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桐 林婷婷
摘要:指出了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現狀及農民工的參保現狀,剖析了目前中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的制約因素,提出了相關的完善對策建議,為完善全國統籌的農民工養老保險體系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農民工;養老保險:完善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2-0068-02
農民工問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20世紀80年代初期,農民工問題主要表現在進城門檻高、工資拖欠嚴重等方面,但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農民工群體加速壯大,出現“民工潮”現象,“民工潮”的壯大使得社會問題越來越集中,他們的就業、生活、居住、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權益保護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為此,各地政府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乃至財力,陸續建立了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對解決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問題有著積極意義。但是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一、當前制度下的農民工參保現狀
1.農民工參保率低。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為15%左右,部分地區的農民工的參保率也僅為20%左右[1]。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表明: 中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占整體農民工的13.8%,也就是說,中國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還有1 億多人。鄭功成教授在其主持的有關“農民工問題與社會保護”的調查中,被訪問農民工養老保險的參保率也僅為23.4%[2] ,而這一數據出自深圳、北京、蘇州、成都這四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這四個城市也是中國關注農民工社會保障、并對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進行單獨設計最早的城市。他們的農民工參保率如此之低,其他城市的情況也就更不容樂觀了。
2.農民工退保率高。2006年,南京市已有1 600多人取消了社會保險賬戶,最多時每天有200多名外地務工人員辦理退保手續[3]。據深圳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統計,農民工已成為深圳市基本養老保險的主要參保對象,參保人數占到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的75%以上,但農民工退保現象卻也逐年上升,而且,退保大軍中不僅有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工”,還有新就業的大學生[4]。退保不僅使中國社會養老保險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還不利于維護農民工的權益。退保現象的大量出現表明我們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農民工退保不僅直接損害了其自身的養老保險權益,而且也挫傷了用人單位為其投保參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的制約因素
1.農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農民工個體差異較大,難以進行統一規劃,如果按照統一的模式納入養老保險體系顯然不現實。二是農民工收入較低,按照養老保險費的繳納標準,農民工自己應繳納的部分每月在100 元以上,而農民工除去房租、生活費、贍養老少等開支后每月工資所剩無幾,再無力承擔養老保險費。三是農民工就業的季節性、流動性大。相當一部分的農民工就業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是農閑時外出打工,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但目前國家尚未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農民工轉換工作城市和就業崗位無法接續,從而增加了其參保的難度。最后一個就是大部分農民工購買養老保險意識淡薄,在他們看來,與其將錢交出去還不如放在自己手上放心。因此,在接受人保部門調查的近1.5萬農民工中,有83.2%不愿意購買目前推行的養老保險[5]。
2.企業逃費,不愿參保。社會保險費是企業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企業看做不利于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的因素,加之社會保險管理存在問題,促使企業對“工保”持冷漠態度[6]。企業是完全的“經濟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企業的本性。降低產品成本、壓低產品價格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而社會保障費無疑是企業產品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對待農民工養老保險的態度上,企業對政府政策并非按章行事。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高危型行業,而這些行業人工費用所占比例較高,參加養老保險對企業的壓力較大,企業從成本開支角度很難接受,往往違反規定不予參保。而且農民工的流動性大,企業考慮到自身利益,往往只給中層管理人員和部分技術骨干參加養老保險以挽留人才,而不給農民工投保。還有一個是地方政府往往與當地企業關系密切,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當地政府甚至是企業利益的保護者。在此種情況下,農民工養老保險政策的落實表面上雖是強制性的而實際上多數情況卻要同企業協商,而且有些地方是遵從企業的意見。如此,企業就可以坦然地不為農民工參保[7]。
3.政府責任的缺失。一是政府監督不到位。用人單位是農民工的勞動場所,也是農民工權益受侵害最直接、最主要的環節。用人單位用工不規范,許多農民工被雇傭沒有任何正式合同,許多企業以種種理由拒付保險費。由于政府對用人單位的要求不夠嚴厲、監督檢查力度不大,導致用人單位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事情屢屢發生。另外,許多地方在管理過程中部門間各自為政,缺乏協調,沒有形成合力,對于涉及農民工社會保險等問題,大多都是出現了問題或投訴舉報才進行檢查處罰,主動監督不足。二是組織職能不到位。農民工權益受侵害,處于各種社會保障邊緣地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工太分散,缺乏自己的維權組織。黨團組織、工會等正式組織對農民工的維權力度不夠,而對于各類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組織,政府也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導。
三、完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1.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中國目前的社會結構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二元體制造成的一個后果便是社會公正之理想與現實脫節,人為地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造成管理上的不便[8]。也正是因為這種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戶籍上屬于農村戶口的農民工不能融入城市之中,享受不到同城鎮人口相同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待遇。可以說中國目前的戶籍制度阻礙了中國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是造成中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因此改革中國目前的戶籍制度勢在必行。
目前中國從中央到地方都認識到了戶籍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在進行著這方面的探索。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第一,逐步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限制,實行城鄉戶口一體化的戶口登記制度。目前中國山東、上海、湖南、深圳等地都在進行著這方面的改革實踐并取得了可喜的進步。第二,“改變現行依據戶籍區別公民身份的做法,突破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農業戶口與非農業人口的分類方法,實行依據駐地管理為主的城鄉統一的居民身份制度。”[9]第三,取消城鎮市民的特權提高農民工的權利和待遇,實現城鄉居民身份平等化和城鄉利益一體化。
2.加大信息網絡平臺建設,提高農民工養老保險的管理效率。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的遷轉,除了要求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管理統一外,也對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手段提出了要求,社會養老保險實行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不但能夠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夠增強準確性,因此加強各地社會保險的網絡化管理,迫在眉睫。此外,為了有利于養老保險費的遷轉,最好與各地社會保險的開戶行建立網絡關系,并為農民工建立社會保障卡,卡隨人、賬戶金額隨卡動態遷轉,減少人工程序,節約時間、資金和人力成本。在轉移保險關系方面,盡量做到手續簡化、環節簡化,避免農民工退保現象,否則會侵犯農民工利益,違背制度建立的初衷。
3.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任何一項制度只有被法律形式明確后,實施起來才有合法依據。因此,為了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應盡快出臺一部針對農民工社會保障的法律,把為農民工辦理養老保險作為每個用人單位應盡的法定義務;將農民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費進行專項管理,確保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以立法形式來降低農民工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風險[10];同時還要用強制手段對農民工保險進行約束,明確法律責任和法律制裁措施,依法懲處虛報用工人數、逃避繳納保險責任等現象,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基本權益[11]。
四、結語
農民工是一個權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勢群體。只有給農民工以穩定的、可預期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如何具體又徹底地解決廣大農民工的養老問題,對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來說還是一個未解的重大課題,還需要繼續進行研究、探索和指導。還需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努力,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野,楊迎華.農民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及可行性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8,(1).
[2]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和社會保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3]蔣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退保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理人,2006,(11).
[4]董雯.流動人口養老保險的異地轉移[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09,(10).
[5]李郁,堯暉.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特殊性的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楊翠迎.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理論與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51.
[7]楊翠迎,郭金豐.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運作的困境及其理論詮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8]李迎生.分化到整合:二元社會保障體系的起源、改革與前瞻[J].教學與研究,2002,(8).
[9]蔣月.中國農民工勞動權利保護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8.
[10]許光耀,王巍.經濟法是社會本位之法[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5).
[11]韋鴻雁,楊小杏.中國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推行現狀及對策[J].廣西農業科學,2010,(9).
[責任編輯 陳麗敏]