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摘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農民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群體,但是目前在農民中存在著許多心理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和諧農村的建設,必須進行農民的心理調適。嘗試從建立公平正義的農村環境、建立心理幫助機制以及幫助農民自身提高心理調適能力等方面展開思考,為和諧農村的構建而努力。
關鍵詞:農民;心理問題;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55-02
搞好農村建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而在這一過程中,農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的轉型期,傳統的農村生活遭遇了很大的沖擊,農民也站在了各種沖擊的風口浪尖,而各種變化在農民心理上更引起了很大的震蕩,占中國國民2/3的農民呈現出了復雜而又耐人尋味的心理現象。“無論意識到或沒意識到,覺醒著的人每時每刻無不進行著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方向,而且支配和調節著人的活動。因此,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絕對無法忽視農民的心理狀況,同時必須把農民心理調適體系的建立納入和諧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來。
一、現階段農民心理問題狀況
綜合來說,農民群體一般具有經濟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貧困性,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心理上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社會關系上的邊緣化等特點[1],農民除了一般大眾在社會轉型中所具有的普遍心態外,還有另外一些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
1.迷信心理。所謂迷信是指認為神鬼的安排不可抗拒,迷信不同于一般的信仰,迷信是信仰神仙鬼怪,遇事求神保佑,完全不信組織,不信他人,甚至連自己也不相信。農村由于交通不便利、與外界的交流相對比較少,科學信息接受度不高,所以對于學多問題和現象都難以作出科學的解釋,于是轉而求神仙鬼怪。而農民的這種迷信心理很容易被一些邪教組織或不法分子所利用,引發許多不安定因素。
2.急功近利心理。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但也讓很多農民心理產生了不平衡。農民熱衷于追逐各種能迅速發財致富的方法,但是往往要求能迅速見到效,不愿意做長期的努力,常被眼前的蠅頭小利吸引。甚至有部分農民,妄想一夜暴富,于是沉迷于賭博、地下六合彩等活動,引發許多悲劇。
3.冷漠病態心理。這在農村表現為大多數農民對公共活動事務和人際關系持一種冷漠、消極、不參與的態度。具體表現為村民對政治、組織活動的冷漠,對村組及鄉鎮“公家人”的信任感下降,對公共事務的不參與,甚至對立,對流動人員尤其是外來人員的冷漠,村民鄰里之間緊密性、親密程度的下降等等,這種心理的產生與中國農村文化傳統和現代農村社會出現的變化有關。而且這種冷漠心理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部分農民的冷漠甚至趨于病態。比如,最近發生的多起農民殺人案件,起因都只是農村鄰里間的小摩擦,卻都造成了血淋淋的悲劇。農村人際關系冷漠化已經成為了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
4.盲從依附心理。所謂盲從心理,是指屈服于社會的壓力和輿論,在認識和行為上盲目地趨向于別人的期望,單純地追求跟別人保持一致的一種心理現象。盲從心理是中國農民的傳統心理,在目前農民中主要表現為沒有主見,容易跟風行事,是非榮辱觀念不清等。比如有的村鎮,出現整村的人為了獲取經濟利益進行某種違法行為,就是因為農民看到別人“發家致富”了,便不問原由的盲目跟從,典型的盲從心理。這種盲從還進一步成為一種依附,使農民缺乏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能力,完全依附于扶貧幫困或是救助等,滿足于既得利益。
二、進行農民心理調適的意義
1.進行農民心理調適是建設和諧農村的需要。我們知道,外部因素是事物轉化的條件,內部因素是事物轉化的主要因素,農民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嚴重阻礙了和諧農村的建設,影響了和諧農村的構建,必須加以調適。
農民對和諧農村建設的感受和認識,農民自己在和諧農村建設中的行為,無疑都是一個社會人的心理體現。如果農民對和諧農村建設中的某些活動認可,那么他們會從心理到行動贊賞或支持建設活動;如果農民對和諧農村建設中的某些活動不認可或者反感,那么他們就會在心理和行動上有所反應,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構成潛在的威脅。
農民的心理狀況決定著農民的行為,而目前農民中存在的許多心理問題就導致了農民的一些不良行為。如前面提到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問題就在許多年輕農民中蔓延,導致許多村鎮中的年輕人是不愿意干農活,認為種田無法致富,而熱衷于尋求迅速而又輕松的致富途徑。在許多村鎮都可以發現,田里干農活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許多上了年紀的老農民非常擔心的感嘆說“長此下去,種田也會沒有了接班人。”
2.農民心理問題是一個被忽視的領域,要求進行農民心理調適。傳統對農民的看法是淳樸、勤勞、本分。由于農民的生活相對處于比較困難的境地,所以人們提及農民,想到的就是如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如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很少會涉及到農民的心理狀況。同時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農民是一個生活比較簡單的群體,沒有過多的心理情況,因此也不會去關注農民的心理狀況。
