權利。而且,由于腐敗所產生的灰色收入是隱形的,很難將其納入貧富調節范圍,因此會使貧富差距不斷孕育嚴重后果。解決腐敗問題必須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行黨政分開,建立政府權力約束機制及公民的參與機制,其根本在于約束和限制權力。
總之,和諧社會應該是共同富裕的社會,而要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必須先縮小貧富差距,使公平正義得到伸張,使人民能共享經濟果實。當前的狀況時刻警醒我們,縮小貧富差距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正視并且要切實解決的問題,我們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松警惕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董全瑞.收入分配差距因素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劉志英.社會保障與貧富差距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6.
[5]蘭德斯.國富國窮[M].門洪華,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6]克拉克.財富的分配[M].陳福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