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竹
摘要:近年來,一些國家打著低碳減排的旗號單方面主張對高耗能產品征收碳關稅,引起了國際范圍內廣泛的關注。碳關稅的征收必然帶來企業成本的提高、出口的下降,經濟發展受阻等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探討中國如何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發展新能源產業,促進技術進步,培育新興市場等措施來跨越這一貿易壁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碳關稅;出口;高碳產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21-02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全球氣候日益變暖,這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氣候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危機后的歐美發達國家卻以環境保護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提出要對發展中國家征收碳關稅。
一、碳關稅的含義
碳關稅,指一國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一般認為碳關稅最早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于2007年1月提出,呼吁歐盟國家針對未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課征商品進口稅,以避免在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運行后歐盟國家所生產的商品遭受不公平競爭,矛頭直指美國。此后繼任總統薩科齊多次重申碳關稅的提議。緊隨著法國人的腳步,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開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碳關稅。
表面上看碳關稅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維護全球氣候安全,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質上是歐美發達國家借發展低碳經濟爭取世界經濟話語權制衡發展中國家的一種手段、一種貿易壁壘。盡管目前發達國家“碳關稅”仍然正處于策劃或制定階段,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碳關稅”逼近帶來的巨大威脅。
二、碳關稅對中國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經濟的增長主要靠依靠高投入、粗放式、消耗大量資源所帶動。200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2010年,中國的排放量為90億噸,美國為52億噸。雖然就人均排放量來說中國的6.8噸,比美國的16.9噸少很多,但已超過世界平均值。中國目前出口的產品一半以上屬于高碳產業,如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一旦開征“碳關稅”,短期來看嚴重影響企業成本、利潤以及出口。
按目前歐盟碳排放交易市場價格(45美元/噸CO2),中國企業每年將增加約550億美元額外負擔,進入歐美市場的產品關稅將從目前3%~4%的水平上提高約14個百分點,出口成本大大增加,提高了進入國際市場的難度,一些利潤率較低的行業,如服裝、機電行業將無法承受。以美國來說,若征收30美元 /噸碳的關稅,將會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當關稅上升為60美元/噸碳時,下降幅度增加為2.6%。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測,一旦全球實行碳關稅,中國制造業出口量將削減1/5,而大陸的紡織品將是重災區。
與此同時碳關稅還間接帶來了國內就業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歐美國家的碳關稅的征收將引起更多國家的效仿,發展中國家的報復性反擊,這進一步惡化了出口環境,助長了貿易保護主義。
(二)積極影響
從長遠來看,其實對中國收碳關稅的征收不一定都是壞事。碳關稅的征收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減少高耗能、高污染、高碳行業的生產及出口,尋找更多的清潔能源;全力推動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實現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應對“碳關稅”的策略
(一)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
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建議,把新能源、高科技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中國傳統的很多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短期內要趕上困難很大,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低碳經濟對中國來說意味的是機遇。據《斯特恩報告》預測,到2050年,全球低碳產品市場可達5 000億美元,從普通的LED燈泡,到清潔能源,低碳產品市場都正處于高速增長時期,成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
(二)積極參與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
《京都議定書》實行的是“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就是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大的責任,沒有規定發展中國家的減排或限排義務,但這不代表我們能置身事外。后京都時代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到國際碳問題的探討中,參加國際性的協商與談判,成為國際規則的參加者和制定者,爭取對中國有利的發展機會。
(三)利用WTO機制保護
碳關稅違背了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自由貿易原則要求任一締約國的政府措施,應對來自其他締約國的輸入貨品給予與本國產品相同的待遇。而碳關稅則是采取關稅手段限制他國產品進入本國,與自由貿易原則相對立。最惠國待遇要求一締約國對來自或運往其他國家的產品所給予的利益、優待、特權或豁免,應當立即無條件地給予來自或運往所有其他締約國的相同產品,不能以生產過程的不同而認為是“不相同”的產品。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產品征收不同的碳關稅,也違反了最惠國待遇原則。一旦真正遭遇碳關稅,可將違反WTO協定的碳關稅措施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通過爭端解決程序,重建公平的貿易環境。
(四)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
歐盟、美國和日本是中國主要的出口貿易伙伴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勞工標準和環境保護標準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決定了他們是貿易壁壘的主要發起國。我們在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同時,應注意調整中國出口貿易的地理方向,擴大向新興市場的出口,以分散風險。
(五)提供政策扶持、提高出口退稅率
出口退稅是WTO明確賦予成員及其企業的權利,是不違反WTO協定的合法措施。中國出口退稅制度始于1985年,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其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但中國的出口退稅制度運用的范圍比較窄、沒有實現真正的“零稅率”,對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來說并不公平。在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嚴峻的背景下要繼續保持外貿的穩定持續增長,需要進一步提高出口退稅率,幫助企業消除“碳關稅”影響。
(六)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掌握低碳技術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企業遭遇了各式各樣的非關稅壁壘,碳關稅也只是一種新的表現方式。突破這些壁壘最根本要苦練內功,從企業自身做起。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積極與有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努力研發節能減排相關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從根本上擺脫受制于人的不利地位。一旦能走在低碳技術創新前列,碳稅或許蘊藏著新的商機。
參考文獻:
[1]夏先良.碳關稅、低碳經濟和中美貿易再平衡[J].國際貿易,2009,(11).
[2]謝來輝.歐盟應對氣候變化的邊境調節稅:新的貿易壁壘[J].國際貿易問題,2008,(2):65-71.
[3]馬嵐.撕掉“碳關稅”外衣[J].經濟研究參考,2009,(60):18.
[4]張向晨.碳關稅是否符合WTO規則[J].WTO經濟導刊,2009,(12):87-88.
[5]劉小川,汪曾濤.二氧化碳減排政策比較以及中國的優化選擇[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8):73-80.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