傳統的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讓農民根本沒有考慮自己心理問題的習慣。而且由于落后思想的影響,農民羞于向他人提及自身的心理狀況,更無法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對于一些農民身上根深蒂固的心理問題,農民自身已經習以為常,根本無法去剖析自身的心理情況。近幾年發生在農村的惡性傷人案件中,冷漠猜忌的心理問題都是導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許多人在村民的眼里還是一個比較溫順的人,實際上他的心理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但是卻沒有被注意到,試想一下,如果這些人自己或者周圍的親人、朋友能認識到他的心理問題并加以開導、疏通的話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3.進行農民心理調適有利于農村的穩定和發展。農民對發展認可,對發展認同,心中想到發展對自己有利,發展才能成功。因此,我們在發現、關注農民的心理問題的同時必須進行農民的心理調適,要解決心理問題也就需要心理調適。選擇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來引導和調適農村農民群體心理失衡問題,對社會穩定和發展,促進和諧農村的建設,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農民心理調適的開展
1.建設公平、正義、共富的環境。農民群體心理本質上是受內外環境影響和制約的,外部環境中影響農民的因素非常多。胡錦濤同志指出,“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只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2]。
公平、正義、共富是農民心理平衡的關鍵。因為農民感到了共富的溫暖,看到了公平、正義的社會現象,農民的心理才能夠平衡,才能夠理解和維護社會的和諧,才能夠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建設公平、正義共富的環境是對農民心理問題進行調適的有力保障。
我們知道,共富是一種收入分配的結果,而公平正義是實現共富的保證,在和諧農村建設中,關鍵是公平,有了公平,收入有差距心理也會平衡,沒有公平,共富也會生出矛盾,也會產生不滿。而社會正義指公平正直、沒有偏私的有利于農民的規則和行為。社會正義會使農民感到有理有處說,心里平衡踏實。
2.針對農民心理問題建立幫助機制。根據不同群體心理的需求層次,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明確揭示人類的心理需求呈梯度分布,從低層次的基本需求到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呈現出逐級、逐步實現的過程,通過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和實現達到自我的實現[3]。而針對農民各個層次的心理問題,可以建立幫助機制,努力開啟他們閉塞的心靈,彌合破碎的情感,撫平痛苦的創傷,竭力給他們提供精神需求的滿足。同時,幫助農民群體追求自我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真正實現人格的完美、個性的完善和心理的完備。
幫助工作中不能離開農民的實際困難而空洞說教。農民的心理問題具有深刻的物質根源,除了對他們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外,更要盡可能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使幫助工作落到實處。按照“黨員帶群眾、干部帶農戶、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的要求,探索新的致富結合點,讓村民感到組織的關心和關懷,實現心理的和諧。
3.提高農民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農村農民群體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一般是通過獨立的農民個體表現出來的,農民個體心理問題通常又是自我調適能力較弱,心理素質較差,科學知識缺乏造成的。由于對農村環境變化的不適應,使農民產生心理困惑、迷茫、矛盾沖突等心理問題,并由此而出現心理失衡和行為偏差。要解決農民的心理問題就要引導農民依靠調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來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農民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他們更多地遭受到苦難、經歷更多的挫折,由此提高和增強農民群體的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重要的。
要在建設和諧農村過程中,提高農民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如培養農民的幸福感、滿足感、恥辱感、知恩感等心理感受,不僅幫助農民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也主動為和諧農村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尹冬華.轉型時期農民心理特征的變化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對策[J].理論月刊,2002,(4):76-77.
[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6-27.
[3]弗蘭克·戈布爾.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M].呂明,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32-38.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